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范范的女儿又在敲门了。
小姑娘贴在门边,拳头攥得很紧,脸上挂着两行泪,小花猫似的“挠”着门把手。没收到回应,她又开始使出杀手锏,奶声奶气地发起情感攻势:“妈妈,你在不在?你开开门,暖暖好想你。”
房间里的范范鼻子一酸,忍不住红了眼,可只能坚持不出声、不开门,继续给学生讲课。一边当全职妈妈一边兼职做英语辅导已经将近一年,她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得足够狠心,可每次还是忍不住对女儿内疚。
成为全职妈妈后,范范常常觉得身体被“征用”、被“监控”,肠胃、乳房都不再属于自己。为了找回个人价值,她拼命挤压休息时间发展副业,用收入将自己从家务劳动和“掌心向上”的羞愧感中解放出来。可是,她也常常会疑惑:
只有有正职、有副业的妈妈才能得到尊重吗?全职妈妈在家庭中付出的体力和情感劳动到底如何才能被承认?
鼓励生育,从倾听妈妈们的声音开始。
以下是范范的讲述:
讲述者|范范
编辑|糖果
我不是奶牛
人生的前三十年,我大多数时候都活得潇洒自在。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澳大利亚工作,年收入大概能达到30多万澳币。休息时就爱全世界飞一飞,看不一样的风景。
决定结婚是特别突然的事情。我和我老公是高中前后桌,31岁那年,我们俩第一次单独出去旅行,聊着聊着就聊出了感觉。在去机场的路上,他问我,“要不咱俩结婚吧。”我说“好啊。”
不到一星期,我们就从普通朋友进化成了准夫妻,一年后就生了宝宝,我的生活也自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宝宝躺在范范身上睡觉
分娩的时候到底有多疼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疼得迷迷糊糊,旁边产床上的孕妇来了又走,我把产房里的助产工具用了个遍,孩子还是生不出来。
34小时后,宝宝终于诞生,我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第一反应根本不是电视剧里那样,让护士把孩子抱过来给我看一看、亲一亲,而是想着,天啊,终于生了,快让我歇歇吧。
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分娩简直是孕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简单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母乳喂养,才是难为死了大半个中国的母亲。
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喂奶,乳头没两天就被宝宝嘬出了血泡,每天疼到崩溃。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所有的话题都和“奶”有关:什么食物最容易下奶?哪有按摩师能帮着产妇疏通奶腺?七大姑八大姨上门来看望,在卧室里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问的第一句话都是:“奶水怎么样,够孩子吃吗”?
家人还对我的食谱做出了严格规定。我不能吃油,不能吃辣,彻底告别了咖啡、奶茶、冰淇淋、螺蛳粉、泡面,每天喝汤喝到怀疑人生。我的每一个口饭都是被大家盯着的,孩子稍微有点消化不良、胃胀气,家人第一反应一定是:“是不是你又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在大家的认知里,一位新手妈妈最大的价值,就是当好宝宝的奶库。好像从没有一个人来问问我,身体恢复得如何,心情怎么样。
当母乳是宝宝的唯一食物来源,妈妈们压力巨大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打电话来,顺口问了句“你奶怎么样?”我瞬间崩溃了,眼泪直接飙出来,“为什么你们每个人都要问我这个问题?我没有奶又能怎么样,他吃奶粉不能长大吗?为什么都要问我这件事?”
我妈吓坏了,半夜冲到我婆婆家安慰我。但是,安慰来安慰去,最后落脚点还是:“坐月子哭很伤身的,而且你一哭,奶就又回去了。”
我不是24小时无偿保姆
有了宝宝后,谁来照顾她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老公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公公婆婆都在上班,我爸妈没退休,完全依靠月嫂不放心,几乎没有争议,我得成为全职妈妈,承担起大部分育儿责任。
这就是国内大部分家庭的现状。如果有一个人要做出牺牲,那这个人就只能是母亲。谁都可以有更重要的事情,妈妈不可以。
我每天的生活都要围绕宝宝展开,做辅食、穿衣服,教她做操,上午听什么歌,下午学什么知识,安排地满满当当。
不管宝宝在干什么,我都得保证他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避免磕了碰了。晚上睡觉时,女儿翻一下身我都会惊醒,鼻子稍微有点不通气我都能感觉到。有时候孩子在半夜闹了好几次,我老公在旁边睡得一无所知,第二天一脸懵地问我,“昨天孩子晚上有闹吗?”
很多时候,哪怕是小朋友自己乱抓东西手上划了一道儿,奶奶爷爷、姥姥姥爷挂在嘴上的都是,“你看着点孩子呀!”所有人都默认,你是全职妈妈,带好小孩就是你的本职,如果出了差错,那就是你的失职。可是,我也是人呀,我不是智能机器,每天充充电就能开开心心、精神百倍。
在带娃过程中,范范也有很多崩溃时刻
有时候和小区里其他女性聊起来,大家的共同感受是,中国妈妈太难了。这四个字就像紧箍咒一样套在我们头上,要求我们要同时扮演好母亲、妻子、女儿、儿媳、厨娘、保姆、司机、教师等多个角色,承担起关上房门后家里的一切劳动。
孩子的吃喝拉撒你必须负责,启蒙教育也不能落下。如果家里乱七八糟,人家就会说,哎呀你看这家女主人真是不成事。连老公的穿衣打扮也得上心,如果他在外面邋里邋遢,别人只会说,哎,老婆伺候得不到位。
范范把童书收拾得整整齐齐
经常有其他全职妈妈跟我说,她们真的很希望自己老公下班后能参与一下家务劳动,得到的回答总是,“啊,我上班好累啊。”
每次说到这里,全职妈妈们基本没办法再说什么了。不管心里有多少委屈,我们确实成为了“掌心向上”的无收入群体,需要“依附”着丈夫存在。
以前,我从来不逛优衣库这样的快消品牌,风格、质量、款式都和我的工作环境格格不入。但有了小孩后,每次逛街我基本都直奔优衣库,因为它简单好洗,也不用费心思搭配。更重要的是,物美价廉。
时间被无限挤占,自我也在迅速萎缩。
小区里,妈妈们每天都会见面,可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总会习惯性地喊对方:浩浩妈妈、暖暖妈妈、嘟嘟妈妈。我是谁,我读过什么书,从事怎样的工作,性格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全都不重要了。
所有女性都失去了名字,社会角色只剩下,某个孩子的母亲。
范范陪宝宝识图
被撕扯的兼职妈妈
宝宝1岁多的时候,我开始兼职做英语辅导老师。
和其他想贴补家用的全职妈妈不同,我在经济上没那么拮据。我自己有一些存款,老公会给我零花钱,父母也给了我不少经济支持。我想做副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爸妈的“耳旁风”。
那段时间,我妈经常旁敲侧击,打听我有没有生二胎的想法,悄悄跟我表明态度,“先不要再生第二个孩子,又不要三年时间又搭了进去,人生最精华的六年就这样过去了,以后你在社会上怎么立足呢?”
范范不得不穿梭于带娃、副业之间
我忽然意识到,父母的这种想法,虽然没有用“相夫教子”来绑定我的生活,但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另一种偏见。大家还是认为,全职妈妈是无意义的,缺乏社会价值的,甚至浪费了父母培养我们付出的心血。这种观点与我在国外接触到的价值观完全不同。
我澳大利亚待了近十年,在那里,如果你生了小孩,那就真的不用去工作,因为政府给予你的补贴是足够覆盖你的生活所需的。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共识,全职妈妈是一份工作,它需要付出时间、消耗精力,同时也理应收获报酬、赢得尊重。
但在国内,全职妈妈好像就是一位女性能力不行、赚钱不多、靠老公养活的代名词。我们既要承担起绝大多数的家庭劳动,自己消化掌心向上的屈辱感,还要想尽办法跨越巨大的职场焦虑。
我被两种价值观不断撕扯,一会儿觉得要服从国内文化,努力通过副业寻找个人价值,一会儿又想不通,到底全职妈妈为什么要如此压榨自己。
恰巧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期,我在老家给姐姐家的小孩辅导了几次英语后,他成绩上升得很快,我自己也有了些成就感。在家人的建议下,我半推半就地开始了英语辅导的副业。
只是,一位妈妈想要工作哪有那么简单。不管是正职还是副业,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平衡家庭和事业”根本是个伪命题,你必须不断做出取舍。
范范在带娃之余做英语辅导
最先牺牲掉的是自己的休息时间。
一节辅导课可能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在此之前,老师得花费大量时间去备课。为了给高中生做辅导,我把近十年的高考真题刷了四五遍,摸索出题规律,总结难点易错点,还要想方设法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口语化表达,再结合特定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授课方式。
为了尽可能不减少对女儿的陪伴,我只能在她睡着后,再偷偷爬起来啃教材、写教案。刚开始那段时间,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候凌晨刷完题,腰也酸肩膀也痛,抬头一看,女儿浑然不知,正举着粉色的小拳头,在夜色中呼呼大睡。
可是,一天只有24小时,工作难免会和亲子时间有冲突。有时候我在房间里上课,女儿睡醒后就站在房门外,一遍一遍敲门,奶声奶气地叫“妈妈,妈妈你在不在?”我坐在房间里,一点声音也不敢发出来。
我心里其实特别难过,她那么小,那么希望有妈妈陪伴,我恨不得直接冲出去,亲亲她,抱抱她,再也不上课了。可我必须冷血。因为你得对你的工作负责,对那些学生负责。人家要高考了,这是很重要的事。
幸运的个例
其实我算是很幸运的全职妈妈。
父母公婆都尽最大能力帮我,老公也是很理想的那种“队友”。他是能听得进建议的那种“新男性”,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后会帮着我做家务,也会学着给孩子喂奶、拍奶嗝儿。
他正在慢慢接受一个观念:我们是三口之家,他承担家务、照看小孩,不是出于爱我、帮我,而是本就需要做到的一件事。
范范一家三口
在选择副业时,我也有很多优势。我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擅长语言、表达。英语辅导这份工作,既发挥了我的专长,符合兴趣,也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还不受疫情影响。
但其他妈妈们呢?她们大多数只能搞搞电商,做做代购,卖婴幼儿产品,或者带人去看楼盘。这些副业很难与他们的学历、能力匹配,只是因为时间灵活、地点方便,才广受欢迎。
还有更多女性,得在小孩六个月的时候就得赶紧断奶,恢复两三个月后赶紧回去继续上班。即使决定要换新的工作,也不敢让自己空窗太多时间。她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告诉企业,虽然自己生了孩子,但是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意愿并未受到丝毫影响。只有这样,才可能保住自己的经济收入,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地位。
当一位女性成为母亲,意味着她要同时承受幸福与苦楚
生育是一件复杂的事,它混合最多的痛与爱,又回馈给人最丰厚的情感回报。
有了宝宝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更期待未来,因为你想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每天变得有些不一样。在女儿出生之前,我一直觉得和世界缺乏一种连接,所有人对我来说都是过客。但现在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被一个人深深地需要。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是金钱和事业可以带来的。
但生活在一个对母亲付出的体力和情感劳动并不怎么认可的环境中,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多建立在我们的隐忍、退让基础上。
未来,我肯定会再回到职场,只是,从事哪个行业,以哪种形式工作,都要根据小朋友的需求进行取舍,而不是说单纯像在国外一样,只考虑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就选个赛道去大杀四方。
我甚至有个想法,下一步可能会去读博。
听朋友说,北京的一些学校在招生时还要对父母进行面试,考核家庭收入、父母学历、社会地位等等。如果我是全职妈妈,在“社会地位”上会不会不占优势?
谁都没办法在社会规则之外生活,为了宝宝,还是得早做规划。
澳大利亚已经离我很远了。中国妈妈永远没办法停下来。
-END-
文章转自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同名公众号:
全职妈妈,不是母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