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被认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与李政道及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则尔物理学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找对人生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找对人生的方向(找准人生位置)

找对人生的方向

杨振宁被认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与李政道及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则尔物理学奖。

1938 年秋天,年仅 16 岁的杨振宁跨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门。在选择事业方向的时候,杨振宁有自己的想法。本来他的数学学得很好,父亲杨武之又是西南联大的数学教授,具有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但杨振宁觉得纯数学太虚、不实用,物理学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就这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终生研究的方向。

杨振宁对自身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这成为他日后获得重大成就的良好基础。

杨振宁到美国后,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没有科学实验,也就没有科学理论。

1946 年杨振宁进人费来主持的博士研究班之后,就提出希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的设想。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从事军事秘密研究工作,而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贾国家实验室工作的。所以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工作,而实验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他的实验室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手下的六名研究生之一。在实验室工作的 18 至20个月,对于杨振宁后来的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段时间,杨振宁了解到搞物理实验的人在做些什么事情。他知道了他们的困难,他们为什么事情着急,他们考虑一些什么事情。换言之,他了解了他们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杨振宁发现动手能力是自己的弱项,实验常常不顺利。那时候艾里逊实验室有个说法:“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有杨振宁!”

由于赞米的推荐,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关注着杨振宁的举动。有一天,泰勒去找杨振宁,关切地询问他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情况:

“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实话实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就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本人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失望,因为他从到达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天起,确实是一心一意想写一篇实验论文的;一方面他从心底也感到自己在实验方面的确是力不从心,写理论性的毕业论文肯定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泰勒的关怀,杨振宁十分感谢,但要他立即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我再回答您。”杨振宁恳切地对泰勒博士说。

杨振宁认真地考虑了两天,鉴于自己的理论素养确实比动手能力要强许多,他决定接受导师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的打算。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杨振宁如释重负,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向理论物理的研究。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当时杨振宁仍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把自己摆在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恐怕今天的物理学界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理论大师。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对自己进行两方面的评估:一方面婴为这件事的价值进行一番考赛,决定它是否值得下工夫去做;另一方面也婴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估价,应当尽量选择那些自己有一定基础或有些了解的情去做。这样,他就能事半功倍,有所收获。

一个知道给自己正确定位的人,无疑会取得成功。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是这样的人。他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找准人生位置的结果。

因此,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了解自己,扬长避短,正确选择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或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