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本成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还在进展中的作品,但总是误以为作品已经完成了,不会再改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所谓的恐惧3?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所谓的恐惧3(情绪恐惧)

所谓的恐惧3

每个人都是本成品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还在进展中的作品,但总是误以为作品已经完成了,不会再改变。

总之,就是你对未来的想象和计划,以为“如果达到某种状态就会很开心了”,大概率不靠谱。

因为未来当你身临其境时,你得到的现实信息,大概率和你过去的想象有很多区别。

因此未来你的评估结果,和你现在的想象也会有很多的差别。有时会糟糕很多,也有时会超过你最狂野的想象。

说说效率

1、效率低是客观现实,因为我们所能接触的周边世界是由普通人(80分的人都极少,很难遇到)组成的,合起来的表现就是效率低(或者说是正常效率,自己的要求高了)。

2、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信号损失也导致效率低。

1/表达者想得不完整,不准确;

2/表达者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

3/接收者不能完整准确地接收到表达者的信息;

4/由于表达和接收的不完整准确,会反复地沟通确认;

5/执行者的执行有所折损;

6/每个环节的主观愿望并不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反复核对;

3、也就是一个想法从酝酿表达到执行到位有很大比例的损耗,失真。这就是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象。

4、这个链条有一个明显的杠杆效应,尤其是从上层到基层的执行过程。上层给的表达越精准、越具体、越没有差错,长期看效率越高,效果越好。

5、如何提升整体效率是所有负责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1/首当其冲的就是负责人(老板、CEO、领导)的认知要准确,表达要精准。每一个点都要符合全局观和长期观,源头、起点精准。杠杆的发力端不能有问题,出问题及时纠错。

2/各个环节选优秀的人,减少信号损失,执行损失。

3/注重文化建设,价值观培养,在任何环节衔接出问题,沟通不畅的时候,有文化和价值观起作用。

比如我们要求真诚透明,追求极致,打造自身价值,对外广泛连接。在其它无所参照的时候,那就按照这个去执行。

古代独尊儒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信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家有同样的文化、价值观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确保执行的结果大体一致。这样各种官员的可替换性好,随便哪个县长到鹅城上任,都差不多。而不是什么事都进京请示,那样效率太低了。

4/改变别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那就改变自己。

确保在自己这个环节是准确高效的,尤其自己是负责人的时候,自己这个环节准确高效,纠错机制运转正常,拉长时间周期横向纵向对比,效率自然就出来了。

5/不再抱怨,接受低效是常态,是客观现实。遇到问题说问题,给出正确解法。针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不去臆想执行者的想法。

6/大局、长期目标、战略已经确定之后,就是每天面对的事,在更细颗粒度更加精准地去完成。所有时间、精力、目光都聚焦到眼前的每件小事上。把每件小事都举轻若重地,当做头等大事去做好。

7/当负责人(大家长)长期这样做的时候,这样的风格、风气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组织内部的人,形成这样的风格,效率自然就出来了。

上行下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6、去年整个时候自己还喜欢空谈中远期的怎么怎么滴,喜欢讨论离现在十万八千里的事情。

目前转变到始终关注眼下要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到效果最好的程度。远期目标心理存着,着眼点、发力点就在眼前的每件小事,把这些小事做好,积累多了,时间久了,好的结果自然回来。

这个转变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思考和学习,认知到了其中的逻辑,大脑中的思维模想,思维模式丰富了一些。

不再假定什么事做起来的阈值都是零,而是知道每件事,稍微复杂点都不容易。而且对于高复杂度,高难度的事,发展都不是线性的,中间都会出很多岔子,螺旋、迂回发展,有时候还会停滞甚至倒退,推倒重来。

7、回到原点,一切问题只与自己有关。

自己这个点效率足够高,周边的效率自然就跟着高起来,没有其它更好提高效率的方式。

8、自己当下明确的感知是周边人很难给自己提供其它视角,他们在大的问题上不能给自己带来补充视角。而自己又明显地看到他们视角的局限性,片面性,时间切片性。

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不是很好,经常限于过多解释,说通道理,期望对方明白的状态。极大概率会触及到对方情绪的反应,脱离开问题、事情本身的探讨,导致最不期望的负面结果产生。

由于自己当下境况,以及项目所处阶段,叠加自己认知相对超前,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导致别人跟着自己会累。甚至被自己经常否定,会感觉到自己弱,而产生距离。

自己目前这个问题处理得并不好,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不断的深入思考,在认知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在落实到行动上。

恐惧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21、大众的反应滞后

马基雅维利:"对创新者而言,所有旧秩序下的赢家都是他的敌人,而在新秩序里可能的赢家对他的支持则不温不火。这种冷淡,部分原因来自于对于现有秩序支持下的对手的恐惧,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不信任感,人们只有对新事物有较长时间的体验,才会相信它。"

22、作为个体都知之有限。谦卑,然后继续学习

老年人顽固拒绝学新东西 (因为厌恶或恐惧),和青年人学了点皮毛顺风顺水后就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是人们在不同阶段的常态和丑态。

23、情绪记忆来源于肉身的直接参与

看了 Jeffrey Gundlach 和 Raoul Paul 的一个访谈,意识到没有经验的投资者缺乏的一个关键东西是 "情绪记忆" (emotional memory)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遇到市场极度恐慌时可能会吓得屁滚尿流,早吧自己先前言之凿凿的模型抛到脑后。没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年以上的人,很难建立一个丰富的 "情绪记忆"。

和激素无关。上过战场,经过那种情绪的极度绝望恐惧无助然后活过来的人,对一些微妙的外界信号和规律留下记忆,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能够更好的应对。没有"情绪记忆"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则很容易惊慌失措。

还有一点就是,对自己和大众的情绪波动和同期市场的波动也形成记忆,下次再来的时候能够置身事外的超然应对

24、《不可能的记忆——巅峰表现入门》中文版《跨越不可能》

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 by Steven Kotler, 2021 年一月出版。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把人的内在动力的机制的来龙去脉解释得这么清楚, 极力推荐。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励志学的书籍,偶尔在这个问题上摸了点边,但底层细节没有搞对,或者完全不知道。就好像上世纪四十年代,没有X 射线晶体仪之前,你永远无法真正看清楚 DNA 分子结构,只能空泛地谈一些模糊的理论。此书有很多细节的小技巧可以采纳,把个人的学习和创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很多人被自己的不假思索的,深入大脑直觉的"恐惧"情绪所奴役,在一些本来应当主动积极探索的地方,不敢采取行动去做一点点模索和尝试。这需要一些刻意的训练去驾驭。

此书第 31页把有个点讲透了: 多巴胺让大脑更清醒,提高信噪识别的比例,因此容易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就是发现两个概念的相似性,本质是一种模式识别。而通了之后,大脑就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因此更容易触类旁通,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有时玩 sudoku 之类的游戏会欲罢不能。

进入心流后,会有一种忘我和丧失时间观念的状态,其本质底层机制,是因为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 (prefrontal cortex) 被关闭, 而这个地方是负责计算时间和自我这些概念的,过去的一些痛苦,未来的一些焦虑也都是来自它的计算。忘我之后,这些都被抛到一边,可以完全沉浸于思考眼前的问题。

:"大脑的杏仁核不仅过滤所有输入的信息,而且很多这种过滤标准, 是小时候一些我们自己都记不得的经历所建立的。结果是: 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感受的某个情绪是恐惧。这种情绪常被误解和重构为自责,愤怒,哀伤或者表现成某种不理性的思想和行为。" - Kristen Ulmer

按照 Kotler 研究总结的理论: 我们对于"自我"还有"时间"的感觉,都是大脑前额叶的一个网络共同计算的结果。一旦因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节约能量,把这块暂时关闭,自我和时间的概念就突然模糊消失。好处是世间很多担忧和烦恼都来自前额叶的计算,所以关闭它进入心流状态就会把这种压力抛到脑后。

25、方法论重要性《亚马逊逆向工作法》

"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 by Colin Bryar and Bill Carr (2021年二月九号出版)是本好书。太多方法论上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学习了。

方法论的优势,是结构性的不断叠加的优势。一个例子是,我们常犯的最大错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错过某个巨大的机会 (error of ommission)。这时需要检讨错误的真正底层机制和克服的方法。比如某个选择即使长期可能有大的收益,短期会有一定消耗和不确定性,这时系统的惯性会选择不行动

不是短视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要给自己和组织造就什么客观条件,才能更容易鼓励产生长线思维。靠主观意志力去克服,很难持久。

26、未来超越你的想象

"我们总是高估我们现在的喜好的稳定性。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记住 (我们还记得自己十年前的状态),但要去想象未来 (十年以后) 则会非常困难。因为未来很难去想象,我们就误以为它不会发生。只有回头审视时,我们才能感到时间流逝的价值。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还在进展中的作品,但总是误以为作品已经完成了 (而不会再改变) "- Dan Gilbert 总之,就是你对外来的想象和计划,以为 "如果达到某种状态就会很开心了",大概率不靠谱。因为未来当你身临其境时,你得到的现实的信息输入,大概率和你过去的想象有很多区别,因此未来你的评估结果,和你现在的想象也会有很多差别。有时会糟糕很多,也有时会超过你最狂野的想象。

当人们自信的说 "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时候,如果没有以前多次成功操作历史,大概率做不到 //本质是这样。人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因为身临现场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和想象或记忆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说这些人以前主观表达是在说谎

所以要多复盘,审视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样对未来也就保持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势。

被人坑过之后,意识到升米恩,斗米仇,就会对捐赠这类事情更加谨慎了

27、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 的本质是因为貌似周边的人都在发财,而你没跟上,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本能的疼痛和恐惧感。人性本质是宁愿舒适的热热闹闹的和一大群人一起下地狱,也不愿孤独而痛苦的走阳关大道。不深刻理解底层逻辑之前,FOMO 长期看是大概率要亏钱的,而且会耗费宝贵的注意力,大把时间来来回回做无用功。

28、恐惧是认知不够

看到一位叫"朱东波"的朋友的文字,觉得不错,有几个点表达得比较到位:1. 很多(有用的)概念都是封闭系统下的产物,由此容易陷入"过早优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陷阱。1.1 更确切的说,是基础概念及在应用过程中衍生出的庞大的概念簇(conception cluster)1.2 这些不同的概念在既有的认知系统几乎无处不在,包括假设,判断标准等。2. 很多概念具有非常大的重力,因此容易形成认知惯性,并吸纳/消耗(大量的)能量投入。基本表现是人们常常执迷/陷困于自身的(可能是狭窄的)认知中。3. 但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下,在边界(boundary)被进一步拓宽/打破的,更具开放性的系统下,在新的连接方案(常常是真正新的概念系统)下形成的理念/视角,常常会形成更高视角的"二向箔"。3.1 在这种不断扩张边界的进程中,尤其是Emo. part所感知到甚至常常被厌恶/避免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不可避免甚至应该是被拥抱的。(当然这其实是人性的,因为人们本能的会倾向于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失重的感觉/感受)3.1.1 听到一句很好的话: Courage is not the absence of fear, but rather the judgement that something el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ear.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判断出有比恐惧更重要的东西。

agatha christie 曾说"恐惧,就是因为知识不完备"。有的时候人们有克服恐惧的勇气,本质是因为意识到拓宽边界获得新知识之后的回报,将远大于摸老虎屁股可能带来的损失。

29、冗余加大安全边际

熊市才能把男人和男孩区分开。

本质区别是,前者缺乏冗余,顺风顺水时看上去很嚣张,但遇到逆境容易被灭掉。//@晓东在思考:男孩恐惧时,男人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