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动物界,有一种鸟类叫作“翠波鸟”,在这种鸟类身上,存在着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方式。
“翠波鸟”生活在南美洲的森林,它们身形十分娇小,最长的体长也不过六厘米,但是它们却可以住出比自身大几十倍的巢穴。
动物学家为了观察这种鸟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指向,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将一部分的“翠波鸟”在保护状态之下,抓进相关的研究场所,观察并记录它们筑巢的过程。
在这项研究活动刚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只是通过单项研究对一只“翠波鸟”进行观察,发现这只“翠波鸟”在建筑了一个和自己身形差不多大的巢穴之后就停止筑巢了。
为了对比观察得出分析数据,于是动物学家又抓来了一只“翠波鸟”,将它们放在同一只笼子之中。
在观察了几天之后,发现这两只“翠波鸟”都在马不停蹄地筑巢,并且丝毫没有停下的欲望。几天之后,这两只鸟相继累死在了笼子之中。
这种动物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其实和人类心理之间有着非常奇妙的联系。就如同这“翠波鸟”的筑巢行为,其实反映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中,“翠波鸟定律”:越是努力的人,反而越容易被“拖累致死”,而这种心理状态会使这类人一直处于相互比较之中,处于一种极度疲惫的精神状态。
他们经常自尊心非常的低,评价自身价值的标准并不是维持在自身的理念和行为发展之中,而是被其他人的思想和比较牵着走。
这种“攀比”心理的本质,实际上产生于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这种形成过程也是非常简单的。
当看到其他人拥有比自身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事物的时候,内心机制所产生的失落、不甘就会催生出这种欲望。那么,为了达到这种欲望,就会产生让自己不快情绪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产生“攀比”的行为。
从字面意思上来深入的理解,“攀比”心理,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盲目地以高标准要求的行为,自己的一种比较心理状态。
“攀比者”和“被攀比者”之间往往存在着比较相同的内在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程度的相似性。
所以,当“攀比者”某个方面被“被攀比者”所打败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这种落差就会导致消极、自卑、挫折的心理情绪,这种心理情绪又进一步的产生相应的悲观行为,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地采取不正当、极端的手段来缩小这种差距,来缓解自身内心的“攀比”状态。
如果这种差距一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就会进一步产生嫉妒行为。而嫉妒行为在心理学之中是一个极度阴暗的负面词语,它甚至比“攀比”心理更加具有伤害意义。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会比较强呢?那是因为这些人经常活在他人的阴影和世界之中,对自身的价值存在的层次的认知度,因为人类本身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是存在一种极度不确定的。
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绝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别人的行为和表达,以及他人对自身的看法。
所以,这种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之中被认定为是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攀比”心理逐渐增强的过程之中,自身被尊重的需要就会更加过分的夸大,从而导致他的虚荣动机增强,而这种动机侧面会导致个人行为的改变。
所以,我们内心所产生的“攀比”行为和虚荣心理,与“翠波鸟”的筑巢行为之间有着相同的心理成因,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内心的心理承受度和对生活平稳的认知性。
才能够不被非理智的行为所伤害;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认可度,才能不被外界的事情所打败,虽然人是一种社会物种,但自身的发展也尤为重要。
逐渐克服自卑,让自己在面对这种比较之时会更加的自信且勇敢,不局限于他人的眼光,不用他人的界限和思想来限制自己,专心修炼自身的修养,这才是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一旦我们真正了解了“翠波鸟”定律之后,就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