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媳妇又买了件皮草,阿青有点嫌贵,认为有点划不来,也穿不了几次,结果她说:你懂个毛线啊?额...好吧...在我看来,皮草不就是动物的皮毛吗?毛线我虽然不懂,但是说到毛嘛,嘿嘿,还是懂一丢丢的。
曾经青海有句俗话叫做“西宁毛,毛种的宝”,说的就是称赞羊毛的话,今天阿青就和你聊聊,想当年的“西宁毛”优秀到什么程度!
其实所谓的西宁毛,并不是在西宁本地加工的毛,而是特指外销的毛,同样是羊毛,西宁的为何就要与众不同呢?
主要是青海的蔵羊,生活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特别的耐寒,所以产的毛特别的白,特别的粗,特别的均匀而结实,具有超强的弹性和光泽。
19世纪后期,英国,美国,日本等地方的商人在西宁大批量收购羊毛,拿到货以后用羊皮筏子带着羊毛,顺着黄河而下,运到天津等地售卖,一趟就能赚到不少钱,更有甚者,直接用船拉到国外去买,而国外的市场也是“一毛难求”。
据说曾有个外国人,在评价亚洲的八种羊毛时说:
真正西宁毛,西藏羊毛中之一种,乃中国所产羊毛之中,最宜于编织地毯者,但纯粹者甚不易得。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宁毛每年的销量达到2000多万斤,在国际市场上负有盛名,尤其是用来编制的地毯,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以外国人有吧西宁毛叫做“地毯毛”。
阿青记得有次和父亲聊天,他说他80年代年左右的时候,也在“地毯厂”上过班,那那时候的销量非常好,一个月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拿,可惜没做几年就倒闭了,至于倒闭的原因,不是毛不够好,而是当时的管理制度有问题。
个人认为父亲“地毯厂”的倒闭,管理是一方面,技术也是一方面,有好毛没好技术也是白搭,青海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技术的落后,就拿现在送个快递来说,同样的直线距离,外地是一码平川,而青海就得“翻山越岭”了,别的不说,放在80年代,往青海送个好点的设备都是问题。
回到主题,西宁(外销)毛自古以来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的欢迎,而在青海当地,也有编织从业者,只不过人数不多而已,当时有一种“褐子”就很出名,清代的文人在诗词中也有记载,用“褐子”制作的大衫叫做“褐褂”,价值昂贵,有钱人才能穿的起呢。
所以农村就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褐褂吃锅盔(大馍馍)——好日子过了。”
实际上,解放前的“西宁毛”基本就是外销而不加工的,太过廉价了,青海人也无法从中拿到多少“好处”,解放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逐渐形成了以西宁毛为原料加工高档产品的工业,各种长毛绒、银枪绒、派克绒、法兰绒以及各种毛毯、地毯等,畅销国内外市场。
在黑白电视普及的那个年代,电视上广告不多,所以阿青对一个“青海三绒”集团的广告可以说是印象深刻了,刚才百度查了下,没想到这家企业还在,可惜的是,虽说是89年就有的企业,到目前连自己的官网都木有,只有一个百度百科,一个民营企业打官腔打的一套一套的,挺有才!
今天的西宁毛就聊到这里了,懂得不多,让大家贱笑了,如果有纺织行业的朋友,您可以补充或者修正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既然媳妇买了件皮草,我觉着今年过年也得买点带毛的衣服,才能配得上她。
你们觉得座山雕同款怎么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