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电影《后会无期》的后半段,江河和浩汉在旅途的最后一段,遇到了一个骗子阿吕(钟汉良饰)。
阿吕说自己是一个摩托车手,老婆死了,他把老婆的照片印在头盔上,带着那顶头盔孤独的骑行。
后来阿吕骗走了江河和浩汉的汽车。
阿吕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江河要去教书,要改变原来的行车路线,但是阿吕想要去带着亡妻的头盔去看旅行者卫星,要走另一条线路,所以他不得不“抢车”。
亡妻、骗子阿吕——与《四海》中阿耀的结局串联起来。
还有一个细节,认真看,《后会无期》里的阿吕脸上有很多疙瘩颗粒。
而《四海》结局,阿耀是在火中发生意外的,他的脸可能被烧伤了,印证了“阿吕”脸上的伤疤。
可能导演在拍摄《后会无期》后,就想写一个阿吕的前传,于是有了《四海》中的阿耀。
阿吕、阿耀这两位扮演者的身形、体貌都相当吻合20岁、30多岁同一个人物原型该有的模样。
在《四海》里扮演警察的冯绍峰也是《后会无期》的主演,他在和高利贷同车离去后说了一句话,“你都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们可别后会有期,还是后会无期。”
所以这部《四海》可以看成是《后会无期》的一个前传,在导演心中,阿耀变成了后来的阿吕。
·
言归正传,完整地说说这部《四海》为什么会拍成一个评分5.6的作品。
这其实是一部“小说”式的电影。
从小说来看,里面的所有设定、剧情走向是正常的。
《四海》电影里人物的每一个动机也是正常的。
妹妹欢颂是个服务员,那哥哥哪里有钱开酒吧,还搞什么摩托车队,这钱绝对是高利贷借的,也就是62万。
哥哥在海中死亡,十分符合文艺小说该有的“突然死亡”。
欢颂单纯,骑摩托车很菜,在沙滩都会陷坑里,阿耀还嘲笑“傻子才会陷坑里”。
有这个呼应,所以欢颂才会赚钱要帮阿耀赎车,最后才会死在乔杉开的车里。
至于为什么要安排欢颂死亡,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从《四海》选择这几个人物开始,就注定它是一部格局不大的电影。
哥哥死了,欠了一堆债,欢颂和阿耀决定还钱。
他们能想到什么样的办法?一个服务员、一个摩托车手,只能用赚快钱的方式来解决。
电影趋于犯罪路线,非法赛车、顶包。
主角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光彩的。
它并不是一个小人物通过正规手段逆袭、追求梦想、成功或者死在梦想中的故事。
这一点,《飞驰人生》的立意明显好过《四海》,因为《飞驰人生》主人公的死是为了梦想而死,是为了热爱的赛车事业而死。
这格局就上去了。也就是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
但《四海》没办法,从导演提笔要写这个故事开始,主人公逼不得已还债,所为的都是钱,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灰色的、错误的。
既然拍成电影,电影就需要有指向性的教育意义。
所以阿耀用“顶包”赚来的钱必须是打水漂,必须不能用,因为电影不能教人用非法手段走捷径。
乔杉、歌手、阿耀统统坐牢,之前的债全都作废,欢颂继续背着62万的债慢慢还。
可这也不行,因为“圆”不上高利贷的债要怎么还。
所以欢颂必须死。
欢颂一死,那这家里就再也没有直系亲属承担债务,高利贷的钱不要还,高利贷也有了“恶报”。
哥哥必须死在海中,有了妹妹还债的故事走向。
妹妹必须死,才能圆上所有环节的善恶有报,让电影说得通。
所以导演通过戏剧化手法,让乔杉杀死欢颂,阿耀孤独活着,将判刑之类的事情全部留白。
这总比在很多犯罪电影最后的字幕里加上某某判刑几年要强吧。
这很小说,是一个尝试,尝试小说式的电影。
加上又是春节档上映,把沈腾挂在主角位上,大家都以为是来笑的,来看喜剧的,结果事与愿违,不得不失望。
这部电影只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观看。
需要在一个放空的时间里,如同一个人静静阅读一本书一样,旁人的附加意见都会让观看得分心,一分心就出戏,一出戏,就很难再进去了。
·
缺点是人物没演好。确切地说是观众没有读懂人物的内心。
既然是犯罪电影,那主人公注定悲剧,那就要找一个点让观众同情主角。
比如《误杀》,男主角是为了救自己的家人而犯罪,一个男人对于家庭的责任。
比如《我不是药神》,男主角是为了让千万病人少花钱,而选择犯罪,将问题抛向社会。
而《四海》选择的点是爱情。
有点像《少年的你》,但《少年的你》里面的主人公有在“校园霸凌”的社会问题下,把陈念这个女孩拍得饱受欺凌,而得到观众同情。
这类犯罪电影是彻头彻尾的黑色。
可《四海》不行,它又夹杂了喜剧元素,所以拍得让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
导演试图塑造的是两个单纯的恋人。
他们的单纯注定不会被大多数人理解。
这里就要提一下黄晓明。
黄晓明出场演一个假的大人物,在酒桌上吹牛。
只有阿耀相信,还一直问联系方式。
后来出事了,阿耀本能想到黄晓明这个大人物,去广州找他。
黄晓明就是为了证明阿耀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
单纯到不知道酒店含早是什么意思。
如果观众能理解两个主人公的单纯,觉得“含早”很浪漫,那人设就成立。
可惜。
欢颂拍得太美了,着装文艺,虽然通过一次次面试受挫加深影响,但观众的注意力都在她干净的脸、衣服上,丝毫感觉不到她有什么困难。
欢颂的梦想是弹琴,成为钢琴家,这个电影中只有一场看着别人弹琴,自己偷偷按指头的镜头证明,不够明显。
如果能通过几场戏表达她对哥哥的爱,对阿耀的暗恋,自己想先还钱、再实现钢琴梦。
总之只有让观众爱上了欢颂这个人,才能被电影的爱情感动。
其实这就是一部小青年的爱情电影,女主不接地气,没有感动观众,观众无法融入爱情。
·
沈腾饰演的父亲送奥特曼,观众也没有理解,其实电影也是拍了的。
沈腾演的父亲和豹纹阿姨有个5、6岁的私生子。
这个桥段多多少少和《后会无期》里袁泉、冯绍峰那段的私生子、船员父亲的设定有些相似。
私生子喜欢奥特曼、家门口贴着的也是奥特曼。
沈腾几年才回来见阿耀一次,一见面还认错人,他的印象里只要是男孩都喜欢奥特曼,关键可能是沈腾自己就喜欢奥特曼,所以才送了个奥特曼之父。
同样,这也很小说,小说里都是七插、八塞各种各样的细节,让观众自己体会,观众是有记忆点的。
而将小说变成快节奏的电影,加上最近几年短视频发展迅猛,观众习惯了不费脑思考,这部电影藏得东西太多,又不点名,为什么是奥特曼,也没有明说,自然观众只能呵呵一笑。
·
阿耀这个人物,技能是野路子摩托,其实他的水平并不高,陈小春赛车轻松超越他到看不见影子。
这有点像《头文字D》里的拓海,《飞驰人生》的沈腾,只对于南澳岛这个赛道特别熟悉,到了真正比赛,他可能前十名都上不了。
以阿耀的摩托车技术,很难成为真正的摩托车手,就像哥哥尹正开场的那句话,“只能是后勤”,走一些偏路。
其实在电影的后半段,如果导演能换一种思路拍——
比如突然安排一场价值100万奖金的摩托车赛,这场比赛又刚好是飞跃珠江的比赛。
参加这个比赛要买一辆比较贵的摩托、还要训练,再拜访什么隐世高人,比如把乔杉塑造成过气车神之类的,再搞笑一点,
最后阿耀一搏,死了或者活着,这格局就上去了,观众也会买账。
但是不行。
因为这样拍就等于是翻版《飞驰人生》了,没有突破。
二来,阿耀之前的非法赛车、通缉犯一堆破事又要重写或者找个别的方法圆上。
拍来拍去还是老路子,导演又是有野心的。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周星驰的电影也是越拍越悲,因为他有野心,“我不是来搞笑的,我厌倦了无厘头,我要的是作品。”
最终导演是决定用他的小说式方式、以爱情为格局,拍出这样一部犯罪电影。
电影也想过补救措施,比如用致敬、回忆杀等梗来刺激观众,来掩盖格局上无法做大的遗憾。
电影中奶奶的部分也没有说好。
为什么要去看雪,为什么要有万梓良开车,奶奶最后老死在雪中了吗?或许是个彩蛋,在几年后新的电影会有另一个前传。
·
但我还是挺喜欢这故事里的爱情细节的。
比如在阿耀一开始点歌的那首不爱那多多,只爱一点点,要是只爱一点点该多好。
可这对小情侣就是深陷其中。
欢颂和阿耀坐在旅馆门口,欢颂说着她梦想中房子的模样,有地毯、飘窗。
她所想要的梦想之屋就是那扇门——她没有进去的211旅馆内的布置。
她深爱阿耀,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骑着赎来的摩托车想要给阿耀一个惊喜。
阿耀也深爱着欢颂,要不然怎么会傻傻“犯罪”,铤而走险当一个替身。
若不是阿耀接受当那个替身,乔杉怎会带着歌手用八分钟开车快速飞驰过珠江,车开得不快,又怎会撞死欢颂。
看似一个无法接受的戏剧性时刻,其实是因为两个人都深爱对方,被戏剧性、现实造成的悲剧。
回到这篇影评的最初。
阿耀后来怎么样了?他的结局在《后会无期》里得到解答。
有时候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只要一个人懂了,就够了。
阿耀爱着死去的欢颂,十年、二十年,不忘。
他骑着摩托车,戴着“亡妻”的头盔,想带着欢颂走遍每一个美好的地方,他活成了孤独,活成了骗子,满嘴谎言。
他也懒得证明给别人看,因为他的世界是“无人要”,没有亲人。
但内心,只有对欢颂一人的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