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文是原创。其他人抄袭是不对滴,会没有小鸡鸡滴。

皇上对狄青的评价(戴叔伦长得帅有口才)(1)

戴叔伦是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

他性格温和,举止儒雅,口才也很好,非常喜欢结交贤能之士。

他年少时便有才名。

有一次,老师带他到郊外游玩,来到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见一只白色的公鸡站在高处啼叫。

老师即兴拟出上联:白店白鸡啼白昼;

戴叔伦边走边寻思,一直到了日头偏西,还未想出恰当的对句。

后来,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只黄狗从大门内窜出来,追着他们狂叫。

戴叔伦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

当然,这个只是传说。

年少时,戴叔伦曾拜师于大文学家萧颖士。

萧颖士很欣赏他的人品和学识,就让他负责管理其他学生,深得学子的爱戴,大家都对他执弟子礼。

戴叔伦在萧颖士门下学习四年,成绩为“萧门之冠”。

三十二岁时,戴叔伦前往长安,打算投效宰相刘晏门下作为幕僚。

负责招聘的,是刘府中的一位检校部员外郎,名叫张继,就是那位写下《枫桥夜泊》名篇的大佬。“揖对宾客如叔伦者,一见倾心。”

《唐才子传》中记载了他们的这次相遇:“叔伦投刺,一见倾心。”

刺,即名片。

戴叔伦顺利进入相府成为幕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凭着他的才华,以及宰相的推荐,他将比那些中了进士的才子能够更顺利地平步青云。

但世间之事最怕意外。

这个意外就是,刘相爷因为朋党之争,被一撸到底,回家养老。

戴叔伦也跟着倒了霉,只好当了一名诸卫,类似于保安或者城管之类的职位,没事就赶赶小贩驱除一下买鞋垫的老太太之类。

这一干,就是两年。

两年后,戴叔伦时来运转。

因为刘晏居然又复出了。

复出的刘相爷,很感激戴叔伦没有在关键时刻检举揭发背后捅刀的行为,直接向朝廷推荐他担任湖南转运留后,带宪职为监察御史。

这是一个肥缺。

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可以在转运钱赋盐铁粮草当中赚到不少外快。

但戴叔伦不仅人长得帅,品德也很好,不是自己的,坚决不拿一分一厘。

不知道是因为被人嫉妒被算计了,还是他时运不济。

在这个任上,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他刚上任,就接了一个重大的差事。

他的顶头上司命他押送着湖南全省刚刚收来的盐铁税,前往长安。

这笔税金数目很大。

戴叔伦虽然一介书生,但还是小心地上路了。

为了保障税金的安全,他们像是《水浒传》中押解生辰纲的解差们,晓行夜宿,每天早早地住店歇息,第二天等到天大亮才上路。

当他们行至云安地界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一路土匪正在造反。

这些土匪居然一点儿也不畏惧官兵畏惧,堂而皇之地就在各个路口设置路障,打劫来往的路人,弄得当地人人心惶惶。

戴叔伦一行人住进了驿站后,驿官见他们带了那么多物资,就将此地正在闹土匪的事说了出来,并提示他们最好绕路走。

驿官说:“前面的山口就是那伙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万一遇上了,可就麻烦了。”

戴叔伦想了想,如果绕路走会耽误好几天,那样税金就无法按时送到京城了。

如果税金不能按时送达,可是犯了杀头的大罪。

思考了很久,戴叔伦还是决定按原计划前行。

不幸的是,或者是不出所料,他们果真遇到了土匪。

土匪们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和利剑,截下了戴叔伦一行人。

土匪头子看到车上是一车的金银,满眼都是小星星。

再一看领头的,居然是个儒雅的书生,便轻蔑地道:“看你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就不为难你了。这样吧,你把这车经营放下,就饶你不死。”

土匪头子本以为自己这番话能让这位柔弱书生感激涕零然后抱头鼠窜的。

但没想到,戴叔伦不仅没有逃跑,还轻蔑地说:“这一车金银是给朝廷的赋税,我没有权利让你拿走。今天爷就一句话撂在这里了,要钱没有,要命根子有一条。”

土匪头子大怒,一把揪住戴叔伦的衣领,抽出大刀,在他脖子前面晃了晃,愤怒道:“你这个小白脸嘴这么硬,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戴叔伦面不改色,义正言辞地说,“要杀就杀,我是不会把税金给你们的,保护税金是我的职责,你们休想从我手里拿走一分钱。”

土匪头子正在气愤遇到这么个要钱不要命的主儿,一个军师模样的人走了出来。

——类似于梁山好汉里的吴用。

他先是上下打量一番,用江湖中人常见的口气跟戴叔伦打了声招呼,说道,“请问先生大名?”

“戴叔伦。”

“先生家住哪里”

“润州城。”

“哎呀呀,原来是先生啊。”

这位是当年萧门学子,因为时运不济,屡考不中,一气之下,上山当了土匪的狗头军师。

那军师继续道:“刚刚听你口音,就觉得你是戴先生。朝廷有先生,乃是百姓之富。”

说着,低声跟那土匪头子低声说了几句。

那土匪头子虽然面有难色,但还是将戴叔伦放行了。

戴叔伦这件捍卫国家利益的事,很快传到唐德宗耳里。

德宗皇帝大悦。

此时,大唐正处于内忧外患、藩镇割据的没落石刻。

地方势力扩张,乱军四起。

唐德宗有意树立戴叔伦这一先进典型。

但是,朝廷实在太软弱了,权贵们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

火上浇油的是,戴叔伦在朝中的大靠山刘晏,因为朋党之争被秘密缢杀,先进典型戴叔伦被贬降到浙江东阳当了一个小小县令。

在县令的任上,他认识了人生第二位贵人,时任浙江长史的李皋。

李皋是皇室宗亲,被封为曹王。

他十分敬佩戴叔伦的才干,上任江西节度使后,便招募戴叔伦为幕僚。

建中四年,朱泚叛乱,攻入长安,并称帝。

唐德宗逃到奉天,即今日陕西乾县。

时年已经五十二岁的戴叔伦奉李皋之命,带着粮草前往乾县勤王。

他最终见到了这位曾对他大加赞赏的皇帝。

两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后来,唐德宗重回长安后,立刻下诏升任戴叔伦为抚州刺史,加授金紫服(《新唐书车服志》曰: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这一年,戴叔伦已经五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