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行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1)

前有南宁一大一新生的一跃而下,后有北交大一大三学生的跳楼身亡。二者都留有遗书,皆声称前途渺茫。由于未知全貌,于此不敢妄加评议。虽是个例,然而当得知有学生面对生命的困惑无法释然,动不动就走极端“海陆空”三位一体地急着将自己变成永恒,年轻生命过早地陨落,除惋惜外,却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还有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惶而不可终日。我决定为此做点什么,但我又能做点什么呢?积习中写下了以下文字,但我深知,自己的思想是何等的肤浅,逻辑体系是何等的不够缜密,但我的心是真诚的、炽热的、执着的。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2)

01.冷漠生命观的悄然而至

生命观是指人在对自身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的生命是大千世界最可宝贵的,对个体而言,失去生命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世界。人们可能用金钱买到其他的东西,唯独买不到的就是生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不到可与人的生命相比照的等价物。因此,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

生命受之于父母,成之于社会。生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家庭是由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所组成,每一个个体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任何一个生命的失去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尤其是年轻人的失去,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对家庭来说,更是一灭顶之灾。可遗书中将生命写得如此的轻描淡写,如此的不足轻重,最后经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毁灭自己,还宣称与他人无关。死因确实与他人无关,但生命与他人息息相关,怎能因一时的挫折就轻言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马克思早已告知了我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并由社会关系决定。近年来,一件件让人痛心疾首的对生命的自残和对他人生命、自然界生命视如草芥的事件频见报端;一幕幕见危不助,见死不救,见伤不扶,对他人(物)的生命及生存状态非常漠视和冷淡的道德悲剧也屡见不鲜。虽每件道德悲剧都各有其独特的原因,但共同特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生命的藐视和冷漠。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3)

02.冷漠生命观的成因分析

产生“冷漠”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粗浅认为人们形成冷漠生命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命认知的“不足”

在对生命的自身认识方面,有些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认识不全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得过且过,表现出一种茫然的心态。在对他人(物)生命的认识方面,有些人在非常惜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却对他人(物)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和漠视,这样,非常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物)生命的行为。在环境适应方面,部分人们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较弱,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容易气馁,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无丝毫的成就感,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近来发生的北理工大自缢身亡的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跳楼身亡的女研究生、华中大跳楼的研究生……青春年华就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在评价生命价值方面,由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有些人在片面追求实际利益中迷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物)的利益,甚至威胁他人(物)的生命。早些年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致死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口角刺死室友案”,“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腐尸案”……高校同窗相煎命案让人惊愕之余,无不让人感慨那些扭曲的灵魂及漠视生命的心。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4)

(2)人性向善向上动力的“短路”

“兔死狐悲,物哀其类”。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恪守敬畏、珍爱、关爱同类生命的原则和底线,否则,天理难容,良心难安,一辈子都难以释怀。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碰到漠视生命的“道德事件”时,往往选择逃避,绕道而行或掩面而过,而且还为了摆脱自己骨子里的“道德小人”,主动与冷漠者划清界限,群体剑拔弩张地不失良机不遗余力地谴责他们,而自己往往也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人骂冷漠最终人人皆冷漠。

社会转型期,原有社会公德的一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可与之相适应的能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的又没形成,公德规范部分真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公德意识缺乏;再加上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直接情感交流的减少、人际交往功利性的片面强化及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化,人际情感被逐渐的淡化,道德被抽空了内涵,甚至被过度滥用,最终变成干尸一样的形销骨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度超过了生命,生命的意义逐渐被异化,于是失去了人生的路标,丧失了道德选择的热情,精神生命无家可归,良心和人格操守像“游魂野鬼”一样找不到托付,道德信念轰然倒塌,人们向善向上的动力,甚至头也不回地走向人性的反面。甚至疑似因失去所谓的做题这“唯一且最为突出的优势”、“唯一的正途”、“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保研无望,而失去了人生的动力。

当冷漠成为某个道德事件当事人及目击者普遍的心态时,道德主体即使内心不情愿看到道德惨剧的发生,也会力不从心地选择视而不见。否则,道德主体就有可能要承担所有行善风险和道德成本。苏珊·桑塔格指出:“我们的同情宣布了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了自己的无能。”[3]本身所处弱势的人们来说,特别是当面对他人与自己无关的痛苦时,他们可能由于自己确实无能为力,“细若游丝”的同情很快就被“坚若磐石”的责任否定而淡化了。因行善风险是难以承受之重而产生的冷漠,不管道德主体是有意识的责任推拒,还是无意识的道德麻木,表面上看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是一种托辞,是对自己责任的一种否定,实际上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漠视,是对人性的一种否定,是良知溃败,人性的堕落。修女特蕾莎说:“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4]道德践履,不应有利弊的权衡,而应是人性中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向善的冲动。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5)

(3)公正评价的长期“缺位”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5]“人们自觉地或不知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6]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可带给人们的是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安全感的丧失与诚信缺失、生活的无助与竞争压力的增大,使不少人们产生了生存无望、个人无用和无价值之感,他们开始彷徨、无赖和消沉,而社会依旧麻木不仁用是否考上985、211,是否考上研究生,是否是高考状元、学霸……来评价青年学生,家长通常用“邻家优秀孩子”为标杆来要求孩子,逼得每个人都没日没夜地刷题,绞尽脑汁拿90 、100分满分,考上名校、得到保研的资格……

冷漠是对道德这样一种社会意识冷淡不关心的现象,不可能是孤立的,它渗透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教育逐渐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6)

(4)网络媒体责任的缺失

现实生活中,有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如尼尔·波兹曼宣称的那样,“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7]以消费品的形式大量裸呈血淋淋的新闻、画面、视频给世人,他人的痛苦不仅没有换回同情,反而成了他们就餐的佐料、饭后的谈资、消遣的娱乐,冷漠不就成必然了吗?

暴力恐怖的杀人游戏、暴力影视无处不在,侵蚀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底线,使他们陷入到生命的困惑,精神的迷惘和生命意义的危机中;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小说、电视剧为了吸引眼球或博取收视率频繁的出现,误导了一些青少年,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受到冲击,日渐产生对生命的漠视。2012年3月1日,福建漳浦县两个年仅12周岁小姑娘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竟留下遗书称,要穿越到清朝去拍一部电影。[8]

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7)

03.对生命的冷漠,昭示着生命教育的不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9]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功利化的教育使得人们只注重获取“何以为生”的本领,忽视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我们的教育也放弃了“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人格心灵的‘唤醒’”的教育目的,正在变成“制器”而非“育人”。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生命的激情,使生命变得卑微琐碎、蝇营狗苟。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大一男生因英语四级未过从五楼跳下身亡;北京理工大学一大四学生因考试不及格难拿毕业证,坠楼身亡……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十分有温度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10]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只见分数、制度、程序、规范和纪律等功利化的教育,不但使人们肢体神经失去感觉,思想漠然迟钝,而且还吞噬了同情、信赖及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人类的冷漠,昭示着生命教育的挫败,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对生命冷漠已反映出人们缺少对生命科学的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和淡漠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一些人文学科可以替代,致使生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空场”的现象。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认为人性、人道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抽象人性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因此也一直淡出教育的视线,致使我们连基本的生命观念、人道观念都没有,谈何对生命的救助,对人性的关怀,对人道的回归,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领悟。

参考文献:

[1] [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32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3] 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4.

[4] 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M].王丽萍,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7.

[7]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2.

[8] 东南网-海峡导报[N].2012.3.6.

[9] 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7).

[10] 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研究,2002(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