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中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安徽、东北等地,以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吕剧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自20世纪初开始登台亮相,到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不仅山东省有吕剧团38个,与山东毗邻的江苏省部分地区也有吕剧团,另外,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有。20世纪50年代是山东吕剧的辉煌时期,那时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好戏造就名角,名角为剧种争辉添彩,《天仙配》唱火了安徽的严凤英,《李二嫂改嫁》唱红了山东的郎咸芬。一时间,李二嫂成了许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而我对吕剧的喜爱,始于七十年代在海岛度过的少年时代。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

(退休在家的大姐夫闲暇时间操练他的乐器——将鼓板)

(一)大姐夫和长岛吕剧团

长岛——原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在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环境下,也应景成立了吕剧团。1964年12月份由当时的烟台市吕剧团全班人马整体调入,据说这个剧团的成立是在时任副主席董必武的关怀下,应长岛驻军的要求而成立的。由此,长岛吕剧团成为中国吕剧史上记载的一支十分特殊的专业表演队伍。次年1月15日我的大姐夫以“支援”的名义从烟台地委的专区文工团调入长岛,成了吕剧团的一员。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2)

(中间一排的左一为大姐夫)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3)

(大姐夫的自述文字)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4)

(1965年末大姐夫随济南军区文工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大姐夫孙盛渭是烟台牟平姜格庄的老家,1960年中学毕业后被烟台地委专区文工团录取,1961年3月参加该团排演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编排的歌舞剧《刘三姐》,赴青岛、威海、文登、荣成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1965年1月调到长岛吕剧团后,在乐队工作,任司鼓一职。当年12月只身一人被抽调到济南军区的前卫文工团,加入了宣传英雄王杰事迹的剧组,和省吕剧团抽调的人员排练一组40多分钟的小吕剧《去接王杰的枪》,他任乐队司鼓。次年1月9日他们随团进京汇报演出,声誉斐然,在万人礼堂(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德、邓小平、彭真、叶剑英、李先念等多个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至今那幅巨幅合影照片还完好保存在家里,成为大姐夫引以为傲的人生经历,大姐夫说:“遗憾的是就没见到毛主席和刘少奇副主席”。

大姐夫调来长岛吕剧团时,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之时,由于他懂业务,群众基础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到位,七十年代初期先是任副书记兼团长,1975年就成为剧团一把手——书记兼团长。在职期间他带领剧团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改革,锐意创新,把个小剧团搞得红红火火,排演了许多传统的、现代的经典剧目,发展和弘扬了山东地方戏的精髓,丰富了海岛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长岛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5)

(前面第二排右一为大姐夫,左一为时任长岛县文化局局长孙长兴。孙长兴局长也曾经是我父亲的战友,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天赋,曾在部队分管文化宣传工作。七十年代初期组织宣传队排练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并在剧中饰演刁德一角色,受到官兵们的喜爱和称赞。这张照片由他提供,并给予留言:孙盛渭是我的老搭档,人正直,工作认真,待人热情,是我工作上不可缺少的老伙计。提起长岛吕剧团,那可是全国剧团的一面旗帜,曾被称为海上乌兰牧骑。先后受过省委宣传部和国家文化部的表彰,中央电视台曾以《有这样一个剧团》为题拍了一部专题片进行宣传,并先后有五个剧目搬上省和中央电视台。吕剧团为长岛军民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盛渭功不可没。)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6)

剧团鼎盛时期人员达到了70多人,培养和造就出许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其中副高级业务职称人员有8人(受地区名额限制)。剧团创作演出的戏剧节目多次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其中上济南参加“山东省地方戏自编自演”调演,有两次获得演出一等奖,一次获得优秀乐队伴奏奖。获得演出一等奖的剧目是山东省戏剧实验室张鹏主任为长岛吕剧团“量身定制”创作的《海岛明珠》《魂归故里》。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7)

八十年代末文化部召开的各省文化厅负责人会议暨“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经验交流会”,文化部在全国上百个专业剧团中选出的二十几个与会交流的剧团,长岛吕剧团为其中之一,大姐夫代表长岛吕剧团进京,在会上做了典型汇报交流。

三中全会以后,县财政对剧团的经费制度改革了,实行了差额拨款,除了工资和劳保费用外,演出费用要靠他们开拓市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去创收了。大姐夫说,那时候排演一场吕剧,投入的费用要1万至2万元钱,可长岛地域太小了,指着在本地挣口饭吃,实在勉为其难啊。于是剧团把目光投向了岛外,由于吕剧的地方根基很深厚,老百姓喜闻乐见,还因为长岛吕剧团的名声斐然,岛外有不少地方发来了邀请函,大姐夫开始带队外出唱吕剧。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8)

他们出省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东北,因为那里的山东“银”(胶东方言:人)特别多,都非常喜欢家乡的传统戏。可以这么说:凡是有山东人的地方,都有吕剧的旋律在飞扬。他们出县去的最多的是省内当地没有吕剧团的县乡镇偏远的农村。听大姐夫说过他们剧团到农村去演出的热闹场面令人难以忘怀:剧团刚到村里,开始布置演出舞台,山村就欢腾起来了,村里的大喇叭筒无数遍的广播,邻里之间奔走相告传喜讯,呼儿唤女搬着小板凳、小马扎去占座位。那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听见坠琴响,饼子烀到门框上。”说的就是那些痴迷吕剧的正在做饭的农妇们为看吕剧而忙中出错的故事。他们剧团下乡演出,一个场地不演上个三台五场的,休想撤台走人,全村男女老少,还有周围十里八村听到消息赶来的,开演前台下已坐满人,散戏后都久久不肯离去,不管是大雪飘飘还是寒风刺骨,都阻挡不住乡亲们看戏的热情。吕剧的旋律随着雪花飞扬,融落在人们心里,尤其是《王汉喜借年》中那让人耳熟能详的优美唱段:“大雪飘飘,年除夕,奉母命,到俺岳父家里借年去……”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鸣。就连借着灯光忙针线的村妇口中,也常会吟出那:“借灯光,我赶忙,飞针走线,做一双,新鞋儿,好给他穿……”那个年代的胶东人,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吕剧唱段,那个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

我们就读的地方学校有个同班女同学玉青,在六年级时被姐夫剧团录取,我们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据说剧团挑选她的时候还专程见了她的父母,目测考察了一下,认为她父母到中年了身材还这么好,将来女儿的体型也不会出大格。她可能就是占了天生丽质的光,托了父母好身材的基因遗传之福了。她后来在剧团的发展,我们通过她不同阶段的演出都有目共睹,青衣花旦、老生戏,都饰演过,很快就成了剧团里的骨干。如今年过半百、早已退休的她,每年都参加县里组织的拥军晚会,和剧团里的一些姐妹们继续登台演出。每每我们同学聚会时,都会让她来上几段吕剧,她也大大方方的亮几嗓子给我们听听,慰藉一下同学们的怀旧之心。在我们身材日渐发福的同学堆里,她仍然一副少女时代的好身材。

说到剧团当年招考,至今还有我的初中女同学开玩笑地对我说:“那时候也不会走后门,我也被学校选中去参加你姐夫剧团考试了,但最后也没录取,早知道让你跟姐夫求个情多好啊。”“呵呵,我近水楼台都没先得月呢。”我是这么回复她的。其实这都是笑话几句,可见我们小时候喜爱吕剧之心真的是非常迫切、非常美好。

也是巧合吧,七十年代末家父从部队转业来到长岛县城定居,县委分配的住宅楼房竟和吕剧团的家属楼相邻,昔日那些只能在台上看见的公子、小姐、丫环等脸谱式人物,也会经常以素面朝天的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早起的剧团人,会吊嗓、练功,遇到有演出任务时剧团会披星戴月加班排练,个中甘苦也会听大姐家人提起过。有时路上也会经常遇见那些会武功的年轻男女演员,他们身着阔腿的黑裤子,裤脚处紧紧收拢着,迈着轻盈的四方步儿走路的样子,的确是小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九十年代初,吕剧和其他剧种一样,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娱乐传媒的多样化,地方戏正在渐渐失去它往日的辉煌,长岛县吕剧团也开始了转轨变型。剧团解散了!一部分演职人员分流到县里新成立的“文化中心”。我的同学玉青分到了县博物馆当讲解员,大姐夫因为资历深的缘故吧,被任命到县文化局任纪检书记 ,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吕剧专业。但是那些随身多年的戏谱、将鼓板,他都爱惜如初,仔细的包装一下,收藏了起来。然后重新理清思路,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去了。期间因“文化中心”的需要,大姐夫又两次临危受命于该单位,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直至2004年退休。这个时期接待了来自中央部委及各省市来岛参观学习的领导和同行无数。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9)

(大姐夫在长岛接待著名作曲家徐沛东)

(二)吕剧团的拥军之路

那时长岛驻扎着一个庞大的部队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长山要塞区,军官士兵达1万多人。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六七十和八十年代时期,吕剧团那些精心排练的剧目就有了展示的场合,那时逢周末和节日,到县剧场或是部队礼堂就能欣赏到这些娓娓动听的戏曲节目。

听姐夫说过,长岛县凡是有驻军的岛屿他们都上岛为军人演唱过,有时冒严寒,有时迎酷暑,迎风破浪,不畏艰辛。每到一地,他们总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不是单纯的为了演戏而演出。基于海岛文化生活太单调,他们演出前都是先和战士们进行娱乐活动,沟通感情。一部分人准备演出前的舞台布置等工作,一部分人和战士们展开篮球等体育活动比赛。由于晚上演出前演员们都来不及吃饭,待演出结束后,所在部队都会准备丰盛的夜宵,犒劳演职人员。战士们将提前赶小海捡来的海产品和要塞后勤船运大队运来的蔬菜、瓜果、肉类等给养,七个碟子八个碗,一股脑地都给他们端上来,海中珍品——海参、大虾、鲍鱼管够吃,部队管后勤的领导还亲自陪同,他们对剧团来慰问演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份浓浓的情谊啊,是那个年代特殊的军民鱼水之情。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0)

长岛吕剧团随着在部队演出次数的增加,好评如潮,身价提升了、待遇提高了,盛名享誉了胶东半岛。

要说长岛吕剧团最风光的时候就是每年接近年终的时候,被指派参加山东省新年、春节慰问团,跟随省、市和县三级地方、部队的领导到烟台地区或山东省部分地区有驻军的地方去演出,时间长达1--2个月,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剧团辛苦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多次受到地方和部队的嘉奖表扬,先后被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授予“海岛文艺轻骑兵”的荣誉称号。每年在县里都被授予“文明服务先进单位和集体”的殊荣。

记得七十年代初、中期,家父在大钦岛驻军的时候,县吕剧团只要一来岛上慰问演出,大姐夫就会趁演出的空隙,带剧团里的一帮骨干到我家来看望我父母,寒暄过后,滴酒不沾的老爸安排好老妈给他们做几个菜后就到办公室去了,而姐夫一干人马则围坐在院子里的矮饭桌旁,大朵海鲜,小酌美酒,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神聊起来,喝到高兴之处就有人唱出两句,那亲切的山东方言,或如泣如诉,或欢快流畅。期间姐夫就拿着筷子敲打桌子上的碗、碟伴奏,富有节奏的声音往往能把躲在不远处的我和小伙伴们吸引过来,我能感觉到这个时候是姐夫一行人心情最好、最惬意的时候。

我那时在家是老小,只比他和大姐的女儿大七岁,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等消除了距离感后,我马上会紧随大姐夫身后,跟着他们一行到演出地点去看剧团的汇报演出。那时部队礼堂站岗的战士特认真,除了当兵的人,部队家属和地方老百姓是不能轻易放进去的,而我却能享有特殊待遇,进出自由。进去后,我有时会在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有时会在侧幕里面看剧务换布景,最喜欢看的就是姐夫右手上的小棒一敲鼓边,左手中的打板一迎合,整个乐队成员马上各司其职、齐奏过门,这时好戏就要上演了;当坠琴一响(吕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好角马上就要亮嗓了。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1)

我真是充分享受了那个时代的“特权”,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后,也学会了许多的吕剧经典唱段,《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贤》《拾玉镯》《桃李梅》《喝面叶儿》《借年》《逼婚记》《墙头记》等等。每每在学校里和小伙伴们清唱几句,也是浓浓的调儿,自我感觉美美哒。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2)

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曾经在海岛当过兵、看过长岛吕剧团演出的老兵们,在聚会或平时的信息往来中,也会说起吕剧团,怀念那些动听的吕剧唱段,也有些小故事在流传。

兵姐姐秋心曾经告诉我一段趣事:长岛吕剧团的鼎盛时期经常下岛演出,那年她在大钦守备区电影队当放映员兼扫礼堂,“近水楼台先得月”,吕剧团的每场演出她都看。记得有一个节目(名字忘记了)是说渔村医生,下大雪出诊的故事,有这么一句台词还记得:“大雪埋到我十二指肠昂……”当时秋心姐姐搞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姐姐又改行去部队医院工作,学医后她才搞明白原来十二指肠位于胃的下方,编排吕剧台词为了押韵什么的,词作者写的“十二指肠”,也就是我们通常表述“齐腰深的大雪”的意思。

(三)大姐夫的夕阳红仍与吕剧为伍

三十多年的吕剧生涯,大姐夫成为长岛县乃至烟台地区吕剧行业里一个颇有声望的业务拔尖人才,工资薪酬都享受到了文艺序列里的教授级别待遇。在得到至高无上荣誉的同时他也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海岛,至今扎根海岛已经五十多年了。

2014年夏天,因我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了,在长岛居住的大姐和大姐夫来到了烟台父母家,一起照顾年迈的爸妈。一听到大姐夫在烟台居住了,姐夫那些在烟台居住的昔日艺校同学、剧团同事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大姐夫,约吃饭、喝茶、听书看戏。

已到七十古来稀之龄的姐夫,推辞不过,只好参加这些应酬。这期间有多个业余吕剧爱好团体也慕名找到他,请他出马指导。最终他通过实地考察,先后确定给三家进行辅导、排练。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3)

(右后一为大姐夫)

大姐夫其实近些年在长岛也早就“出山”了,在长岛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的“夕阳红老年艺术团”里,重操老本行,专司他的乐队指挥一职。那些跟随他多年已经收藏起来的乐谱、将鼓板等,又重新发挥了作用。来烟台后,长岛那边缺了他也快停了摆,经常有人打电话问姐夫什么时候回去,我用长岛方言逗姐夫说他就是一个“香饽饽”了。

那段时间我下班后经常回父母家吃饭,看到大姐在灶台边忙碌着,姐夫总是在他们的房间里忙碌,不是在修改谱子,就是在练习敲将鼓板。他拿着我给他在旧货市场淘来的吕剧乐谱,说上面差错太多了,他要一一修改后再手抄一遍给那些业余团体。他练习敲将鼓板的时候,我看见他都是挽起裤腿,露出一侧膝盖骨上方的地方,垫上块白毛巾在那上面敲打,腿上的那块皮肤是一层厚厚的茧子。姐夫说他从年轻时就是这么练基本功的,天天如此,长年不断,他在剧团时都拿到国家二级专业证书了,因在海岛条件受限,他再也没去考更高级别的。我对姐夫说:“你如果再年轻几十年,现在凭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家带学生什么的,也能挣不少钱。”姐夫笑着说:“现在哪有家长让孩子学这个的,太辛苦了。”是啊,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一个继承他的专业特长,“这碗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啊。

大姐夫空闲时间就给我讲吕剧的一些故事,我知道了吕剧的渊源。

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剧种的。大约是在1900年冬,山东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借鉴京剧艺术形式,第一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引起轰动,这便是吕剧最初的表演形式。如此说来,吕剧这个地方剧种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了。关于吕剧的剧名,曾有若干说法。一种说法是: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刚开始吕剧也称“驴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剧擅长表现男女爱情、家庭伦理,多与两口子有关,也称“侣戏”。再一种说法是: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闾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继承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吕剧艺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剧名。20世纪50年代初,在考虑为吕剧定名时,有人提议叫“鲁剧”,时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我国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认为欠妥,建议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的“吕”字,同时,又谐“驴”“闾”之音,称吕剧。这个提议得到认同。由于吕剧的题材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为主,委婉缠绵,长于抒情,特别擅长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所以无论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组,无论传统剧目还是现代题材,女性永远是吕剧的忠实观众。因此,在山东农村,吕剧又有一个不雅的绰号“拴老婆的橛子”。那些看戏的女人们会随着剧情的发展,那熟悉的剧中人物,那亲切的山东方言,那娓娓道来的唱腔,时而拍巴掌,时而抹眼泪,真正是如痴如醉。不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人对吕剧情有独钟,就连伟人对吕剧也是偏爱有加。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当年邓小平总理第二次复出后抓整顿,“四人帮”横加干扰,他们让邓小平观看他们摄制的反复辟电影《欢腾的小凉河》,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不看《欢腾的小凉河》,点名要看吕剧《姊妹易嫁》。此事后来成为“四人帮”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举出的一个“罪证”,今天则成为吕剧史上的一段佳话。 ­

山东人在外形上高大魁梧,山东大汉的称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山东人,人们便会想起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山东大汉的性格总体上也是豪放直爽为主,缘何在这块充满阳刚之气的土地上,衍生出如此委婉缠绵、长于抒情的吕剧来?不知可否这样解释:一是阳刚的背后也需要阴柔,那委婉动听的吕剧唱腔,那生活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正是抚慰山东大汉心灵的声音;二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喜欢的东西,尤其是戏曲,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男人,吕剧拴住了女人,也就拴住了男人。于是,山东的男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柔情似水的吕剧所感化、所消融,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吕剧。

姐夫借用网上流传的一段话说:“吕剧在山东人心中演绎的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故土之恋。只要有山东人在,只要有柔情在,吕剧就不会消亡。她就像深藏于山东大地的地下水,水位可以下降,但不会消失,待到雨水充沛时,她定会如泉喷涌,似江河浩荡。”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4)

(演出现场,右二为大姐夫)

姐夫在烟台待了三个多月,每周有三次外出辅导、排练,那段时间他精神抖擞,焕发了艺术之春。但他从不在人家那蹭吃蹭喝,偶尔赶进度耽误了吃饭,他都是将就着吃两个外卖的包子垫垫饥,排练结束不管多晚都是坐公交车赶回来。我在父母家几次遇到上家里来请他出去会餐的朋友,他都是婉言谢绝,修身、自律、谦和,他一直秉承着那个革命年代出身的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后来三个业余剧团将经他指导和排练的节目在烟台市有关场合表演、展示,都受到了有关组织部门和观众的好评。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5)

随着微信的普及,古稀之龄的姐夫也玩起了智能手机,近日他将山东省齐鲁电视台《戏迷时间》频道前些年采访他们——长岛老年艺术团吕剧票社的电视节目《海岛上传来的吕剧乡音》专题片的链接转发给我。打开链接,我看到了几个熟悉的乐队成员、演员的身影,我脑海中一下子涌出了我在少年时代看她们演吕剧的那些片段,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口齿伶俐,眉目传情、婀娜多姿的舞台形象已深入我心。这个视频中姐夫还在打那个将鼓板,他还是那个乐队的指挥,他还在延续他一生钟爱的吕剧艺术。视频里有采访他的镜头,他的讲话还是那么有高度、有领导范儿,他说:“这些吕剧票友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她们不仅仅是爱好吕剧,自娱自乐,还能编排节目,深入到海岛、渔村和部队,为他们演出,在海岛军民中很受欢迎,评价很高,他们为活跃长岛军民的文化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姐夫的吕剧队在夜间排练传统吕剧,后排中戴帽者为大姐夫)

大姐夫把吕剧当成了他的事业去做,尽管没有将这一技之长传承给他的儿女们。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女儿孙海英近几年曾任职于县文广新局,分管群众艺术、宣传工作,组织过多年春节军民联欢晚会。如今海英的女儿赵嘉慧,大学毕业后不去大城市,毅然回到海岛,在广播电视部门任主持当记者,身上也继承了姥爷文化艺术的细胞呢。三代人为海岛的文化文艺事业尽职尽责的家庭,在长岛也是不多见的。我时常会通过她们的微信,看见海岛各个阶段开展文艺宣传、拥军优属的演出视频,吕剧表演唱或清唱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社会在变革中前行,艺术观念也会在变革中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在不断的改变,但是变革中一定蕴含着一些不变的价值观,愿悦人耳、沁人心的吕剧源远流长,永远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愉悦和美好。

(写于2017年,2021年2月2日修改)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6)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7)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吕剧电影姊妹易嫁高清版(青未了海岛吕剧情)(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