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一个“家”字,道尽了所有中国人内心的柔软,一个“国”字,赋予着所有中国人追梦的勇气。

无论身处何方,“家”始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今夜,我们一起来一场“家”的飞花令,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

墨 梅

元·王冕

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说

家的意蕴,是传承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内核。 这首诗中“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在中国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以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较常见有焦、浓、重、淡、清之说,每一种墨色都有干、湿的变化,体现出中国画用墨的奇妙之处。

游子返家归心似箭(国是千万家飞花令)(1)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说

家的思念,是未曾改变的乡音中那份执着的牵挂。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 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中有无限感慨。

游子返家归心似箭(国是千万家飞花令)(2)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说

家的幸福,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洋溢着的欢声和笑语。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寥寥几笔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勾勒而出,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游子返家归心似箭(国是千万家飞花令)(3)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说

家的味道,即使粗茶淡饭也是平凡生活中最值得怀念的滋味。 这首诗作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闲居于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春社这个节日来源于《周礼》,古人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游子返家归心似箭(国是千万家飞花令)(4)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诗说

家的包容,承载着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 苏轼作词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是诗人婉约之作的代表。 上阕写“景”,下阕写“人”,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 全词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游子返家归心似箭(国是千万家飞花令)(5)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说

家的温暖,是始终有人在远方默默牵挂着漂泊在外的你。 此诗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诗人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表达了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愁和怀亲之意。

来源丨部分赏析据古诗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