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有我呐"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辞世。钱先生走的时候尚有一只眼睛没有合好,仿佛在等待他"最贤的妻"。杨绛先生赶到,没有哭,静静望着爱人,轻轻在耳畔说道"你放心,有我呐",随即帮他合上眼睛。
那年,杨绛87岁,她感叹"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87岁的老人,承受的不仅是丧夫之痛。1997年,也就是一年前,他们的爱女钱瑗因癌症晚期不幸离世。不到两年时间,杨绛先后送走了两位人生挚爱。
当时,钱钟书与钱瑗生病住院,分别在北京的南边和西边。杨绛一个人奔波在北京城的两头,照顾着两位病人。钱瑗先一步走了,杨绛忍受着丧女之痛,瞒着卧床的钱钟书,4个月后,才将女儿离世的实情告诉他。
晚年的杨绛,先后送走爱女与爱人。经历过人生诸多风雨的她,坦然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一切,或好或坏,或悲或喜。她并没有悲悲戚戚,而是通过文字思念亲人,纪念亲情。作品中,杨绛书写往事点滴,传递人生感悟,从容静观生命。
02"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2003年《我们仨》问世,杨绛在扉页题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是为了女儿钱瑗才萌生了撰写《我们仨》的想法。当年,她对病床前的钱钟书说"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
钱瑗,是他们一生最爱的,也是唯一的女儿。1937年,钱钟书与杨绛在牛津读书时生下女儿。女儿出生那天,钱钟书欢喜极了"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钱钟书,一生离不开"痴"字。他痴于学问、痴于爱人,更痴于女儿。他想着如果再生其他孩子,就会分走对钱瑗的爱,所以他们只生了一个孩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钱瑗,勤奋好学。15、16岁时,就开始尝试阅读家中的外文书籍。有一次,钱瑗遇到一个问题,去请教父亲,钱钟书告诉她去自己查字典。最后,钱瑗查了5本字典才得到答案。就这样,钱瑗在父亲那里学到,做学问没有捷径,唯有认真钻研,才能收获真才实学。
1978年,钱瑗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她成为北师大的英文教师,她灵活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她深受父亲影响,低调做人,高调治学,无论对待学问还是学生,都丝毫不懈怠。
1995年,钱瑗生病住院,但她还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在病房里打电话和父母用家乡话讲着笑话,谈论着做菜。1996年10月,钱瑗参与了《我们仨》的创作,即使最后深受病痛折磨,但还是坚持写了5篇,直到去世前6天,钱瑗还在坚持书写。
钱瑗病危8天后,钱钟书突然在病床前大喊"阿圆",对杨绛说"叫小王送阿圆转去"。杨绛问"转去哪里。"钱钟书回答"叫她回自己的家里去"。
1997年3月3日,杨绛看望女儿,那时钱瑗已无法说话。杨绛对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3月4日,钱瑗离世。对于后事,杨绛很坚决,不留骨灰、不办仪式。虽然,钱瑗生前遗愿不留骨灰,但北师大师生不舍,将其骨灰带回校园,埋在一颗雪松下。
晚年,孤身一人的杨绛开始翻译自己并不擅长的古希腊文著作,柏拉图《斐多篇》。她认为《斐多篇》中与他们一家三口日常讨论的话题相近,对待世界的理解和态度能够产生共鸣。2000年《斐多篇》出版,哲学译文中不仅包含古希腊先贤的人生智慧,更富有杨绛关于灵魂、生死的理解和感悟。
亲人离去,杨绛自己一个人继续着"我们仨"的故事。2003年《我们仨》出版,散文集记录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的63年风雨,真挚的情感背后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坚不可摧和精神的无穷力量,无数读者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落泪。
03"好读书,读好书"
2001年,90岁的杨绛出现在与钱钟书共同的母校,清华大学。杨绛面对媒体及清华师生,她说道"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还有我们的女儿钱瑗"。早在钱瑗、钱钟书在世时,他们就达成共识,将来要是有钱,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奖学金的名字叫做"好读书",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另外,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还有一点,是扶贫。
他们希望更多寒门学子不需要受制于经济贫困,而失去良好的读书机会。他们希望更多的孩子不仅能"好读书",还能"好好读书"。据三联书店统计,截止到2015年,单单是三联汇给奖学金的版税就有1290万元。
改革开放后,二人的著作不断出版、再版,他们的稿费足够在北京买的起大房子。但他们却将所有稿费捐助给贫困学子,帮助他们实现求学之梦,希望他们能够"好读书,读好书"。直到晚年,杨绛还居住在砖楼,与钱钟书手稿为伴,与文字为伴。他们一生严谨治学,淡漠名利,一世清贫,至情至善。
04“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从87岁到105岁去世,杨绛一位瘦弱的老人,完成许多常人看来每一件都堪称"伟大"的事。
2000年翻译完成古希腊著作柏拉图《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2004年修改校订之后,《杨降文集》出版。2015年杨绛感冒发烧住院,出院后第一件事,起笔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此外,还为《洗澡》续写小说《洗澡之后》。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完成了钱钟书手稿的整理。钱钟书生前,大量笔记和遗作没有来得及系统整理,杨绛便将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
杨绛回忆"此间艰难辛苦,难以言表",钱钟书在家里抽屉里留下的材料,对于杨绛而言都需要重头梳理,此前并不清楚太多细节。杨绛虽然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但是钱钟书笔记中有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这些是杨绛不懂的。
18年中,杨绛慢慢耐心整理这些手稿。用浆糊粘贴修补已经破旧、变脆的文稿,力图能够完整展现。2015年底,钱钟书手稿全部整理完毕,包括《容安馆礼记》3卷,中文笔记20册,外文笔记48册。
2016年,杨绛离世,她仿佛一直在等待彻底完成钱钟书手稿,履行完责任之后,再安然离去。杨绛生于1911年,风雨人生路走过105年,她瘦弱的身躯中蕴藏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曾经支撑她在关键时期照顾两边家族老人,在艰难时期咬牙坚持与爱人共进退,在晚年一个人完成三个人的愿望。
晚年时,杨绛家中放了3个卡通玩偶,这三个玩偶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属相,仿佛"我们仨"一直都在。2004年,曾有编辑朋友去家中看望她,合影时,她特意拿出那三个玩偶一同拍照。
杨绛先生一生内心澄澈,学贯中西,却低调含蓄;出身名门,从不追逐名利。她保有着天真单纯,更保全着钱钟书的天真、淘气、痴气。杨绛去世后,与钱钟书一样,不留骨灰、不办仪式,生前已将二人收藏字画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其他书稿、手稿等其他财产也做了妥善安排。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活得通透洒脱、天真自由。她就是那“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本文参考视频素材:纪录片《杨绛:坐在人生边上》
民国才女,比如杨绛、张爱玲、林徽因,她们各自经历不同的传奇人生,铸就不同的人生传奇。今天我们仅仅述说了杨绛的晚年生活,民国才女的故事绝非一篇文章就能说完。
了解更多民国才女故事,不妨读一读下面这套书,分别讲述了杨绛、张爱玲、林徽因三位才女的人生经历。三本分别名为《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
原价119.4,现在头条活动优惠价只要79,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去看看”购买。
【专注影评书评,专心人物故事,专情百态人间,期待与你相遇,感谢大家关注@姗姗很贪睡】
#遇见好书# #我要上# #618购物狂欢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