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哲学爱好者都知道,在哲学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be”,可以翻译成“是”或者“存在”,当然也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意识、精神等,可哲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道德,本文小编和大家一起通过“人性二元论”来理解一下“道德”这个重要概念,因为中国哲学的范畴就是“道德哲学”,而理解了“道德”这个概念,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了解中国哲学。

老子的道

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原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全书共出现78次,书中包含了老子的世界观、政治观等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我们不去解说老子的“道”是什么,我们只说老子描述的“道”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因此在老子的概念中,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能够看到的道就不是道。其实大家不必纠结于老子说的“道”是什么,即便你把老子老人家从两千五百多年前拉回来,他也和你讲不清他说的“道”究竟是什么。

道德本质的深度解析(哲学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概念)(1)

老子像

孔子的道

《论语》是一部道德的百科全书,“道”在《论语》中一共出现89次,其中用作名词80次,用作动词9次。

子曰:本立而道生。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道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意思,有道理、道德、道路、方向、规律等,然而孔子阐述的并非道,更多的是讲“礼”,克己复礼为仁,仁义礼智信这是孔子核心阐述的内容,而孔子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一个国泰民安的社会,因此孔子就是想通过复周朝的礼制来匡扶社稷和民生,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因此从《论语中》也很难一见道的真面目。

道德本质的深度解析(哲学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概念)(2)

孔子像

子思的道

子思就是孔子的嫡孙,为什么提子思呢?因为子思写了《中庸》,而宋朝时有人从礼记中将《中庸》单独列出来作为《四书》,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可见《中庸》这本书的含金量那是很高的,而且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是儒家最深奥、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们不看别的,就看这一句就够了,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这个道就是人的本能了,本能是需要修教的,也就是需要匡正的,那用什么去匡正呢?那必须用礼法,而礼法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道德。

道德本质的深度解析(哲学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概念)(3)

子思像

人性二元论与道德

人性二元论就是把人性分为自然原始属性的本能的一面和社会属性的矫正后的一面。社会属性让人们构建社会,构建社会就有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就被我们称为道德,于是道德就变成了一个意思,就是泛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藩篱。

往往我们把道德之列为社会规则,而忽略了自然规则的一部分,可是我们在日常行为中,还是遵循天理,遵循自然本能的驱动的,这种自然的本能就是道,就是自然存在的规律,我们没办法去完全消除,我们只能在道的指引下去做出各种行为,可是德是藩篱,要把我们的行为框起来,所以道就是油门,驱动我们前进,德是方向盘和刹车,控制我们的行为。

道德本质的深度解析(哲学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概念)(4)

规矩就是道德

说白了道就是天道,就是天理,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社会规则,是规范,我们既不能抹杀天理,又不能违背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要遵守道德,于是道德合在一起就成了矛盾的综合体,而我们平常所讲的道德到多数含义只在德的方面,也就是要遵守我们社会的规范,当然儒家所说的爱财,取之有道,好色而不淫,那就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既存天理,又遵守社会规范。

由此看来,所谓的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被大家抬得很高,和儒家《中庸》的思想比较起来,还是《中庸》更胜一筹,因为《中庸》有机的结合了道和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