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两个甲骨文符号一一“雈”和“雚”。

由于“雈”和“雚”都与猫头鹰(鸮)有关,所以先简单科普一下相关知识。

一、鸮的简单科普

(一)鸮的分类

鸮形目猛禽,两眼生在前方,四周羽毛成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

鸮形目下分原鸮科、草鸮科、鸱鸮科。

1.原鸮科,已经灭绝。

2.草鸮科,面盘似猴,又称“猴面鹰”。草鸮科有2属12~17种,我国有2属3种一一草鸮(常见)、仓鸮、粟鸮。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

3.鸱鸮科,面盘似猫,又称“猫头鹰”。鸱鸮科从北极到热带(除南极洲外)都有分布,约28属133 种,我国有11属23种一一常见的是长耳鸮、短耳鸮。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3)

(二)鸮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叫“鸮”,还叫“鸱”(chi1)、“鸱鸺”、“雈”(huan2)、“舊”、“鸺鹠(旧留)”等。鸱鸮头部大部分长有耳状簇羽,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明显,少部分没有耳羽。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4)

猫头鹰是典型的“矛盾”鸟,从古至今都是有人爱来有人憎。

1.爱的主要理由:一是听觉神经发达,夜视能力超强。二是捕鼠为食,农业的益鸟。三是面相威猛,猎杀一击必中。因为视听能力超强且昼伏夜出,猫头鹰在商周以前被认为其有与天地神灵沟通的能力,被奉为神鸟,甚至有专家认为“玄鸟生商”的玄鸟不是燕而是鸮(猫头鹰)。因为一击必中的捕猎技能,猫头鹰又被视为战神化身。从出土的文物看,商周及以前有很多鸮形器物,比较著名的有:“华夏第一女将”妇好(商王武丁王后)墓和三星堆遗址都出土了鸮尊,二者非常相似。有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三重身份的刘贺,其墓(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了鸮钮玉印,这其实可以看出刘贺的“蠢蠢欲动”:鸮是昼伏夜出、一击必中,言外之意是蛰伏待机,一击必中,东山再起。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5)

2.憎的主要理由:一是“恶声鸟”,“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民间称其为逐魂鸟、报丧鸟,古籍上还有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等称谓,被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二是“不孝鸟”,据明代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载,颍考叔对曰:“此鸟名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也。小时其母哺之,既长,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不过,据专家研究,这是古人的误会。三是“凶残鸟”,《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6)

二、甲骨文中的鸮

甲骨文中至少有两种符号是表示鸮的一一雈与雚。

(一)雈

雈,音为huan2。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7)

请注意:“雈”是卝字头(音同冠),不是艹(艸)字头。卝是头上长“角”之形,在这里这个“角状物”是指鸮的耳羽。大部分的猫头鹰是有耳状簇羽的,而且我国常见的就是长耳鸮和短耳鸮。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8)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9)

(二)雚

雚,音为guan4。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0)

请注意:“雚”本来也是头上长“角”的,是卝字头,现在是被讹化成艹字头了。

因为古人是手写传抄,有时还是草书行书,所以艹与卝经常混淆,久而久之变成艹卝不分了。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1)

目前中国台湾省还保持着卝头雚。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2)

正因为艹卝混淆,古籍上对于“雚”的解释也是混乱的。有的解释为猫头鹰(卝头),有的解释为水鸟(艹头)。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3)

从“雚”的甲骨文看,显然“雚”是猫头鹰。

一是有“角”一一耳羽。

二是有“口”一一两个口表意此鸟叫声特别:叫声如哀鸣,笑声更瘆人,民间称其“恶声鸟”。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4)

三是两口又充当了双目的角色一一甲、金文中的“雚”就是猫头鹰的象形符号,非常形象逼真。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5)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6)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7)

而古代因为书写造成艹卝不分,“雚”被一些名家误释为水鸟(水鸟生活在草木茂盛水源丰沛的湿地,所以是艹头),以至发展成今天的“鹳”。

鹳是大型涉禽,象鹤、雁、鹭,会捕鱼。鹳的头上没有“角”状物;鹳无鸣管,一般不发声;鹳的眼睛没那么大。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8)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19)

(三)小结

“雈”是简版的猫头鹰。

“雚”是繁版的猫头鹰。“雚”本是卝字头,讹化成了艹字头。

“鹳”是水鸟,“雚”是猫头鹰,阴差阳错(艹卝混淆)地发生了水鸟附体猫头鹰事件。

三、拓展知识

(一)觀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0)

觀,简化字为“观”,其古字初文就是来自猫头鹰之“雚”(卝头)。

正是因为猫头鹰的超强视神经,特别是夜视捕食能力,才引申出“仔细看”一一觀察。​

(二)其他

一是“權”(权)。前文已提到,鸮在上古被奉为神鸟和战神,“權”应该是古代部落领导或祭司手中持杖一一鸮头杖,或杖身上刻有鸮形符号,以代表拥有与天地沟通的神力。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1)

二是“懽”,古同“歡”。这里使用的应是猫头鹰讨人厌的一面一一哀鸣瘆笑、逐魂报丧。当古人遇到猫头鹰入宅,都会忧慌惊呼,心生不祥。西汉的贾谊也很信这个,曾写过《服鸟赋》。所以,“歡”的本意是忧慌惊呼,并不是现在的“高兴”。​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2)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3)

三是“獾”。在这里是借用了猫头鹰“昼伏夜出”的习性。獾,野豕,又称狗獾/猪獾,也是典型的昼伏夜出动物。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4)

(三)臆想

最近很火的三星堆遗址,也曾出土鸮尊和其它鸮形物,可见古蜀人对鸮的崇拜一一鸮应该也是古蜀人的神鸟。

突发奇想,三星堆出土的“千里眼顺风耳”应该是鸮形面具一一鸮的视听神经极为发达,被认为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

猫头鹰的文言文(甲骨文里的猫头鹰)(25)

这是今天的闲扯。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握手][握手]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祈祷][祈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