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也是很有个性的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郑板桥有许多画论、书论、题记,包含丰富的绘画、书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同时,他给他的亲属也写过不少家书,这些家书中亦蕴含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郑板桥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郑板桥两封家书)(1)

《潍县寄舍弟墨》

原文: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立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

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译文:

一个人读书求学时,并不知道将来能否飞黄腾达。但是,即使将来不能飞黄腾达,也不可以不读书、不求学。一旦拿定这个主意,做到即使考不中科举,但也获得了学问,这也是德大于失,是个不亏本的学问。

我这个做哥哥的,世人都称赞我会读书,但扪心自问,胸中又有多少学问?不过是从圣贤书中东挪一点,西借一点,抄抄改改、修修补补,以此沽名钓誉、欺骗世人耳目而已,如此看来,是读书人对不起书,不是书本对不起读书人了。

曾有人问沈近思侍郎,改变贫穷面貌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沈侍郎回答说:“读书”。这个人认为沈侍郎迂腐,不合时宜,其实沈侍郎并不迂腐。与其东西奔走求人求官,耗费时间耽误学业,又丧失人品,归来时又一无所得,不如在书史之中优游岁月,不求有所得但得到的好处就在眼前。相信沈侍郎这句话,就能富贵;不相信,就贫贱终身。其中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见识和决心,并能持之以恒而已。

感悟:

这段家信是郑板桥对堂弟郑墨说读书的好处,立论的角度则很别致:即使不中举,也不可以不读书。因为“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然后举自己为例,其实并没有多少学问,只不过通过读书,将圣贤的学问,东挪一点,西借一点,抄抄改改、修修补补成就了今日。但是,即使能达到上述这一目标,也需要有决心,并能持之以恒,这更重要。

人说板桥狂放,目中无人,聛睨一世,但从此信来看,内心深处还是很谦逊坦诚的。当然,此信的说法也是为了安慰对方郑墨,给这位小自己二十五岁的堂弟以人生道路的指引。

郑墨,字五桥,是郑板桥叔父郑之标先生的独生子。郑板桥没有同胞兄弟,只有这个堂弟,两人感情很深。雍正十一年初,郑墨的父亲病殁,此时郑板桥旅居海陵,准备第二年入京考试的功课,担心堂弟年幼,经不住磨难而加以慰勉,作有《怀舍弟墨》,其中提到两人的手足深情“我无亲兄弟,同堂仅二人。上推父与叔,岂不同一身?”

郑墨为人憨厚勤谨,似不及郑板桥聪颖杰特,因而屡试不中。郑板桥也看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曾在诗中写道:“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对他不以仕途经济、治国安邦相勉,而强调要他立德立身,持家立业,寄以兴家的厚望。

这封家书谈读书的目的和作用,也是用意在此。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任上,郑墨只手撑家,举凡卜宅、买地、教侄,事无巨细,勉力操持,既表现出郑墨的治家长才,同时也表现出全力支持其兄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

郑板桥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郑板桥两封家书)(2)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

原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姻蕴而出。天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竞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也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译文:

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即使平时嬉戏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忠诚厚道,富于同情心,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之人。

我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这一辈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蜘蛛织网,和人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它在夜间诅咒月亮,让墙壁倒下,于是追杀完了。这些言论出自哪部经典之作,于是就作为依据残害生灵的性命,这样可以吗?可以吗?

我不在家,儿子由你管束。要必须使他忠厚的性情增长,驱除他的残忍的性情,不要以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仆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间一样的人,要一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侮虐待他们。凡鱼肉水果点心等吃食,应平均分发,使大家都高兴。如果好的东西只让我儿子一个人吃,让仆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看,一点也尝不到,他们的父母看到后便会可怜他们,又没有办法。只好喊他们离开,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心如刀绞?

读书中举以至做官,都是小事,最要紧的是要让他们明白事理,做个好人。你可将此信读给两个嫂嫂听,使她们懂得疼爱孩子的道理在于做人不在于做官。

感悟:

这是郑板桥在潍县知县任上,写给他堂弟郑墨的家书的一部分,主要是谈家长如何教育子女。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孩子自然应该嬉戏顽耍,但应明白做人的道理,应该忠诚厚道,感情真挚,不能刻薄躁进。板桥举捕蜻蜓,捉螃蟹等为例,指出这是不爱惜生命。

第二,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平等待人。指出仆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间一样的人,要一样爱惜,不能让孩子欺侮虐待他们。

第三,让孩子明白事理,做个好人,这在培养孩子中是最重要的,至于读书中举以至做官,都是小事。他不但要郑墨明白这一点,还要他将此信读给两个嫂嫂听,使她们也懂得这个道理。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