大家好,这里是爱读历史的星空浪客。

一战德国防守战役(一战经典战役一)(1)

第一次世界大战

公元1914年7月28日至公元前1918年11月11日,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刺鼻的硝烟之中,战火波及了大半个世界。这场战争在二十世纪早期被我国称之为“欧战”,现在,世界将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无疑是一场人类的浩劫,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伤害。现在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资源和资本主义世界地位而挑起的无妄之灾。但是,在这漫长而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所发生的上百场战役中,亦有无数军事闪光点迸发,这些也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虽然充满血腥,但也值得我们观摩和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协约国”(英国、俄国、法国,后增加至二十七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共分为三大阶段,开辟了东、西两大战场(或者说东西两线)。我们先从东部战场的“坦能堡战役”(又称坦嫩贝格战役)说起,这是一场以“钳形战术”而闻名的战役。

一,战争背景

坦能堡之战爆发于一战开始后的东部战区(东线),具体是公元1914年8月的东普鲁士地区,可以说是东部战区的经典之战。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战中东、西两个战场的显著区别。东部战区位于德国东部,这里地域广大且较平坦,难以像西部战区那样进行密集的战壕战,因此以运动战为主。(西部战区一开始也不是以战壕战为主,只是英、法等国的顽强抵抗使得战局僵持,双方不得不构筑大量战争工事和壕沟进行对抗。)

东部战区的各参战国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战争方略。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总参谋部参谋总长阿尔弗莱德·冯·施里芬伯爵就针对法、俄两大强敌,提出了德军“攻西防东,先法后俄”的作战计划,史称“施里芬计划”。

一战德国防守战役(一战经典战役一)(2)

施里芬伯爵

施里芬伯爵在认真研究和分析局势之后,提出:法国是德国最主要的敌人,法国人为预防德国入侵已经筑建了坚固的堡垒工事,但是德军在兵员素质、武器科技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俄国是另一强敌,但其国土面积过大,军队战力不佳,动员能力很差,这些在日俄战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因此,德军必须要集中优势兵力,以奇袭(绕道比利时)的方式迅速打垮法国,再凭借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兵力运至东部对付俄国。

“施里芬计划”布局之严谨,思虑之详细,被后世之人称道。但是,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计划,“施里芬计划”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其犹如剧本般过于详细的布局近乎复杂(继任者小毛奇进行了大量修改),要知道真实的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世上也没有只凭战前计划就能打赢的战争;此外,还有一些后勤问题施里芬计划并没有规划清楚;最重要的是,该计划严重低估了俄国和英国(甚至比利时)的战力。

□法国与俄国的协约

若说当时谁和德国积怨最深,那就非法国莫属了。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不仅从欧洲霸主的宝座上被赶了下来,还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因此,法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一方面不断地加固防御,防止德国人再次打来,另一方面则渴望着用一场胜仗来洗刷耻辱。

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矛盾很大,在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和普鲁士也结下了梁子。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俄国开始和和曾经的敌人法国交好。

公元1911年,俄法双方签订协议,之后的两年里,法国支援给俄国大量的资金,使俄国得以改善交通设施,提高了战争动员速度。同时,俄国也开始加紧备战,加强训练,升级武器装备,一改日俄战争时的倾颓之势。

在战争开始后,俄军迅速行动,在六天之内就在西部集结了超过八十万大军,而德国预计俄国的战争动员需要六个星期,因此只在东部部署了第八集团军以及一些地方守备军——仅二十余万人,这无疑使俄国占据了有利地位。

二,战争经过

一战德国防守战役(一战经典战役一)(3)

战役示意图

□俄军进攻东普鲁士,计划围歼德军

俄军总参谋长雅科夫-日林斯基看到俄军对德国西线守军有如此大的优势,做出了一个很冒险的指令——命令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立刻向东普鲁士地区进攻。

日林斯基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东普鲁士的德国守军确实薄弱,另一方面则是俄国已经向法国承诺,在开战后会尽最大努力向德军发起进攻,以缓解西线法军的压力。他甚至向盟友承诺,不仅会在东线压制德军,还要击溃奥匈帝国的部队,在东线战场取得压制地位。

沙俄的两个集团军共有十七个步兵师团、八个骑兵师团,接到命令后,他们迅速行动,计划通过钳形战术——第一集团军进攻东普鲁士,而第二集团军则从南部边境绕道至德军后方,切断其退路,形成包围,一举歼灭德国守军。

但是,此时俄军虽然集结重兵,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但很多战争资源和补给都没运至,俄军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加之俄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不足,这次行动并没有想设想中的那么顺利。

□德军识破计划,进行反击

通过无线电窃取等方法,德国已经探明俄军的计划。他们分析俄军的此次进攻虽然来势汹汹,但并不可行。

在东普鲁士地区遍布湖泊和沼泽,交通不便,俄军的战线十分容易被切断,难以相互照应。同时,德军在此修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可以依托堡垒抵御俄军的第一集团军。另外,在东普鲁士地区南部,也十分荒芜,俄军的第二集团军很难顺利通过。

一战德国防守战役(一战经典战役一)(4)

俄军进攻

当俄国第一集团军进入东普鲁士地区后,经过激烈的战斗,将德国第八集团军击退,随即攻入了堡垒地带。而俄第二集团军正在日夜兼程地急行军,大军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已经疲累不堪,但为了争取战略主动,完成对德军的包围,在第二集团军指挥官不停地催促下,疲惫的俄国士兵们终于从东普鲁士地区南部穿过,直扑驻守的德第20军。

面对俄军的袭击,德第20军的军长和参谋们并没有多少慌乱。他们经过仔细分析,一致得出了必须阻挡甚至挫败俄军的此次进攻,否则俄军将切断东普鲁士地区德军的退路,将整个地区的德军“包饺子”。

为了抵御俄第二集团军的进攻,德军又从其他地方调集了部分军力来加强第20军。之后,德第20军高层决定以“诱敌深入”的计划,主动示弱,吸引俄第二集团军到埋伏区,再派遣奇兵突袭,将其歼灭。

正当此时,从柏林传来一纸命令,打断了德军的计划。

□最终对决

原来,德军总部害怕东普鲁士的德军无法阻挡俄第一、二集团军,于是特意派遣了参加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兴登堡将军来到东线,担任第八集团军的总指挥,总揽东线战事。而随着兴登堡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人,他名叫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是德军冉冉升起的一枚将星。

鲁登道夫自幼投身军旅,他是一个冷静且富有侵略性的军人。在战前,他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天赋,被德军高层看中,对其委以重用。鲁登道夫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后,还参与了对施里芬计划的修改。在战争爆发后,他在西线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夺取列日要塞的战役中表现突出,使德军反败为胜,成为“战争英雄”。凭借着如此的军功,鲁登道夫成为了兴登堡将军的参谋和最重要的副手。

一战德国防守战役(一战经典战役一)(5)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

鲁登道夫在分析了德军原有的计划之后,敏锐地发现了该计划的不足——用于突袭的军队过少,力量并不足以击溃俄军!

于是,鲁登道夫下达了一个命令——在俄军正面只留下骑兵部队进行骚扰和牵制,余下所有的德军突袭俄第二集团军军右翼。

这一计划看似冒险,但鲁登道夫却十分有把握。因为他已经摸清眼前的对手了。

俄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通讯技术十分落后,两大集团军交流不畅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同时,俄第一、第二集团军的指挥官不和,这使得德军在围攻第二集团军时不必担心第一集团军的打击。

计划已定,德军迅速行动起来。俄第二集团军指挥官看到德军撤退,认为德国人已经害怕了,因此不断催促军队进行追击,殊不知这一决定正中敌人下怀,俄军的战线拉得越来越大,彼此难以相顾,庞大的军团正在走向毁灭。

鲁登道夫见时机已到,下令所有德军立刻猛攻俄军暴露的右翼,顿时,在满天炮火的掩护下,俄第二集团军被分割包围,仓皇失措的士兵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攻,只能向着坦能堡附近的森林撤退。短短数天之后,深陷重围的俄第二集团军覆灭,其指挥官自杀。这场战役最后以德军取胜而告终。

三,战争影响

坦能堡战役的经典之处在于——对战的俄、德双方都运用了“钳形攻击”的战术,显然后者技高一筹。在之后的战事中,这种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法还会不断登场,并被运用地更加熟练和精彩。

俄军虽然在坦能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凭借强大的兵员储备,军力迅速得到补充,并在南部数次击败奥匈帝国,东线的战事陷入僵持。

感谢阅读,撰稿不易,请关注我每日获取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