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跟赵光义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金匮之盟这样的契约呢?理论上讲存在这张纸就应该有人见过,但是谁也没有见过。那么今天我们就有理由来怀疑这个金匮之盟到底存在吗?还是说太宗赵光义为了告诉世人自己得到这个皇位的正统性而编造的谎言呢?太祖皇帝到底有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思呢?按照《宋史》的记载是有的,赵光义比赵匡胤小十二岁,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称帝,赵光义因为拥立有功封晋王和开封府尹,开封府尹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但是这个并不能够满足满腹权力欲的赵光义,所以晋王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就大力结交朝臣,笼络众卿,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所以晋王的势力在开封盘根错节,以致于太祖皇帝都觉察出来了,感觉不能由着他这么来,怎么办呢?就是要告诫打击他一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开封。中国历代古都都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前有河流,后有山川,都是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适宜定都,而开封府地处平原有水无山,显然不具备定都的特点。太祖皇帝在巡行洛阳的时候就有意把都城迁到洛阳,以往每次太祖皇帝出京巡幸的时候都是让晋王赵光义留守京城,这一次他特意带上赵光义,到了洛阳之后宋太祖就讲了有意把京城迁到这来,洛阳自古帝王都,又有山河之险大家以为如何?

宋太祖最后死因(宋太祖聪明一世却唯独没防范到自己的弟弟)(1)

大家还没说话呢,晋王说了一句,立都在德不在险,如果祖宗有德,你的江山千秋万代都能够保持长久,如果祖宗无德,后世子孙造孽,你就是有山河之险也不能稳固。他这么义正言辞的一说,赵匡胤也就不好说什么了,等于迁都这个事就作罢了。后来北宋这一百多年都城一直都在开封,屡屡受到北方民族骑兵的威胁。赵光义为何极力反对迁都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都城若被迁走了,他的势力主要在开封。如果迁到洛阳去,那么他就没有自己的班底了,所以他坚决反对都城迁走。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哥俩是有矛盾的,后世的史家记载太宗皇帝即位是跟太祖皇帝有金匮之盟,当然这金匮之盟到现在为止盟约原文谁也没见过,史籍上也没有记载,只能我们去想象,基本上可以断定赵光义是矫昭登基的。没有确凿证据的金匮之盟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那么作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新皇帝赵光义接下来会采取怎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呢?

宋太祖最后死因(宋太祖聪明一世却唯独没防范到自己的弟弟)(2)

​太祖皇帝赵匡胤归天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二十六岁,一个十八岁都已经成年了,赵光义篡位之后他也知道自己的帝位来路不正,所以急于向天下表明自己是正统的,怎么表明呢?首先急忙就改元了,宋太祖驾崩是开宝九年的十月,这一年还剩三个月,一般新皇帝登基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尊重也没有当年改元的,结果赵光义在当年的十二月就迫不及待的改元了,改元叫太平兴国。太宗赵光义下令他自己的孩子跟太祖的孩子还有秦王赵廷美的孩子都称皇子皇女,封赵廷美为王加侍中,这种官衔就相当于宰相。然后封太祖的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也位在宰相。可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宋朝第一次北伐进攻辽国,结果打败了,打败后乱军之中连赵光义都不知道冲到哪去了,后来大家就开始着急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皇上没了怎么办呢?有的大臣就出主意不如立武功郡王为帝,他留守京师没去打仗,他本来就是太祖皇帝长子,天理人情国法都该这个武功郡王即位。

宋太祖最后死因(宋太祖聪明一世却唯独没防范到自己的弟弟)(3)

结果拥立还没搞起来太宗皇帝就回来了,那自然这次拥立就作罢了。但这个事就传到了太宗皇帝的耳朵里,赵光义打了败仗回来心情很郁闷,结果赵德昭来见太宗皇帝,他说打完仗了,将士们有牺牲需要抚恤。他其实是一番好意,自己身为宰职大臣,别人不敢讲的话我来讲,按说是很正常的。没想到正撞枪口上,太宗皇帝一看到赵德昭就生气,所以一拍桌子说这事不是你该管的,等你做了皇帝的时候再说吧。赵德昭一听这话就明白叔叔恨上自己了,那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塌天大祸莫过于开罪与君,伴君如伴虎啊。小伙越想越害怕回屋自杀了。对赵光义最大威胁的人死了,他心里特别高兴,但是表面上得做出一副沉痛的样子,一听说自己的侄子自杀了,赶紧飞奔到武功郡王的府邸去探望,抱着侄子的尸体嚎啕痛哭。几年以后太祖皇帝的另一个儿子德芳也莫名其妙得病死了,享年只有二十三岁。所以这样一来太祖一系基本上就绝嗣了,没有人再能够对太宗的皇位构成威胁。此时赵光义在消除了最大的隐患后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呢?请关注历史文化大中原,我们下期再见!

宋太祖最后死因(宋太祖聪明一世却唯独没防范到自己的弟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