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中国电影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品,它更像是一件商品,我们不喜欢一部影片,只是因为我们不是它的受众而已,而与其本身的优劣无关。不得不说,这是拜金主义的市场导向造成的文化断层现象,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电影发展环境。

粉丝电影,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1)

韩寒与郭敬明

韩寒说过,“战胜自己是自我安慰,战胜别人才是胜利”。这句话所传达的价值观咱们不做置评。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业界开始有意无意地把韩寒和郭敬明放在一起做比较,且这种比较还是方方面面的。相比之下,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在美术风格上的沧桑与荒凉感,恰好与郭敬明《小时代》系列的炫目华丽形成强烈对比,这不仅代表着两位导演在审美品味上迥异,更体现出两位作家的内在气质差异。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2)

《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刺金时代》几乎同期上映,正面PK,更像一场审美的对决

今天聊聊《后会无期》。

我很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粉丝电影”,只不过它“粉”得隐晦而高冷,不易察觉。当自诩文艺的“韩粉”们一边鄙视着《小时代》的少女拥趸,一边带着傲娇的审美优越感走进《后会无期》的影厅,看完了这部像“谚语式鸡汤大全”一般的电影,想必多少会有一些“我的好评都想好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失望吧。

作为韩寒的忠实读者,我可以毫不掩饰对他的支持,但从一个良心影评人的角度,我却不能袒护他。很少有电影能像《后会无期》这样,让观众在看到全片之前对它充满疑问和想象。这是一种“非典型的”饥饿营销,它充足的底气就是韩寒这个名字。这种宣发模式究竟是营销需要还是影片本身的“不自信”我们已无从考证,但铺天盖地的饥饿营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带来观影热潮的同时所造成的台词剧透极大地影响了观影体验,把一个又一个观影过程中本可以触到观众内心敏感区的感觉给逸散掉了。全片最打动我的台词是在最后:“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多说一句,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而这句台词,正是我在观影之前唯一一句没被剧透过的。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3)

《后会无期》:袁泉 饰 刘莺莺

影片采用大量的航拍全景,镜头足够干净与克制,配乐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可见韩寒确实下过一番苦功,但导演技法上的青涩还是暴露无遗,所谓导演的“个人风格化”并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天赋设计几句文艺台词加上碎片化叙事就可以端上台的,对一部电影来说,脱离本体而去塑造所谓的“腔调”,无异于缘木求鱼。电影故事需要以影像为载体的电影语言去呈现。例如在莺莺向浩汉揭述真相时,韩寒没有采用影像的闪回,而是用“台球逐一进洞”去强行切割出这段往事的陈述节奏。陈乔恩的那段也相对平淡,属于纸面上不错的想法,影像表现力没达到。倘若《后会无期》是韩寒的一部小说,我相信一定会很赞,但作为电影,台词太过用力加重了形式感,正常人不太可能随口说的话,在片里眼都不眨地讲出来,这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4)

《后会无期》:王珞丹饰演的苏米与陈柏霖饰演的江河

话说回来,片中江河对苏米吟诵歌词的一段还是有打动到我,那是一种呆萌正直的才华漫溢瞬间俘获芳心的感觉,一语钟情,不露痕迹。没有情节上的高潮,却有诸多情绪上的高潮,这在华语电影中是相当少见的,也很值得肯定。

同样值得褒奖的是韩寒对笑料的处理,高明之处不在段子,而是语言与画面之间的冲突与反差,用画面给说话的人“拆台”,这种镜头与台词之间的巧妙配合落在纸面上,其实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韩寒书中招牌式的“韩式幽默”。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5)

《后会无期》:钟汉良 饰 阿吕

一个作家的功底,也造就了角色设定上的成功,。我们不妨大胆探究一下韩寒的构思,用《Life of Pi》的思路:胡生像是最纯粹的本我,在这次残酷旅途中第一个被丢弃;浩汉是夹杂着理想主义的世故表象部分,在经过反复打击摧残之后褪去,留存下善良正直的江河,回到单纯的起点,带着世俗的成功,活成良善的样子,然而却并不开心;周沫、莺莺、苏米分别代表着友情、亲情与爱情的人生拼图,阿吕身上则有着对自由的诠释。所有这一切,都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戏外的导演个人,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与韩寒个人高度契合的。2012年,的出现让韩寒遭受人生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此后他放缓了博客的更新,赛车、做“一个”APP,筹备电影,用两年时间挖掘生活的各种可能来解救和证明自己。据说他为《后会无期》最初设计的结局并不是如今电影院里呈现的那样,只是最终因冯绍峰受伤而改了结尾。在原来的设想中,浩汉孤身一人走在公路上,身边一辆辆车开过,却没人停下来捎他一程,这个号称“无论我在哪里拉屎,都会有人给我送纸”、“遍地都是朋友”的浩汉一路上其实一个朋友都没遇到。这或许算是韩寒自身心路历程的投射。“他们好像也没有注意这一点。”——片中阿吕的这句台词一语道出了韩寒眼中这个社会的喧嚣与冷漠。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6)

《后会无期》:冯绍峰 饰 马浩汉

影片结尾,江河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现实中的韩寒则破天荒地录制综艺节目为影片宣传造势,这种统一似乎暗示着他“妥协入世”的态度转变,要知道,如果倒退几年,对韩寒来说这些是绝不可能的,如此的结尾也绝不会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对于早已是父亲的韩寒来说,这究竟意味着成熟还是妥协,又或者,成熟本身其实就代表着妥协?那个曾经凭借“小钱钟书味道”的《三重门》一鸣惊人的叛逆少年,那个用杀戮权贵同时杀戮群众的“韩三篇”激烈抨击体制的霸气公知,那个驰骋国内职业拉力赛拿奖拿到手软的赛车少年,到如今年过而立却仍旧炙手可热、且被冠以“国民岳父”的称号,他摆足了他能摆出的一切姿态,用电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谈谈,完成了一次自白。正如朴树的《平凡之路》唱的那般,透着骄傲、执着、坚强与倔强。

韩寒我想再和世界谈谈(韩寒写给世界的自白书)(7)

作家、赛车手、导演:韩寒

《后会无期》是一部“粉丝电影”,但同时也是“作家电影”,它的好与坏,都像韩寒本人一样,无法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