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 固废处理和有机种植土壤缺乏,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四川营养液无土栽培试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四川营养液无土栽培试验(人造土壤供不应求)

四川营养液无土栽培试验

中国财富网讯 固废处理和有机种植土壤缺乏,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

用“废料”当原料,比如回收废弃矿石、建筑渣土、锅炉炉渣、生活污泥、农村秸秆、畜牧粪便等一般大宗固废,进行净化和加工,最终产出不同用途的人造土壤。这样的事业,让埂晟新材料的创始人、高级环保工程师李闯干成了。

大宗固废转化人造土壤

据了解,我国每年都要产生每年数十亿吨的大宗固废,包括渣土、废矿石、炉渣、粪污、秸秆等。然而,受到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目前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低于50%,企业也需要为自己产生的固废缴纳环境治理费用,价格在5-60元/吨。

在此背景下,李闯从2008年开始探索,于2021年正式成立埂晟新材料,结合之前的投入与研究,给出了一条固废变土壤的路:原料收集、分选、化验、分类存储、原料粉碎、土壤转化、制备检验等。目前,埂晟新材料的科研人才超过70%,手握超过200个技术配方,能够为不同元素构成的土地量体裁衣

事实上,从行业研究数据和公开专利来看,用工业废料治理土壤在实验室维度已经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早在1996年,华北电力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煤矸石、粉煤灰、黄土的化学成分接近,但各种成分的含量有所区别,通过复配工业废渣粉煤灰、配合锯屑、垃圾,成功在河南平顶山复垦。

2018年,中科院的一项研究也提出可以使用大宗固废来改善沙漠化,主要技术环节包括选址、造土、运土、覆土、保土、肥土和用土等。同时存在沙漠化和大宗固废处理需求的地区可以以此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2021年6月,《关于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的通知》指出:“目标到2025年,建设5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对区域降碳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培育50家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实施示范引领行动,形成较强的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和降碳示范效应。”

据了解,埂晟新材料已经发布四类产品,分别为工业土壤、有机种植土、有机肥、土壤修复剂,产品价格在265元-1600元/吨。

李闯介绍称,这样的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低了50%-65%。这样一来,需要复垦、修复土壤的城市与企业都有了新的、可持续的选择,资金和时间成本也能相应降低。

可持续事业人造土壤填补市场空白

有效利用大宗固废可以节约用地,能避免废弃物堆积给环境造成污染。

实地调研时,李闯发现,有的北方城市,煤矸石已经堆积成山,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抚顺的望花经济开发区,被煤矸石山给横着截断了,当地政府需要在山的两侧建设高架桥绕行,而这只是众多资源型城市中的一个缩影。”

埂晟新材料通过快速拼装的移动式厂房和设备,可以快速“吃掉”半径20公里的煤矸石山,露出可用的土地。李闯测算,根据用地类型不同,一公顷土地至少可以带来120万-260万元的新增经济效益,减碳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劳动就业、税收、农业、工业用地增长。

此外,埂晟新材料因为能够大规模地转化大宗固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中和的实现成本与能耗。李闯说,固废就是固体碳源,拥有非燃烧处理技术的企业,每处理一吨大宗固废就能获得至少0.5吨的绿色碳汇指标。

除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问题也备受关注。被污染的土壤如果得不到修复,不仅对农业有所影响,也会对大气、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过去,没有人造的可持续土壤供应,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将未经净化处理的建筑渣土和炉渣回填至用土场地。但是新法规出台后,传统材料也要净化处理合格之后才能进行回填。埂晟新材料的人造土壤,正在填补国内市场的这个空白。

开创者也是试错者行业已迎来高速发展期

李闯和团队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生物质、煤炭和农林种植,有一定积累。但那时,人造土壤还没有市场,“大家都不看好,看不懂我们在做什么,还有人嘲笑我们‘土’。”李闯回忆称。

2017年前后,保护黑土立法成为这个市场的转折点。《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文件的出台使得埂晟新材料感受到政策春风。

此时,埂晟新材料已经走出实验室,走进市场,与多个地方政府、工矿、煤矿企业签订合作建设协议,陆续建厂。

有了前期的大胆投入和不断实验,李闯直言,并不担心竞争对手的问题:“该踩的雷多数我们已经踩了一圈,并且把价格做到了这个位置,后面的人进来成本太高。”

2021年,埂晟新材料建成的首家固废土壤转化示范厂产量为1000吨/年,2022年二期新增100万吨/年产量,2023年三期200万吨/年产量,但这仍然远远不够。以阜新市为例,“十四五”期间就需要治理15亿吨的沙化、盐碱化土地。

“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在国内各地耕种土壤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的标准化人造土壤商品,在满足了地方的需求之后,还能不能有结余。”李闯说。

今年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60万公顷;到203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380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740万公顷,营造林61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120万公顷。

市场已经存在,余下的就是量产和项目推进。

更少的废料、更多的沃土,李闯认为,这是许多人都在期待的技术和成果。

来源: 中国财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