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祥先生1938年生于北京,其父李洁尘是相声的老艺人,曾在北京白云观出家当过道士,“洁尘”为其道号。后来下海从艺,拜焦少海为师学说相声。李伯祥六岁在南京首次登台一炮走红,有“小神童”的美誉。也曾为蒋介石先生演出,1949年冬他拜赵佩茹为师,后来参加了天津南开区的小儿队,由李洁尘为他捧哏。艺术上日趋成熟,文革结束之后,李伯祥重登舞台,开始和杜国芝(张庆森的徒弟)开始合作,进入了自己艺术的黄金时期。李伯祥虽然幼年登台,但真正被观众所熟知的还是文革结束之后。在文革前,天津市区级的剧团演员平时演出是不录音的,只有参加津门曲荟汇演的时候才有录音的机会。因为曲艺团的演员留下的录音资料都普遍寥寥无几,当时李伯祥还是一个年轻的相声演员,录音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而且他和父亲李洁尘向来以腿长著称,经常是在外地演出。李伯祥曾经长期参加山东济南的晨光茶社的相声大会,并和安徽的相声名家高笑林、潘庆武合作演出。其早年录制的为数不多的资料也都毁于文革,这真是很可惜的。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1)

李伯祥在表演

李伯祥艺术的特点是“快、爆、脆、准”,最擅长表演快节奏的贯口类的节目,所以被人称为李快嘴。他的《报菜名》《大戏魔》《夸讲究》后面这两段均为张寿臣创作,这类节目听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可见,他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当然,这跟幼年时刘宝瑞先生对他的指点也是分不开的。有人常把他和姜宝林进行对比,他们二人艺术特点都是以快著称,但是李和姜还是有区别的。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2)

我个人的感觉呢,姜宝林先生的特点,特别是早期是整段节奏都快,无论是语速还是尺寸,均是如此。而李伯祥的特点则是当快则快,该慢时也能慢下来,比如他的《醋点灯》这类“说功”的活儿,演出的速度就不是很快。因此,仅仅把李先生的特点概括成一个快字,是不全面的。贯口活的特点,当然要求演员在表演大段台词时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是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稳越好,气口要均匀,不能给人以忽快忽慢的感觉,更不能让观众替演员担着心。比如张寿臣先生盛年的时候,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过一张《地理图》。当时有陶湘如捧哏,那段贯口背的就非常之稳,听起来简直不像贯口,但确实非常之流畅,这才是真正见功夫的。我常说,寿爷的这种的水平啊,迄今为止还真没见过哪个演员能超越他。在赵佩茹先生留下的《大戏魔》的片段,录音中,其贯口的部分就和寿爷的口风很接近。大家听马三立晚年的《开粥厂》,虽然较早年和张庆森合作的版本词句略有减少。而且因为他年纪大了,气口也有所增加,但也始终是一个均匀加速的感觉,给人一种富有韵律的美感。而且最难得的是,马三立被这段《开粥厂》的贯口时,始终是注意和马善人这个人物夸夸其谈的性格,保持调性,那种炫耀的语气和口吻一直到底。李伯祥的贯口速度呢,比较这几位老先生相比要快一些,但他也是始终匀速,让人听起来感觉这贯口背的很轻松,丝毫没有提心吊胆的感觉。这一点绝对是传统功力的体现,当然这得益于李伯祥幼年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他的基本功啊得到过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因此在1979年郭荣启先生的推荐下,他被聘为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教师,为培养后学的相声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3)

从艺75周年与魏文亮表演

这不由得慨叹现在能有这种传统功力的青年相声演员又有几个呢?除了相声之外,李伯祥还能唱京剧,据说他青年的时候说唱俱佳,但后来嗓音失润,就专门以说见长了。他曾经拜师天津京剧团著名的武净邓金坤,邓金坤先生坐科中华戏曲职业专科学校和王金璐是同科的师兄弟,人称“活兀术”,现在京剧音配像工程侯喜瑞先生唱的《牛皋下书》的录音,配演兀术的就是邓金坤。李伯祥先生拜邓金坤为师学习京剧的表演,因此在法门寺当中经常演大花脸,刘瑾虽然嗓音不像花脸,但表演上还是很有功力的。而且他在相声《雇三轮》当中表演上车的情节时,就走了几个虎跳,令人叫绝。但是现在因为他的身体欠佳了,所以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就一律不演了。

此外他还会唱快板儿,这个在群口相声《扒马褂》里他露过。还有撂跤、这在《男人世界》也展示过,可谓是多才多艺。至于李伯祥先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个呢是在舞台上有时表演略显过火,本来他站着相声的帅卖怪坏当中的“卖”字儿,因为他在台上向来是特别卖力气,让观众看着是很解渴的,但这同时就不免有些过火的情况。第二点,就是他的口齿功力实在是太扎实了。因此,在表演一些节目的时候呢,反而显得与段子当中的人物性格不合。比如他的绕口令给人的感觉就是,明明能说上来,却故意装着说不上来,这一点与姜宝林同病。而且好像姜宝林比李伯祥这个感觉还厉害,这类情况在《扒马褂》当中也有体现。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4)

李伯爷的架子

推荐李伯祥先生的优秀曲目:

1.《醋点灯》,这是我个人认为李伯祥的最经典的作品。他这段也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以上世纪末录制的传统相声版本为最佳。这段作品是一段典型的灰色幽默作品,通过种种荒诞的情景来展现艺人自己的苦难生活。李伯祥表演较好地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我觉得这段其水平不低于他的《报菜名》。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5)

李伯祥与杜国芝

2.第二个是《大戏魔》,这是李伯祥擅长表演贯口类的节目。《大戏魔》也是他比较拿手的节目之一。这个段子本身是由张寿臣先生创作的。与戏迷药方有相似之处,李伯祥的演出能够让我们领略出这段相声的神韵,其功劳是非常之大的。他这段儿和赵佩茹、李寿增的《大戏魔》不完全一样。赵佩茹在这段儿有很多的冷气。比如《翠屏山》《双杀和》等等,现在肯定很难被观众接受了,而他的徒弟李伯祥改编的这个版本还是比较成功的。

3.再往后就是《报菜名》了,这是李伯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很全面的反映出李伯祥扎实的基本功,他这段大体的结构和马志明相似,但处理上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李伯祥在这个版本当中的处理更注重捧逗之间的配合。这是因为他和杜国芝搭档了30年,这里度搭档也是相声界少有的黄金搭档之一。我个人觉得初学者还是应该学习李伯祥的版本,因为他演得比较规矩。

4.第四就是《交地租》,这是李伯祥录制传统相声所表演的一段,也是他的一段倒口的代表作。在解放前,万人迷李德钖、张德泉就说过,侯宝林和郭启儒也说过,这段近些年来,常贵田和王佩元又把它改编为《攀龙附凤》。有人说他这段演得过于油滑,有低俗的成分,这似乎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从整体来看,李杜的这段《交地租》还是比较严谨的,结构也非常清晰,虽然有缺点,也不失为他的一段代表作。

5.《玉堂春》,李伯祥是山东相声名家孙少林的干儿子,他和孙少臣就是孙少林的弟弟,有多年的情谊,也合作过一些节目,玉堂春就是其中的一段儿,这段儿主要是卖捧哏的,最后那点儿耍猴的神像,李伯祥这段演得很稳,以静制动起到了反衬的效果。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6)

李伯祥与孙少臣

6、然后是《怯算命》,这是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的代表作,可惜没留下录音,李伯祥继承家学录下了这段传统相声。他表演起失目的算命先生,那真是惟妙惟肖。

7.《聊天》,这是李伯祥的成名作,这个段子的作者是王鸣录,李伯祥在段子当中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位李大白话旦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并称为李伯祥的代名词。虽然听起来含有一定的贬义成分,它对众多相声迷来说,成为了他一个著名的绰号。

8.《两面人》这段儿是李杜的代表作,也是他们合作的子母哏节目之一,高英培和范振钰也演过这个节目。两相比较来说,还是李杜的更胜一筹。这段也可以看得出来,杜国芝的艺术水平还是非常高明的。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7)

李伯祥、杜国芝《看红岩》

9.《看红岩》,这是一段革命题材的新相声,也是一段不错的歌颂型相声,这段的成功之处在于并没有直接去歌颂红岩的先烈,而是采用一种荒诞怪异的手法来间接歌颂,因此效果非常好。从《看红岩》到高范的《好阿姨》也可以看出来,天津风格的歌颂型相声和北京的歌颂型相声,如侯耀文的《糖醋活鱼》,这其中的区别和味道还是很大的,

10.《雇三轮》,这是一个相声小段儿,本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就是在结尾之处有虎跳的表演。建议大家还是看一看这个节目,也能全面的了解李伯祥先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另外从这段最后蹬三轮儿的也能看得出来,李杜的默契配合度来。

李伯祥脱马褂完整版(笑坛点将录之急先锋)(8)

杜国芝先生去世以后,李伯祥常与其师弟许秀林搭档

附:戴志诚,王平,郑健。这三个人都是李伯祥的徒弟,而且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先说一说戴志诚,早年他是一个逗哏演员,还上过春节联欢晚会,后来为姜昆捧哏,直到现在。客观的说,有的节目质量呢,还能说得过去。当然,还是不能和李文华、唐杰忠作为量哏时期进行相比,大多数节目都属于粗制滥造的敷衍。这当然也不能全怪戴志诚,姜昆也有自己的责任。

王平、郑健的演出配合还算默契,但是没出什么像样的作品。基本上属于二路的演员。王平,这个演员相貌极其端正,有时在台上给人感觉不像是个剧中人,这也是他难以大红大紫的原因之一。聊到这一点,其实苏文茂的徒弟当中,有一位叫宋德全的。也是这个样子。

注:李伯祥擅长使贯口类的节目语言清晰流利,表演火爆智力,我觉得用“急先锋”这个绰号是很适合他的。

未完待续,咱们下回接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