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有关富豪梦想的故事绝非唯一,只是,当你细细体味他们的历程,或许能感受到超越个体的弦外之意。

对于财富的梦想,每个改革的时代都具有两面性,它击倒了一些人,成就了一些人。这一点,在中国急遽变迁的40多年里,尤显突出。

许家印,就是属于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人,他可以被看成是中国40多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可以归结入同一时代企业家的拼搏路径。

时光回溯40多年前,中国河南省中部小城舞钢市的舞阳钢铁公司热处理车间,一位豫东农村出身的青年人,注视着钢炉,眼前的流水线前的作业,容不得半点拖拉。

改革,国有企业,上世纪80年代,炼钢,知识青年、工人阶级……这些混杂甚至是充满内在张力的因素,给许家印生涯涂抹上了某种一以贯之的底色。许家印的管理风格、铁腕风格以及狂热的营销方式,也可以从他的舞钢生涯中寻觅到基因。

新来年轻人

河南中部小城舞钢市,原为舞阳县一部分,1990年10月改设为舞钢市。因舞阳钢铁公司(下称“舞钢公司” )而得名,这是一个在中国曾经很光荣的城市组成方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城市。而在舞钢公司的生活区,但凡上了年纪的人,对“许家印”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提到许家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人厉害!”

许家印的个人信息(许家印的舞钢十年)(1)

据《房地产大亨励志传奇:传奇许家印》一书披露,1982年,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生许家印分配至舞钢公司工作。这个内陆钢厂的工作实践,成为他事业的起点。

1970年,因要满足国防工业宽厚钢板的急需,当时的中国冶金工业部投资建设舞钢公司,1978年正式投产。投产之初,管理及技术人才缺乏。而许家印作为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被委以重任, 担任公司轧钢厂下属热处理车间的主任助理,热处理车间有300多人。热处理车间隶属于轧钢厂,是生产必需的一道工艺。没有热处理车间的工艺,钢板(产品)无法成型。热处理车间是全厂最大的车间。

当时的舞钢,和其他国企一样,都存在着种种弊病,人浮于事,没有动力,毫无效率可言。已故的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阐释了背后的原因:首先,国营企业长久以来受两方面因素的强烈制约。首先企业缺乏最基本的自主经营权;其次,支离破碎的产业结构成为国企的第二个制约因素。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这个新来的青年人气质格外异样。“不像有些世故的人故作热情、装腔作势,他说话不啰嗦,干练,也很沉稳。”原舞阳钢铁公司管理人员王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许家印。当年王芳负责企业各单位合理化建议的搜集整理,许家印提的合理化建议是全公司中最多的,至今仍令王芳印象深刻。

上班两个月后,许家印制定出生产管理300条意见,企图将管理制度固定下来。一个细节可见用力之深:当时很多值夜班的工人爱打盹,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无奈之下,许家印提出一个考核办法: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时,便定性为上班睡觉,要罚款。

这种“定量”考核法,自然很容易招致工人的不满,会导致种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反抗,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或者权力,许家印的改革自然推行不下去。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在上世纪80代没有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甚至绵延到今天。

不过,据知情者的说法:许家印铁腕管理,加上重视工人福利,工人对严格管理没有明显反弹。

领导自然对于许家印产生了颇佳的印象。在最早对许家印的提拔推荐语一栏中,当时的车间主任陆岳璋这样写道:“专业强,人朴实,能吃苦,很聪明,善于搞人际关系,管理上有一套。”

进厂第二年,随着陆岳璋担任轧钢厂副厂长,许家印也升任车间主任。于是,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他拥有了更大的管理空间。并且,已经有了严格乃至严厉的制度以及与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相结合的管理思路雏形。据《南都周刊》报道,在这期间,许家印独自操作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24小时监控热处理与厚板的生产,做到每月合同100%完成。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奖项中,舞钢公司获得了23个项奖,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

高调做事

即便是在舞钢岁月里,许家印就有了宣传企业的意识。由于热处理车间工作突出,外单位需要观摩学习,许家印便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反映热处理的生产人员的工作状况。该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还在舞钢市电视台播出。

国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间主任许家印对文体活动也很热衷。当年的同事李军介绍,当年舞钢内部有篮球队,虽然许家印自己因工作忙没有参加,但经常鼓励大家参与。

“车间有个人打篮球打得好,后来这个人跟着许家印南下广东,成了他的左膀右臂。”李军说。如今恒大高调进军足球、文化产业的举措,颇有些许家印个人的情怀。

“当时的车间主任都有摩托车,但他平时就是骑个破自行车。一上班就去车间,戴着安全帽,满车间转,该下手就下手,不像有些干部咋咋呼呼的,光喊不落实。”李军说。

李军介绍,当时许家印的妻子也在舞钢公司,两人生活简朴。而许的岳父岳母当时已退休,就搬过来与他们同住。作为有实权的车间主任,许家印可以给他们安排个轻松的岗位,既能打发时间又能白拿薪水,但“两老人整天在家织毛衣”。

许家印任热处理车间主任7年,热处理车间成为舞钢最有活力的一个车间,舞钢后来施行的许多管理制度也都是他的首创。而后来恒大集团硬朗的管理风格,均滥觞于许家印担任车间主任期间的管理实践。

冲突中离开

据媒体报道,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许家印想尽办法让职工获得实惠。他利用废旧钢材在车间做桌椅,车间没有洗澡房,许家印就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钢板极厚,可以制造坦克,最厚处都有10厘米。当时,有些合作单位买了公司的钢板以后,却没有设备进行切割,许家印的车间就帮对方切割一下,挣点儿小钱,给员工换点儿福利。也仅仅是为手下的员工增加点儿收入而已,他自己从来不进入这种“分红”中去。

据《传奇许家印:砸掉铁饭碗》记载,某年春节,许家印的热处理车间的每个员工都分到了福利—200斤大米。厂里就有领导不高兴了,批评他“你怎么老给员工分大米?”

实际上,许家印已经在微观层面挑战当时的企业制度,而这种冲突,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不断滋生,并最终导致许家印人生转轨。

而据舞钢退休职工李军介绍,因为本地铁矿石品质不高,当年舞钢公司的成本高,效益并不好,许家印增加职工福利也是被迫之举。殊不知,有件事不经意间竟改变了他的命运。

“钢板成型之前有毛边,毛边必须得切割掉才能进成品库。”李军告诉媒体,“以前都是用气割,所以切割后的废料,就成了氧化铁。时间长了,边角废料就在许家印的车间堆成了小山,多的时候,工人干活就没地方站。”

李军介绍,为了改善环境,把生产场地腾出来,许家印找了当地农民清理氧化铁废料,每小堆16元。

“时间长了,有人给他出主意:这些氧化铁,农民拉出去都能卖钱,为啥不能变过来,让他们给咱钱?”李军说。

许家印采纳了上述建议,这笔收入留在了车间集体,生产环境改善了,车间的职工福利也增加了。

“这是很务实的做法。但是,当时领导的视野不开阔,政策上放不开,因为这件事,许家印还被调查了,蒙受了极大的委屈。”李军告诉媒体。他说,“如果没有这个事儿(指被调查),许家印不至于离开舞钢。”可以说,许家印是在逐步摸索舞钢这家国企的变革之路:允许某个车间留有一部分收益自由支配,从而提高本部门员工的福利进而激发其生产积极性,然而,在那个时代,许家印此举为当时的大气候所不容,从而夭折。那一年,他34岁。

僵化的国企体制促使许家印的离开,也是他创业的契机,从此,中原少了一个果敢精干的国企厂长,却成就了一个搅动中国地产乃至“中国足球”的许家印。

据统计,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年,至少有10万干部下海经商。这些精英有知识,有行业背景,有社会关系,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创者、实践者,假以命运眷顾,他们当中大批人将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许家印成功的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最好的注脚。

李军对媒体表示,许家印南下广东的头几年也不是很顺利,刚去一年左右还曾回来过一次。但最终,他坚持住了。

八小时之外

1993年的生活是许家印最不愿意对外人说起的,虽然他已是深圳中达公司的总经理,但还是被迫两地分居。后来,中达老板看不过去了,说“一两年分居怎么行,公司出钱,你去租套房吧。”

许家印的个人信息(许家印的舞钢十年)(2)

(一盆煮白菜萝卜、一盆红薯,还有几个碗里装着黑窝头,许家印和乡亲们一起吃忆苦思甜饭)

于是,许家印就跟别人合租了一套两室两厅。合租人单独住一间有空调的卧室,许家印和太太,加上2个儿子,还有岳母、许父、朋友,7口人住在剩下的卧室和客厅。深圳夏天热,儿子就躺在合租人门口地上“沾沾冷气”,嘴里还快活地嚷着“这里很凉快”,许家印掩饰不住心酸和愧疚。

也正因为这样的境遇,让他鼓起勇气找老板要求加薪,唯一想要的就是让养家糊口的理想目标,再上一个小台阶,然后他就死心塌地为老板打天下。

多年以后,在香港打工的大儿子在CBD区租了个房子,月租金2万港元,属于低廉价位的房子。许夫人知道后,把儿子叫回来一顿臭骂“2万块?你一个人才赚多少钱?立即退掉去。”大儿子只好住进老妈亲自给他租的,但更差些的房子。

年轻时穷怕了的许家印,太明白常人对成家立业的渴望了。2005年是许家印创立恒大的第7个年头,也是他涉足慈善事业的第5个年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的梦想就是希望给更多的人一个家。”这是唯一一次为自己的慈善行为所作出的,最质朴的解释。

最早触动他做慈善决心的是,他回乡时,看到家乡的学校未曾有多大改善,于是当场拍板100万元,新建希望小学。2001年,又投入亿元兴建恒达中学,设立200万元奖学金,贫困生免费入学、补贴生活费,仅此一项,恒大就需要每年投入600万元。

正是这种决心和魄力,让众多寒门学子至今感激他的善心,从而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许家印作为武汉科技大学(前武汉钢铁学院)管理学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为贫困生垫付全部学费,补贴生活费。他说“当年要是没有国家给我7块钱的资助,我也无法读完大学。大学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以前求学的自己。”

许家印认为最有意义的慈善工作,是2009年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恒大慈善万人行”活动,在全国紧急救助十类特困户,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收到最大一笔捐款额,在当年,完成资助13278人,超出扶贫预期目标,让国人为之动容。此后,许老板的慈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纷踏而至的荣誉也实至名归。

这匹来自北方的狼,却早已把南方当成家乡,恒大地产的每一步发展,都聚集了许家印的行为哲学——高调不失务实、执着不失谋略,我行我素不按常理出牌,又常常一鸣惊人。

许家印的个人信息(许家印的舞钢十年)(3)

(许家印与妻子在堂屋里看老物件)

许家印站在窗户边,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说一句话,身后的办公桌角,扔着一本杂志,这是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广州足球大统领再次以4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位列中国第7、全球212位,只不过他看到时,再无触动之情。

没有任何人的成长历程是顺风顺水的,也不会是一路绿灯的,企业也是一样,许家印久久地望着窗外,不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