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以《千字文》依序择字为各村镇取名的县。国际区域性环境组织经《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评估,“中国乾安千字井”人文地名与区域化景观入选“亚太最值保留的人文历史财富”蓝皮书名录,乾安县全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奇特的乡村地名文化博览园”。

日前,记者来到乾安县,采访了吉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王玉书先生,听他讲述了乾安县各乡镇村屯名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1)

出荒设井 建立县城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东、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邻,西南与长岭县交界,西与通榆县毗连,北与大安市接壤。乾安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阶地,有“乾安台地”之称。乾安县国土面积3617平方公里,辖6个镇、4乡,有164个村、296个自然屯。

据王玉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乾安属境就有少数民族游牧、居住和繁衍。清为“蒙荒之禁地”,清末,“封禁”名存实亡。民国初年,乾安为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属地。因蒙王债台高筑,默许来自山东和本省农安等地的“偷垦者”纳税开荒,当时的吉林省长张作相及手下军官、省府要员和名绅显贵也蜂拥而至,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招工开垦。在出荒设井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个开荒者的自然村落,这些村落的名称有的源于蒙语,有的源于姓氏、人名、商号、官职、地物、地形地貌、住户数目、房舍数目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色彩。

1926年4月,经当时的吉林省长张作相与郭尔罗斯前旗蒙王、哲里木盟盟长齐默特色木丕勒商定,勘放郭尔罗斯前旗西部蒙荒,设官治理。是年11月,全荒丈竣。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2)

按中国古代“井田制”的格局,当时把全县土地划成一个个方块,每一方块均成“口”字形,每一“口”字又和周围“口”字四面相通,“口”字延伸成“井”字形,每一方块称为井方。

全县共划整井274个,每个井方又划出小方36个,每方面积45垧,丈量时,沿边界留下了无法成方的土地,称为“破井”,计有35个。

1927年6月建筑县城,按井方名称排列,在“伐”字的井方内,这样初期拟定为“长伐县”,但“伐”字有战争、干戈之意,遂未正式采用此名。

1928年4月,按乾安县在吉林省西北部与八卦中的“乾”卦方位相吻合,而用“乾”字。是时,匪患猖獗,统治者乞灵于地名的吉祥,企求长治久安,便又用了一个“安”字,定名为乾安,寓意为吉林省西北平安。成立设治局,属吉林省吉长道。1933年10月,由设治局改为县称。

由于受碱泡子、沙岗、土质和水质、水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有一部分土地难以开垦。虽对每个整井和部分面积较大的破井定了名,但没全建村落。

说到乾安县历史,总绕不过一个人,即乾安设治后第一任设治员徐晋贤。到任后,徐晋贤首先在长岭县泰和镇挂牌成立蒙荒总局,然后率随员用两个月的时间实地踏查了蒙荒土地。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3)

望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百十个泡沼,他仿佛看到了金山一样。回到总局,他亲自起草制定了《吉林勘放蒙荒总局办事简章》《蒙荒勘放章程》《丈地规程辑要》《招领章程》等文件,并颁布实施。

徐晋贤颇有实干精神,而且做事想得周到细致。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全县土地进行丈量,掌握土地面积。最后在蒙荒和长岭县交界处择定子午总线,从子午总线分向两旁勘丈作井,每井宽长各6里,丈至东西荒界极边处,向北再推进一井回向子午总线行绳,按排递进,以作其他各起丈方之标准。这样,反复直到荒界北极处丈竣。全县计整井274个,每井36方,每方45垧,破井35个。全荒总面积3532.97平方公里。同年11月25日,即以蒙荒勘放总局的名义,发出《招领章程》。

在徐晋贤制定的招领章程里,他把全县可耕种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地标出招领价格,并规定:凡欲招领土地者最少应在90垧以上,并应有全套犁杖、车马,并盖房、穿井,招领土地如三年后不耕种,蒙荒总局收回,所交招领费用概不退还。对于招领土地较多户,需雇工耕种的,招领者必须为雇工建房、穿井,保证有住房。

由于徐晋贤的苦心经营,来乾安县招领土地的人络绎不绝,到1931年,全荒已有92个井方有人开垦,农户达到7000余户,放荒24万多垧,成熟地已达9.82万多垧。

在开垦荒地的同时,徐晋贤于1927年择定在蒙荒中心稍偏北的地方为县城所在地。这里地势西高东低,也较平缓,既有利建设又有利于排水,且土地肥沃,属上等地和中等地。在设计城郭和衙署时,徐晋贤也显示了他的广博知识。在众多设计方案中,他选择了《周易》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而成六十四卦”的思维模式。从长远出发,县城分内外城,内城长宽各二里,东西、南北各设9条马路,纵横交错,把全城划分为64个方块,每个方块长宽各40丈。根据《招领章程》城基也实行招领,对招领者实行抢修法,即对招领者不按时修筑房舍,准许其他人招领交足费用可抢修。

以六十四卦为格局的乾安县城,道路笔直,等距交叉,区段一致,井田相连,全城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十分好看。徐晋贤的规划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城市建设的参考模式。由于放荒较快,设治内人口逐年增多。

徐晋贤在任设治员期间,乾安地境偏僻,出行困难,他还大力组织人力修路。1929年,动用民工修筑了乾安至前郭、乾安至开通(即今通榆)两条主干公路。当时设计两条主干公路宽三丈,两侧各挖深宽三尺的排水沟。同时,为了发展经济,他还大力招徕商人来乾安县经商。他听说农安有一位叫刘宝善的商人,经营汽车运输行,即派人商谈,在“优惠政策”的感召下,刘宝善于1929年4月来乾安县办起了“复兴汽车行”,极大地方便了全县民众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启蒙读物 命名村屯

徐晋贤作为一个文化人,主张采用《千字文》为乾安每个村屯命名。

1926年6月19日,勘放总局发放第一号布告,明确规定,用《千字文》为每一井方定名,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书写习惯排列村名。在县图中:从东北向西南,由《千字文》的开头“天地元黄”开始,一句句一字字往下排列,每个井方一个字,此字便作这个井方的名头,井方的“井”字便作名尾,所有井方一律称为“×字井”。废置原村落名称,《乾安一般状况》把旧名称之为“虚名”,把现名称之为“实名”,用《千字文》为井方村屯命名既儒雅又别具巧思,在全国绝无仅有,这些新地名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意蕴。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4)

现如今“井方”或“井字方”业已成为“乾安”代名词了。井方或井字方的招牌在乾安县比比皆是,譬如:井方明珠广场、井方商业城、井方大酒店、井方大戏院、井字方诗社和乾安电视台的“井方在线”栏目等等。

乾安井方村屯之名,不要说外地人听来一头雾水,就是土生土长的乾安人大多对井方村屯之名也是懵懵懂懂,一些人对井方村屯名究竟是哪个字,根本说不清道不明,叫不准写不正。

《千字文》原名全称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成书于公元502—549年。据《梁史》和唐代李绰撰的《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子研习书法,让文学侍臣、书法家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碑帖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汉字,交与散骑侍郎周兴嗣,周一夜之间将这些无序的拓片编纂成内容丰富的韵文。其内容毛泽东把它概括为:讲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千字文》每四字为一句,共250句,老版本繁体字的《千字文》,一千字中没有重复之字。

《千字文》不仅历朝历代用作蒙馆塾师教学课本,亦为考场试卷、商人账册、佛道经书、兵栈营房、寓舍亭园、封墓之石等编序所使用。乾安用作为村屯命名的《千字文》是清康熙或康熙朝以后的版本,因为《千字文》原文第一句为“天地玄黄”,为避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讳,则改为“天地元黄”,所以乾安出荒设井有“元”字井,未有“玄”字井。

乾安县当时用作为村屯命名的《千字文》是繁体字版本,因为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的《千字文》是简化字版本。新版《千字文》出现了7个重复字或通假字,但这7个字在乾安村屯命名范围内的只有“发”字碰车,万幸的是“周发殷汤”的“发”当时没有被命名为村屯名,只有“盖此身发”的“发”出荒设井。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5)

乾安县当时用作为村屯命名的《千字文》自第一句“天地元黄”始,至第119句“既集坟典”止,在476字中选用277字。其中选用4字完整句19处,选用3字句33处,选用2字句39处,选用1字句24处,4字整弃之未用4处,共弃之未用199字。

地名文化 独一无二

1983年8月16日,乾安县人民政府根据吉政函〔1983〕33号文件和白城行署(当时乾安县隶属白城地区)〔1983〕12号文件的批复意见,下发了乾政发〔1983〕76号文件,将全县92个生产大队(行政村)更名,恢复按《千字文》的命名方式。

乾安县是中国仅有的一个村屯地名称谓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的县,形成了一道国内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世人称其为“地名奇珍,人文国宝”,既保留和传承了传统儒家启蒙文化的精粹,又相当程度上因袭了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区划模式。

如今,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村镇将有拆有并,但乾安“千字井”的地名文化已长期得到保留,成为中国县域和村镇地名史上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特种人文旅游的极品项目。

地名景观文化(乾安县千字文地名)(6)

近年来,乾安县充分挖掘《千字文》文化,连续举办千字文文化节,将保留和传承下来的儒家启蒙文化精粹凝练成乾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进一步扩大乾安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毕玮琳 张红玉 编辑:赵树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