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俗语叫“陪太子读书”,意思是作用不大的陪衬角色,进而引申出“陪太子读书——没戏了”这样的歇后语。太子是古代才有的官职,那么“陪太子读书”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陪衬角色”吗?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1)

众所周知,自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权力体系便是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帝按照设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权力体系的设计并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拥有真正的最高权力,没有权力的傀儡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2)

一般来说,后继皇帝的大臣班底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前任皇帝留下了的大臣,也就是所谓的“托孤之臣”;二是后继皇帝的亲属,也就是所谓的“贵戚之臣”;三是在成为皇帝前培养起来的大臣,也就是所谓的“元从之臣”。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3)

相比较“托孤之臣”和“贵戚之臣”,“元从之臣”与后继皇帝的关系往往更亲近也更受信任。所以皇帝登基后,“元从之臣”位极人臣的可能姓是最大的。但皇帝一般都会严格限制朝臣与皇子来往,培养“元从之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4)

作为皇帝的儿子,皇子一般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而皇子的老师和同学要从学识渊博、名望崇高、地位显赫的大臣及其亲属中挑选。因为皇子的老师同学可以名正言顺地与皇子亲密交往,所以是“元从之臣”最主要的来源。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5)

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从小陪康熙帝读书,才深受信任而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获得了《红楼梦》中“荣宁二府”那庞大而辉煌的家业。像曹寅通过“陪太子读书”而享受荣华富贵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陪太子读书典故(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6)

正因如此,“陪太子读书”在古代不仅不是卖力不讨好的“陪衬角色”,反而是朝廷大臣、贵戚公子们削尖脑袋也要抢到的“美差”,能“陪太子读书”在古代可是一件能光宗耀祖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