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深圳和上海教育资源的较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海vs广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海vs广深(深圳和上海对决)

上海vs广深

昨天聊了,深圳和上海教育资源的较量。

谈到,选择一个城市工作定居,除收入、职业发展外,最需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教育是刚需。

除教育外,需要着重考察的,恐怕是医疗。

忽然记起,有人提出,判断某城市的高新开发区能不能发展起来,要看它是否引入了名校和三甲医院。

这个见解很有道理,不过是题外话。关于深圳和上海医疗资源的比拼,先看下各自的三甲医院数量。

资料显示,三甲医院,上海有28家,深圳有18家。

全国10强顶级医院中,上海有3家,分别是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及华山医院。

全国100强顶级医院,上海上榜13家。深圳暂时尚无医院上榜。

资料显示,深圳医疗资源的不足,顶级医院及三甲医院数量上和北上广的差距,还在其次。

从一些网友的吐槽来看,深圳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准,才更令深圳市民不快。

网友称,在深圳,稍微复杂点的病,医生就搞不定。病人只好舍近求远,跑到广州就医,有钱的去香港。

有从北京著名医院到深圳行医的网友,比较客观地评价:

深圳的医疗,参差不齐。医疗水平高的,深圳不是没有。但普通人要得到好的医疗资源,只能靠运气。

相反,在北京、上海,医生看病相对很规范,多数疾病,副高以上的医生,医术水平差不多。

在北、上,普通人看病,碰上很烂的医生,概率较小。以孙博士在两地就医体验来看,确实是这样。

记得早些年,亲戚家的小孩过敏性鼻炎,带到瑞金医院,找一位全国知名专家看。

老专家70多岁,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经验非常丰富。孩子给这种专家看,心里觉着踏实。

另外,上海就医也很方便。自己一直跟随小女的就读学校,在上海几度搬家。每次的居住地点,没隔多远,就有三甲医院。

这里再聊聊,深圳医疗资源短缺的原因。这样,或许有助于判断,较之于北上广,深圳补齐医疗短板所需要的时长。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深圳医疗短板的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

深圳年轻。

即使有人将深圳比作早上8、9点钟的太阳,孙博士也会认为,你把深圳说得太老。

深圳是国内所有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医疗资源,底子薄。

更重要的是,深圳市民年轻。

《疫情后,上海该怎样抢人》(点蓝字可看)提到:

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中,平均年龄32.5岁,60岁以上人口占比5.36%。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36.1%。

城市年轻,有朝气,市民老弱病残占比极低,这对城市的发展,自然是利好。

不知道会不会有深圳的朋友傲娇地说,我们年轻,很少生病,所以不需要那么多顶级医院。

可是,毕竟,人会变老。

而设立庞大的医疗机构,以及为医院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医学院,不仅需要耗费巨额钱财,还要耗费时间。

有人指出,深圳医疗水平不足,和没有医学院持续输送优质人才,有很大关系。

所幸,深圳正在快马加鞭地设立医学院。《深圳和上海对决,你选哪个(1)》中我们看到,深圳还引进了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

到目前,深圳有5家医学院。最早的成立于2008年——深圳大学医学部,2016年之后,又成立了4家。

再看上海,上海有4家老牌本科医学院,包括复旦医学院、交大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另外,也正是因为深圳市民年轻,病例少,深圳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受到制约。

孙博士不懂医学。但感觉,医生和律师一样,都是帮别人看病,解决疑难杂症。看得多了,执业经验就更丰富。

深圳市民平均年龄才32岁,得病几率,比上海市民低得多。这自然极好。但对医生医术的提高,却不利。

前面提到,深圳医疗水平不齐,整体偏低,大点的病,一些市民会跑到广州、香港、甚至老家就医。

一位叫探花的网友称:

自己是住在深圳十几年的广东人,大病重病都首选广州的医院。老家整个村,整个镇的人,都这么做。

在深圳经常几个月都看不好的病,查不清的病,到了广州,就可以搞定。

(探花消息截图)

所以深圳的一些医院,缺少大病、重症病人的积累。

相反,上海的医疗水准,仅次于北京。

上海的医生,不仅要为上海市民看病,还要为周边城市,甚至全国来的疑难杂症患者致病救人。

记得自己有次在医院,碰到一位女士,提前从福建坐飞机来上海,住旅店,守着专家号看病。

可见,深圳的医生和上海的相比,练手机会远远不如。

看来,深圳因为年轻,医疗水平和北上广比,还有差距,目前正在奋起直追。

不过,在决定定居城市时,将医疗纳入考虑范围的人,估计不多。一般在定居就医后,才有感受。

上海和深圳其他方面的较量,以后找机会聊。

(未完 待续)

看完文章,有什么想法,要不,关注了,聊几句再走?


如果认为孙博士说得有道理,何不转发,分享给朋友?

后期将推出更多精彩文章,要不,关注了再走 。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孙博士说法》,获取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