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投之以甘露报之以琼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投之以甘露报之以琼琚(投之以好书报之以琼琚)

投之以甘露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以上当然是《诗经》中数一数二的名篇,其出自《国风·卫风》,而篇名则是以这三种水果中的第一种——木瓜来命名,看来这首诗的作者特别执着,不管别人送给他哪种水果,他都以美玉相回报,他想以此来打动对方,跟对方成为永久的朋友。

如果得到一个木瓜类的水果,就回馈一块美玉,这样的代价足够高昂。这首诗不如《诗经·大雅·抑》来得公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送我个水果,我也回报你一颗水果,只是品种略有差异,而大小却基本相同,这应当符合西方的自由精神。也正因为如此,这句诗被后世编为成语“投桃报李”,由此可证,人们还是对这样的公平交换,觉得最没有压力。

我这本小书里面所谈的内容,全部是近一年多,师友们给我赠书和赠物的记录。师友们的所赠,当然比木瓜、木桃和木李都要珍贵很多,于是我把师友的赠物一律视为如琼琚般的美玉,于是就有了《琼琚集》的书名。

其实,这几十年来,我收到了太多太多的赠物,为何到如今要单单选出这么短短的一段来汇编成书?缘由当然有,那就是,这些记录全部是摘自我的微信公众号——芷兰斋。

芷兰斋本是我藏书处的堂号,严格说来,应该在这堂号之后加上“之一”这个限定词,因为我曾经有过多个堂号,比如西苑书楼、陶斋、石墨簃等等。在20多年前,芷兰斋其实只是西苑书楼中一间善本书室的名称,阴差阳错,芷兰斋这个名称后来居上,盖过了总堂号西苑书楼。

为了凸显这个堂号的专属性,我所写的书跋系列文章也就拿它来冠名,称之为《芷兰斋书跋》,而今这个书跋系列已经出版了四集,第五集也在写作之中。

芷兰斋这个微信公众号是在书友绿茶兄的提议下开设的,因缘巧合,师友们的赠书成为其中的一个内容,而现在这本《琼琚集》便是我跟赠书者交往的故事。

虽然说,我跟赠书者的关系纯属私情,用不着放在网上晒,但我总固执地认为:我不说出自己的态度,对方凭什么要像猜灯谜那样揣度我是喜是恶呢?我若看重朋友的情谊,那就应该以勇敢的姿态大声地表达出来:“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叔叔大爷以及弟兄姐妹们,你们的赠物我收到了,这些赠物我特别喜欢,而这个喜欢不分等级,不分先后。”

既然有了这样大无畏的心态,我就没理由不坚持下去,于是我以月为单位,把该月所得之书及所得之物,在每月底前做一个月评,综合成一篇小文,再配上书的封面及书友的题款,在下个月的头一天发在公众号上。

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栏目的文章大受读者所喜,每篇后面的留言跟帖基本上都是赞誉和鼓励。翻看读者们的留言,我发现每个人的关注点其实并不相同,有人觉得有趣,也有人以此为新书预告栏,另有一些读者则是喜欢从中读出书友之间交往的故事,更有甚者,有的朋友直接给我打电话,直言不讳地跟我说,芷兰斋公众号上的各个栏目,他最喜欢的就是师友赠书录。

其实,师友们的赠物,并非仅仅是这些书和书法作品,有太多的朋友赠我之物乃是各类生活用品,这类物品显然跟友谊有关而跟书无关,因为有一些物品连文房用具都不算,因此朋友的这些心意随着书一同寄到我手里时,我只将书的部分晒了出来,其余都没有出现在栏目之中,但我的感谢之情,却实实在在地融在字里行间,就如同嗜酒瘾君子所宝爱的那句口头禅:“都在酒里呢。”

《琼琚集》韦力 著 海豚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2日第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