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受访者直言商品超长预售会降低购物体验(近八成受访者直言商品超长预售会降低购物体验)(1)

“明明买的是春装,可夏天都来了还没收到货。”“预售是在考验我对店家的忠诚度吗?”从现货到7天预售,再到15天、30天甚至更长的预售期,现在电商平台上经常可以见到各种预售商品。但是不断延长的预售期,也让不少消费者失去了耐心。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0%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商品预售时间有变长的趋势,79.6%的受访者表示,超长预售会降低自己的购物体验。

受访者中,男性占38.6%,女性占61.4%。

40.9%受访者表示遇到最长的预售期在30天以上

今年26岁的新晋宝妈刘雪,最近参与了很多网络促销,她感觉现在预售很普遍,“基本在加购商品时会标明,但我不太能接受日用品预售”。

今年23岁的乌敏娜,平时会选购一些小众品牌的服饰,她感觉这类服装从设计到上线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多采取预售的形式。“我2月买过一个设计师设计的衣服,标明了是预售,要5月才能收到货。因为衣服要等到夏天才能穿,加上价格比较合适,我就付款了。没想到4月就提前收到货了”。

乌敏娜说,身边几个朋友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买衣服时说好三四月能收到,结果到了五六月也没收到。问客服,客服说会帮忙联系工厂,但工厂不发货,就这样一直推脱”。

00后刘茜经常会网购当季服装,她感觉现在服装类商品预售模式非常普遍,“除非不是应季服装,否则15天预售是我的忍耐极限了”。刘茜说,看到有网友分享整理不用预售的网店,被很多人点赞收藏。

调查中,78.0%的受访者觉得现在预售时间有变长的趋势。4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遇到最长的预售期在30天以上。

“我不太喜欢预售这种模式,但好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23岁的李雯涵在广告行业工作,她感觉现在预售模式很普遍,自己遇到的基本是7天或15天预售期。

“我在买预售的衣服时,一般是明确知道预售期的,所以会耐心等待。但如果超过期限,我就会联系商家。”乌敏娜说,如果商家能够说明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自己通常能够理解,“但如果商家迟迟不回复,或者是‘失联’,那我会选择退货”。

在北京工作的赵可前段时间网购宠物用品,因为急用就选了一家发货地比较近的,但没想到在下单后提示该商品为预售,“要等15天,实在等不及我就退单了”。

数据显示,下单后才提示预售(47.0%)、随意变更预售期(44.0%)也是受访者在购买预售商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有预售规则介绍不清晰(42.7%)、预售商品不退换(38.0%)和预付款不退(33.3%)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分析,从商家的角度来看,预售这种模式可以让商家尽快现金回流,从而节约销售成本、兑现企业利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提前购买商品,往往会有价格方面的优惠,“但目前对预售的监管还存在短板。消费者会觉得‘钱出去了,货没到手’。另外不排除一些虚假发货的失范行为,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74.9%受访者建议强化对电商平台的监督,及时整顿不良行为

“选择网购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方便快捷,如果需要等很久,我就要考虑要不要选购这个商品。”李雯涵说,在选购预售商品时,最担心的问题是货不对板,“会担心期待落空”。

“很多时候,如果急需一样东西,就肯定不会选择预售商品。”乌敏娜表示,预售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消费欲望。

调查中,79.6%的受访者表示,超长预售会降低自己的购物体验。

“以前网购都比哪家发货快,很多打出‘48小时内发货’的口号,现在却开始比慢了。”赵可认为,预售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但不能无限期、不分种类地搞预售。

李雯涵建议健全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预售的行业规范,“这样可以为真正有‘匠心’的厂家提供支持”。

乌敏娜认为,要限制不合理的超长预售期,“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要保证商品质量。商家也要遵守预售的约定,自觉守约”。

规范商品预售,74.9%的受访者建议强化对电商平台的监督,及时整顿不良行为,62.9%的受访者建议对预售规则进行明确界定,减少打擦边球行为。其他还有:建立预警机制和黑名单机制(51.9%),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43.5%)等。

“对消费者而言,一定要树立‘科学、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要有风险意识,不要贪小便宜。”同时,刘俊海认为商家要慎独自律、见贤思齐,规范自己的预售行为。监管者也要用好、用够、用足法律赋予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旗帜鲜明地制裁商家的不法预售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电子商务市场生态环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金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