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不像那个脱口秀公司的规定不允许说谐音梗,所以此处“三维”不是“三围”的错写​。三围是对美的持续追求,而比较困难达到的事情才会使用“号召”、“再次”、“终极”之类的励志和鸡汤式​词汇。

这里说的“三维”是职业修炼的三个角度和追求​:​思维的高度,知识的宽度和技术的深度

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的素养(职业修炼的三维)(1)

思维的高度是对职业人工作思考惯性的要求​。这种思考习惯是一种潜意识的综合修养,归结成一种思考技术​并不完整。

有时工作思维高度不够是因为想象力受限,总是蜷缩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思考和设计工作,总也跳不出甚至恐惧跳出自己想象的天花板​。这种高度除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之外,也通常会诟病组织和领导的规划和蓝图,觉得就像天方夜谭​。如果有这类情况,不妨站在比自己更高职位的人的角度上俯视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和方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空间​。

有时工作思维不够是不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这种思维高度通常会敌视一切先进的,体系的,​战略的思想和工具。公司老板超越制度去管理公司,一边订立制度,一边又习惯于利用自己的权威去破坏它​;普通员工不理解公司为什么要鸡飞狗跳的搞ERP系统;财务部门不肯去为了业务部门变更陈旧不合理的流程​,诸如此类都是这样的​现象。

有时候不能换位思考和系统思维,或者不肯悦纳或者心胸狭隘,也会导致工作思维的高度不够​。无论怎样,以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环境和工作,打破思维的天花板,然后说的,想的,做的,总是会归纳和总结出超出岗位需求的见识和​思想。

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的素养(职业修炼的三维)(2)

工作中的三维是有联系的体系​。没有足够的宽度的知识和学习的习惯,那么思维高度就是空想​,也没有实际的效果和作用。

直接带来薪酬和财富回报的是你拥有的技能,但如果要让技能不断升值和保鲜,就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是技能转换的直接途径,学习不相关的知识是兴趣爱好和转换技能的间接手段​。

出色的经济学家大都是数学家是学科的宽度,让成本核算人员去车间学习是工作的宽度,工作的宽度是相关性和秩序性并存的要求,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拼西凑​。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学习,不是看几本书,考几个证,读几篇鸡汤文字就可以达到的幅度​。

知识没有宽度,工作也很难从合格到优秀,更难以展开系统的联想,从报表上一个数字就立体地看到业务现场和和背后的风险​。

知识的宽度也是打破部门沟通障碍的有效工具,也可以防止工作落入本本主义和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工作难以创新,本质上是因为工作知识体系没有宽度​。

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部门领导可以成功地做组织的头领,也是因为没有理解知识的宽度可以导致战略和管理思维融会贯通的道理。很多组织都有轮岗制度或者让成员到下级单位挂职锻炼,可以看成是组织为了培养人才的知识宽度而开展的一项有效工作​。

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的素养(职业修炼的三维)(3)

虽说“学而优则仕”,但实际中很难要求或者找到“思维有高度,知识有宽度,技术有深度”的全才​。广博和精深有时候是对人才要求的悖论,样样通通常也会样样松,组织中分成技术线和管理线也是为了避免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让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或者技术专家去担任领导岗位是不是合适且不说。但对比不同的高考制度对考生的要求倒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的高考制度明确的要求考生的知识宽度,对于知识深度的要求就不是那么较真​;有的高考制度不断地加深难度,进而又从难度扩展到宽度,这除了起到公平竞争和树立一种选择标准之外,对于培养人才的作用​几乎看不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高中时是科学家一般的知识积累,毕业几年之后全部还给老师。

城北徐公作为男神当然非常受欢迎,但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人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把宽度和深度放在职业规划的角度上思考更恰当​:有些人爱好广览群书并融会贯通,而有些人可以在本专业内持续精进不断挖掘​。

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的素养(职业修炼的三维)(4)

在大学时我们都会学习到几十门课程,但工作之后可能只会抱着一个方向持续的精研​。有的会计系学生最后成为财务总监,而有的成了会计核算工程师,这都是成功的体现,​但把两个人的岗位调换过来就会无比别扭。

无论是知识有足够的宽度,还是技术有足够的深度,都离不开思维高度的统领​。是成为一个完美男神,还是一个细高挑儿,还是一个短粗胖,都是合理的存在,吾与城北徐公孰美也就没有了统一答案​。

拥抱三维,只是职业修养的导向,并不是人才辨别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