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小时候,我们总会背到他的诗词,这让一些学生们非常痛苦。但深入了解之下,其实就会发现刘禹锡是个乐观而又傲然一生的人,这从他的很多诗里都有体现。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年轻时的刘禹锡胸怀大志,想要有一番作为。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倚仗唐顺宗的支持,在当时开始了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就在其中。但由于这场革新触犯了官宦的权力,同时自身经验不足,操之过急,最终在革新一百多天后宦官发动政变,逼迫唐顺宗禅位,永贞革新失败。失败之后,当时参与革新的官员都或多或少遭受贬谪,史称“二王八司马”,刘禹锡也被贬到连州,后又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当时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遭受贬谪无非对刘禹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刘禹锡是颓废的人吗?不是!

元和十年,刘禹锡被召回京都。这时的他到玄都观时,写下了这一首诗:

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具体的意思是这样的:繁华道路上尘土扑面飞来,人们都说是刚刚看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是我离开京城后栽起来的。

是不是觉得这首诗挺正常的?其实则不然。如果联系诗题和当时的背景,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这首诗的原题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个“戏”字就可以看到刘禹锡的张狂。当时的刘禹锡刚刚回京,朝中武元衡是当时的宰相,而武元衡看到这首诗时,恐怕脸都气绿了。武元衡是后来的唐宪宗提拔上来的,而“此桃花非彼桃花”,这桃花则是刘禹锡借指那些待他被贬后趋炎附势的官员们,其实就是说:“你看看这些朝中新贵,哪一个不是我被贬之后趋炎附势而所提拔上来的?”

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与连州,随后又去了别地,一直是个地方官员。

宝历二年,刘禹锡被召回京城。这时候距离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已隔二十三年,但你觉得刘禹锡会就此消停吗?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意思: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来了。

简单翻译一下: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当时的武元衡已经死了十四年,“桃花净尽”,而刘禹锡还活着,耗死了武元衡,又写下了这首诗,再翻译一句:你武元衡呢?还不是死喽,你看老子在这好好活着,不比你舒坦多了?

这就是刘禹锡,永远乐观豁达,傲然一生的刘禹锡。不过刘禹锡这一生一直被贬,终究还是站错了位。“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是刘禹锡的真实写照了吧。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与玄都观的奇葩故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