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粗陶-炉火正旺||责编:一默
村镇上的岁时庙会很多,让人恍惚觉得就像走马灯,那边散讫这头逢开,岁岁轮回。农历三月十八的屯军寺庙会、三月十九的玉皇庙会、四月初一的演马庄观音庙会、四月十五的前柿庄奶奶庙会、九月初九的华祖庙重阳日庙会……都在之列,尤以玉皇庙举办的“三月十九会”为盛。 玉皇庙偏安圈在镇寨上首的东北角子圩沟里头,为旧时的一座道教寺庙。一座南北纵长的四合院,山门面南。户前拥有一大整块庙地,横亘延伸至进出东寨门内东西主路道。三开间的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之前后大殿,黛瓦、青砖、方块石盖顶、砌墙、作础。屋盖呈人字双面坡,瓦是拱背的小合瓦,檐口扁椽头组合着青瓦质地的凤尾鱼纹滴水与瓦当,脊端置望兽或垂兽,垂兽前又饰列队成行的仙人走兽。殿体均筑在高出地面三四尺的台基之上,周遭以方块石包砌,拐角置起加固作用的大块石“埋头”,上表面遍覆着一圈长条板状“阶条石”封口。殿门台基外侧采用石板砌就台阶踏步,两边垒护条石斜铺成“垂带”。山门后头仅有的一进空阔天井院落里,两侧把界挡边各造草顶厢房三间,是为配殿、僧舍。正殿西手连山对脊的两小间耳屋,辟作厨房。 后殿正中供奉的神仙造像,为中国道教中最高的神——玉皇大帝,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寿星、财神列排其侧。东厢配殿里敬的是天龙、雷公、风伯、雨师等神像,这雷电、云雾、虹霓为天龙飞腾之“天像”,寄希望于风调雨顺,为的是地里庄稼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西厢配殿为俗称送子奶奶的高媒神,掌管着世间婚姻和生育。据说每到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接奶奶到灯棚下看灯,青年男女两情相悦而生爱意,奶奶便会赐予其子嗣。兼具山门的前殿东西间侧壁下有牛王、马王神龛对立,这是和古代农业生产有关的另外两种神灵。牛王掌管六畜,可以使牲畜兴旺,预示农业收成;马王爷三只眼,有“三眼华光”之称,可以洞察神明,使农业生产有序进行。门间面南委膝正坐的那尊神仙就是太阳帝君。其乃阳刚之神,司日之运行,掌火焰之轻重,日由东升后西坠,光熙普照大地,施恩万民万物。世人祭之,皆为祈安求佑,扫除孽瘴,而逢凶化吉和安居乐业。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星君圣诞,祈之最为灵验,十里八乡的民众备办馃糕鱼肉、香火纸钱供品,委身到太阳帝君像前祭拜祈福。商逐人迹而至,贩聚庙院周围做上生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定期的庙会,隆重而热烈。
一到此时,来自苏、鲁、豫、皖四省方圆几百里的商贾小贩手艺人,提前三天在此“安营扎寨”、设场子。事实上,许多商贩都是于更早几日,就派人过来抢占有利的位置。 会期里,四面八方的人流向村镇汇聚,步辇的、挑担的、驾车的、骑马的、牵驴的、赶牛的、卖猪羊的……车水马龙。近了村镇,人如潮涌,车马难行,车辆只得停在二、三里路外。圩寨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会场以东集市、慈霖寺和东大汪周边为中心,摊摊相连、棚棚相接,又辐射占据了集里街、中街、前街、后街、东门里路及连着的几块空场闲地。土产洋货、南北大货,应有尽有。南腔北调的叫卖,粗犷悠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前后三日,天天如此。 到会的民众藉此或买或卖,进行贸易交换。卖出自己生产的、多余农副产品,买进需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那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农作物秸秆、苇稞蒲叶、竹竿树条子等,经其巧手制作,就变成了种种生产生活用具,可以拿来换钱。常见的有柳编簸篮、簸箕、笆斗、饭篮、箢子、针线笸箩,条编的大车拦箔、驴驮篓、抬筐、粪箕、粮囤仓围、油篓、鸡笼、煎饼筐,苇编的席夹子(斗笠)、苇席、粮食遮子、席笼子、堵篮,秫秸梃子麦秸编的锅拍、缸盖、馍筐、笼帽、箅子、“鳖盖子(筐头)”、“笊头子(笊篱)”、筷笼子、笤帚、刷帚把子、箔、麦秸苫子,蒲编的蒲扇、蒲垫、蒲包、蓑衣、蒲草苫子。五谷杂粮也拿到会市上销售,牲畜家禽则聚于一隅,大到马骡牛驴,小到鸡鸭鹅和猪仔、小羊羔子。 从铁货、木器、杂品各货市上带回去的物品更多,主要为镐、叉、铁锨、锄头、抓钩、犁铧、耙齿、门吊子、炭铲子,锨把、风箱、案板、凳子、柜橱、床,苘绳、杆秤、牛轭、搭背、笼嘴、打牛鞭……而镰刀、磨石、扫帚、木铣、麦杈子等农具刚好正中时令,买回去不久就能在麦收忙季里派上用场。 妇女儿童更把赶会当作一件快事,不能闷着不去。方圆数里的闺女媳妇,打扮得入时光鲜,相约着一起赴会。又是添置换季衣衫、鞋帽,又是购买鱼肉、蔬菜、干鲜果品,迷恋银手镯、铜顶子、桃仁挂坠、牛角梳子、擀面轴子、绣花针……但最大的乐趣还是看人看风景图热闹。 包子棚、辣汤锅、烧饼炉子、油货筐类的吃食摊点,处处皆是,跟前都晃动着妇女儿童们的身影,这些现做现卖的油条、麻花、馓子、包子、烧饼、壮馍、高桩馒头、油酥火烧、糯米麻团或者糖糕之类的面食小吃,的确香味扑鼻,让人不可抗拒。而大老爷们此时忙里偷空,三五成群地躲进烟雾缭绕的羊肉汤、小酒馆里,打酒叫菜,圈围着猜拳行令,喝酒□(dǎo)菜;或者单人切块猪头肉、抓把花生米,独斟自饮。 除了吃,吸引孩子的多是那些染黄描红的篮子、绘彩的旋木玩艺、木制刀剑、纸扎风车、秫秸响么、琉璃嘣迸、泥娃娃等乡土玩具,五彩缤纷,爱不释手。琉璃嘣迸是一种玻璃为料制的玩具,就像个封了底的喇叭或者漏斗。上边的吹管圆圆细细,只有拃巴长;下头与之连贯的空腔,扁矮浑圆,则极似个扁葫芦或扁柿子。其周身玻璧都很薄,底部薄得竟像一张薄纸。此物实际不止一种形号,大小不等;颜色也多样,青的、红的、绿的、褐的齐备。十分枵(xiǎo)渺易碎,所以卖这种东西的挑贩都是肩担着两只半人高的粗大竹篓,里面以絮草分隔卧藏,拿动起来小心翼翼,生怕闪失损亏。孩子一见,总会央求大人花几个钱买之。上手后,攥着对嘴吹气、吸气,其底部的玻璃璧便来回颤动,发出“嘣啪”“嘣啪”的脆响。若掌握好气流快慢大小,即能吹奏出节奏、音色悦耳的串串乐音。 风车有两种,最简单的之叶轮完全用纸,是把一张有些筋骨的正方纸片沿四角的对角线都往里剪,到二分之一处后皆反着往中心卷曲,插一铁丝扣住并侧攮入一短秫秸秆头端即成。握举迎风奔跑,便能“呼呼”旋转。而庙会上购得的这种玩艺,多拿细竹篾子染嫩黄颜色后弯折扎成滚圆的轮圈,圆心部位置短苇管作轴套,轮圈跟轴套之间等分圆周、圆心地沾附着十四根窄棉纸片当辐条状叶轮片。那纸片都统一由内向外均匀绘成浅绿、嫩黄、品红三段色带,纸片交圈处直接蜷头绕粘连于竹篾,于轴套外围上渐次同向放射状地贴沾包绕其滚面,就使一圈辐条叶子有了共同朝向的立面斜度。而后,穿一根铁丝过苇管轴套,并折拧铁丝,顺势将做好的风车叶轮固于一截短苇杆上端侧部,视觉上极其绚丽的五彩风车就成了。旋转起来后,耀眼夺目。这种风车还会组合于一根握杆上,更为好玩受看。只需于握杆上头横绑一支杆,就能制成一左一右的双轮风车,或者上下左右的四轮风车;再增加一支杆,便可以制出七轮风车;若增为三支杆,即能够制出九轮风车;要是想呈现出十六轮风车之风采,长长短短的支杆得要上上下下地绑上六根才行。 匠人吹成的糖人、捏出的面人,非买不可;拉洋片的、耍猴的、玩戏法的、玩杂耍的、打拳卖艺的等欢乐去处,也令其流连忘返。玩大把戏(注:应为马戏)的总是于街头随便找块空地,就撂下个摊,根本不需要任何遮蔽。随即,开锣引人,来上段“哎!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六十天。三月采桑忙养蚕,四月浴佛舍香钱,五月端五吃粽子,六月二十三整半年。七月十五孟堂会,八月十五月宫圆,九九重阳赏菊花,十月下元日渐寒,冬至数九天最冷,腊月三十又过年。我×××今天逢会又登临宝地,给列位变变戏法、寻个乐。变好了,您就开心哈哈一笑;变砸了,还请多多包涵。哎,咱现在就变了”之类的开场白,看客便向其围拢。唱着说着,手疾眼快,把戏就开始了。
或者是“仙人摘豆”,即把三只小茶碗倒扣于地,每只碗内都搁置了一个红绒球球,而全掀开后球却全在一只碗内;艺人虚吹口气后,即刻卡碗、再掀,球又分置于各碗;随后再吹口气地卡碗、开碗,红球竟不翼而飞、无了踪影。或者为“空碗变鱼”,是把一只空碗置地、盖布凸立,便叫个小孩上来以棍子敲后布塌、碗失;之后,把布复归原处铺地,并压放个铁圈,就嘴里念叨、手在铁圈里不住地下抠,布又凸鼓变高,掀布现碗、且里头有水有鱼。或者把一摞样子相同的无缝节铁环,瞬间链接连环在一起,展现出“绣球”、“无底的篮子”、“开合的花”、“张口的狮子”等造形,还能一个个地独立分开。或者亲眼瞅着表演者把两只鸭蛋般大小的铁蛋子一点点地吞进口中,又把两根一虎口长的弯铁条一齐捅入了左右鼻孔。还有人上刀山、口中喷火、油锤灌顶、刀枪不入、头碰砖断、腰断铁丝的……诸如此类的花样手段很多,让孩子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耍猴的道具简单,除了左手牵的猴子、拎提的铜锣,右手握攥的小鞭和锣棰,还有一根竿杠、一只小木箱子。在集街庙会上得地落脚后,牵猴、敲锣绕转上几圈,就打开了场子,开始表演。 耍猴的对着猴子发号施令,又敲锣、又扬鞭地胁迫吓吆着,猴子便乖乖地上场翻起了跟头,又直立、倒立、行礼、鞠躬、磕头,引得看客轰然而笑。那东西似乎能够听懂人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攀杠子、爬竿子并在竿子顶端轻松悬坐……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表演着装戴帽。此时,耍猴者会说“老猴,不穿衣服多难看,你去挑件衣服穿上,给老少爷儿们看看”,只见猴子听了指令,突突地就把那个小木箱子拽拖到场地中央,开盖翻腾一番就拿出了个大褂,周武正王地披套在身上;耍猴人又说“有衣无帽、不够一套,再戴顶帽子让大家伙瞧瞧”,猴子旋即又到箱子里挑翻起帽子,一顶顶地试戴,最终上头的却是顶有纱帽翅的绿色官帽,玩猴人脱口便讲“瞧瞧,这畜生!尖嘴猴腮的,还想当官,偏挑绿帽子戴”,霎时即赢得一阵掌声。其间,猴子还会假意不听使唤,玩猴者就虚张声势地出手扬鞭子欲揍,此刻猴子竟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猛蹿上去,夺下了鞭子扔掷于地。一时,猴子扬眉吐气,玩猴者满脸佯作无奈,乐呵死了人。每当收费敛钱之时,就由猴子端着盘子四处鞠躬、跟观众要钱,十分有意思。 实际上,各种玩趣同样也吸引成人,浓厚的娱乐趣味满布整个会市,赶庙会正好就是放松身心。说书的、唱唱的……都被开心寻乐的人儿围得水泄不透,拉魂腔、梆子戏、大鼓书、瞎腔、渔鼓齐聚,多头搭台设场子地上演、开说,可谓好戏连台,热闹非凡。 作为人、神交流主场的玉皇庙,一会也没消停。拜仙礼神、抽签问卜的香客始终都不断续,从庙里到庙外,人挤人人挨人。僧道鼓乐念经,满目庄重,善男信女磕头烧香献供,毕恭毕敬,都是怀着一腔诚恳和善意。 这一风俗由来已久,庙堂几经辗转亦毁,但庙会一直延续,没有灭竭。归根结底,其不过是人间向神明祈祷平安幸福以及寄托心愿的一种形式,一切都染上了世俗色彩。借着祭神的名头,凡夫俗子们暂时忘却忧愁,尽情乐欢,似乎觉得这般也就足以使其不虚度此世今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