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雪荣 汪晓霖 山西台 张镭 杨国雷 斛玉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代廉吏于成龙86版吃米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代廉吏于成龙86版吃米糊(晋剧于成龙近日上演)

一代廉吏于成龙86版吃米糊

(记者 李雪荣 汪晓霖 山西台 张镭 杨国雷 斛玉娟)

有着“天下廉吏第一人”之称的于成龙在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被誉为臣之标准、吏者之师,新编历史剧《于成龙》,以于成龙在武昌革职留用期间的一段经历为主要内容,重现了于成龙心怀百姓社稷,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浩然正气与铮铮铁骨。

晋剧《于成龙》近日在于成龙的老家山西吕梁上演。该剧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情节设计,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音乐唱腔,生动诠释了清代名臣于成龙“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于成龙。

观众:“谢涛老师,她那个表演,她那个唱腔,特别的好。”

观众:“这个官员廉政,好,好官,现在需要这样的官。”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学习于成龙心系百姓,勤政清廉的这种精神,时时刻刻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取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40多岁于成龙才被朝廷任命到条件艰苦近于蛮荒的广西罗城县任知县。临行时,于成龙嘱托长子于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以身许家国之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终其一生的廉吏之旅。

2014年,山西省委结合本省特色,挖掘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事,用晋剧的形式,创作新编了廉政历史剧《于成龙》。为了不重复以往的文学作品,编剧郑怀兴在创作中查找翻阅了大量史料,最终选取了于成龙在武昌革职期间的一段经历作为这次晋剧《于成龙》的故事主线。

故事中,已经被革职的于成龙,本来大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当他得知以刘君孚为首的一批村民已啸聚东山,与朝廷为敌时,爱民如子的于成龙为了安定局势,毅然接受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慰留,赶往黄州劝降招安。因为于成龙深知,刀兵一动,数以千计的老百姓将会死于非命

晋剧《于成龙》编剧 郑怀兴:“当时清王朝刚建立不久,天下还是需要安定的,于成龙那个时候是出于对百姓的利益考虑来平叛的。”

在劝降招安的过程中,于成龙发现村民的叛乱居然是麻城县衙捕头邹克忠为发不义之财,借追查吴三桂乱发的委令状之名四处敲诈勒索,诬陷良民,才导致官逼民反,村民啸聚山林。

捕头邹克忠凭着这样的权力滥用,到处收受好处费,最终激起民愤,查明事实后,于成龙不顾邹克忠朝廷有靠山的现实,坚决将他斩首示众。

晋剧《于成龙》编剧 郑怀兴:“这个因为是根据史料,要先治贪官污吏,才能够收复民心,所以就写了那个捕头,这样的戏就好看。”

捕头邹克忠被斩首示众了,带着这样的诚意和于成龙之前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于成龙没费一兵一卒就将反叛上山的村民劝降招安了。

晋剧《于成龙》编剧 郑怀兴:“他就是因为清廉在老百姓中才有那么高的威望,他说的话,百姓才会听,如果他平时是贪官,谁听他的话,那就没有人信他的话了,他的话就没有威信。”

通过于成龙在平乱过程中的威望,该剧用巧妙的手法展示了于成龙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的品行。而“晋剧第一女老生”“二度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的谢涛,作为该剧的主演,为再现于成龙的凛然正气与浩然之气,也提供了极强的艺术支撑。

晋剧《于成龙》主演 谢涛:“演这样一个角色,他要把这些程式表演化到人物中,这个是最难的, 十个人演于成龙是十个样子,我这个就是有担当、有责任、亲民、廉政、有能力的于成龙。”

历史上的于成龙,爱民如子,清廉自守,终年食粥,将自己的俸禄馈赠于贫民,被人们称为“于糠粥”、“于青菜”。2014年,在于成龙老家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正式建成,这里不仅成为山西传承于成龙廉吏思想的平台和源头,更成为中华廉政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

晋剧《于成龙》编剧 郑怀兴:“我们这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种清廉、爱民这种清官,这种好官,这种廉吏成为我们的民族的楷模,来引领大家。”

近年来,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以小说、戏剧、广播影视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真可谓: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