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胡丹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土泽太厚,不宜“王者”,凡封到这儿的亲王,没有不“除封”的,简直是如假包换的专克王子的大凶之地;然而,它却甚宜“皇者”,出其不意,这里竟飞出一位天子,成了“龙飞之地”。这地方,从堪舆学上来说,它是吉还是凶呢,就不好说了。不如您先听我讲讲,然后再给判判——

(一)

这个地方,应该是个好地方,不然明代时不会连续分封给好几位王子。

明代,皇帝之子皆封亲王。亲王的封地,称为“国”,好比燕王,就是燕国王。不幸的是,凡封到这里来的“国王”,最后无一例外地遭到“封除国亡”的命运。

这地界儿,是明代湖广布政司的德安府及其所属安陆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省钟祥市一带。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宝地(此地宜皇不宜王)(1)

(本文作者几年前在显陵神道与石翁仲的合影)

(二)

安陆属德安府,德安也封了两位大明的王子。

一位是宪宗第5子岐王朱祐棆,弘治八年封到德安,才6年,弘治十四年就薨了。另一位是宪宗第9子寿王朱祐木耆,原封保宁,他是因为岐王“世绝”,才于正德元年改就岐府于德安,也是个捡旧的。寿王有寿,在位时间比较长,直到嘉靖二十四年才薨。可是不管这两位王子活的是长是短,结局都一样:“无子,封除。”

明朝人也善于因陋就简,不事浪费。世宗的儿子景王朱载圳在嘉靖十八年封王,却一直不之国,让群臣怀疑他有夺嫡之志,颇有非议。嘉靖四十年,才奉命就藩,他的封国,就是那可怕的德安!

果然,景王也不例外,到德安4年就死了,而且也没儿子,遗体运回北京西山安葬,妃妾也都回京邸居住——景国,自然“封除”了!

不知世宗这做爹的是不是故意,反正当景王的死讯传来时,他竟然对辅臣徐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小子素谋夺嫡,今死矣。”啥意思?感觉话中有话,有什么阴谋似的。要说这位世宗皇帝,名叫朱厚熜,他就是在安陆出生的,对德安府、安陆州“不利于王”的传言,应该耳熟。湖广地方,素来流行巫蛊符鬼之术,当地人都有一种疑神疑鬼的心态,对吉凶预兆都是很迷信的,包括朱厚熜本人。那么,他把景王封到德安,等于拿把不祥之刃抵着他的要害,真是无心之失?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宝地(此地宜皇不宜王)(2)

(明显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从陵寝宝城俯瞰,还是相当破败的,历史上损毁非常严重)

(三)

安陆这地方已经让2位王子绝后了,堪舆家们已然论定,称安陆非吉壤,不利于王了。可是,几十年后,这里又迎来一位王子。

这一位,不是别人,他就是世宗朱厚熜他爹,名叫朱祐杬,是宪宗第4子,封为兴王。他与先封在德安的岐王是一奶同胞的哥哥。

兴王在孝宗弘治初年就国安陆,孝宗对这个同父异母的长弟很好,原来郢、梁两家的庄田,本来在梁王去世后都已转赐给襄王,如今全部要回来,说是“供二王祠祀”,其实就是赐给兴王了。

兴王是位富王子,又颇有文采,只可惜未得善地,得寿不永,到武宗(孝宗子)正德十四年就死了,年仅三十多岁,谥为献。兴献王的死,似乎又一次印证了安陆不“安”之谶。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宝地(此地宜皇不宜王)(3)

(兴王朱祐杬谥为献,因称兴献王。后来他儿子帮他在阴间做了皇帝,改称兴献帝)

但兴王比郢、梁二王的运气要好一点,他有一根独苗儿子,就是朱厚熜。兴王死时,朱厚熜年纪尚小,他需要先守3年之孝,然后再继承王位。

正德十六年,看看丧期将满,兴府赶紧派人上京请封。不料使者没接着圣旨,先屁滚尿流地跑回来了。干嘛!不要亲王帽子啦?不是不要,而是要给“王”戴顶白帽子——做“皇”!

使者带回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武宗死了,没有儿子,大臣们推举与孝宗兄弟行上最近的嗣兴王朱厚熜为帝!

朱厚熜福分真大,一天王子没干,直接上京做皇帝了。过去管这种事叫“祖宗坟头冒烟”,朱厚熜在安陆没祖坟,他家祖坟,就是兴献王的坟头。

朱厚熜登基坐殿后,有个宗室拍马屁,建议选一位亲王之子继任兴王,好承兴献王的祀,让兴府的香火继承下去。可朱厚熜不干,因为他已打定主意,要让他老子在地下做皇帝。后来经过与群臣拉锯一样的“大礼议”之争,他终于如愿,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他父子“明里暗里”都做皇帝了。虽然如此,可他家的风光在北京,而封在安陆的兴国,到底没有逃脱“除封”的命运。这样,在德安、安陆,一共封了5位王,全部“亡国”了。

朱厚熜白捡了个皇帝,很重风水,不敢乱动兴献王的坟。后来他为爹妈在安陆建了皇陵(他母亲蒋太后死在北京,遗体迁回安陆,与兴王安葬),也就是今天钟祥的明显陵。有这座皇陵厌压,大概安陆的风水从此转运了吧?

历史是任人评说的,事实如此,各位读者,您怎么看呢?

本文发表于《看历史》2017年第2期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hdshuoshi(皇帝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