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十分热闹,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下午3时整,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通过面前的话筒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上欢呼不停,掌声雷动。接着,现场军乐团演奏起激昂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伟人随即旋转面前的电钮,作为新中国国旗的五星红旗随之升起,人们饱含热泪,目视着国旗一点一点爬上顶端。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1)

人民为了这一天已经奋斗拼搏了几十年年,这期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之前受到的屈辱和不公,在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升上半空这一刻,都值得了。

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这面五星红旗在此之前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为此,全国政协会议下设的第六小组向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旗的设计创意。

在收到的近三千件作品中(说法不一),如今的国旗五星红旗在投票环节仅得到了15票,而当时的“三号”作品得到了185票。

那么,我国政府和各界爱国人士为何没有选择“三号”作品?他们又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国旗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2)

全国征集国旗图案,曾联松设计五星红旗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象征着民国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被解放军战士一把扯下。

自此以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没有还手之力,这也就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指日可待。2个月之后,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会议上决定将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也即是开国大典,地点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为了准备开国大典,国旗、国歌、国徽这三种国家权力的象征也要提前设计好,并向社会公布。

为此,筹备会议指定第六小组负责国旗、国歌、国徽的筹备工作。在经过初步的准备过后,1949年7月,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登报向社会各界人士公开征求国旗图案,并设立国旗评选委员会。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3)

7月14日至8月15日,国家权威报刊都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如果自己设计的图案被选为国旗,那将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呀。

于是乎,在短短一个月内,北京国旗评选委员会就收到了许多作品。这些国旗图案作品的作者有专业画家,有普通工人,有在上学的学生,有老人、有妇女、甚至有青少年和儿童。

可以说,最终汇集到北京的参选作品代表了新中国人民的心声,更倾注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叫做曾联松的中年人,他也将自己设计的国旗图案邮寄到了北京。

在经过层层筛选后,他的作品“红地五星旗”即后来的五星红旗,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旗。那么,曾联松是如何构思并设计出这幅优秀作品的呢?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4)

曾联松与他的作品

曾联松在少年时期曾学习过绘画,因此有着不错的美术功底,后来日寇侵略我国,致使我国经济动荡、民不聊生。曾联松一心想要救国为民,于是放弃美术,报考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改学经济,并投身革命事业。

在1938年,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地下党员工作。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曾联松一直翘首以盼着新中国的成立,如今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而他也想为新中国的国旗设计出一份力,于是在上海炎热的7月里,曾联松顾不上酷暑的侵袭,开始没日没夜地冥思苦想,设计出一版又一版的国旗设计图,但他一直没能满意。

眼看着时间来到8月份,距离截止日期仅剩下半个月的时间,曾联松却一直没有好的灵感。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又举灯夜战,他一边有一边地阅读着中央对于国旗的三项要求,心里也在不停地琢磨。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5)

偶然间,他抬头仰望夜空,想要休息一下。他突然发现今晚的天气很好,夜空中群星闪烁,这给了他灵感:“在共产党出现之前,中国的革命不就像没有星星的夜空一样黑暗吗,共产党的出现就像是夜空中的启明星,引领着人民前行。”

于是,曾联松决定以五角星象征共产党,以四颗环绕在其周围的小五角星代表人民中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背景色为红色,代表着中国人民革命的热血和决心,而五角星设计为金黄色,不但在红色映衬下十分醒目,而且还有丰收、光明等美好的寓意。

接下来,五角星的位置却困扰了曾联松许久。一开始,他想将大五角星放在国旗正中央,其余四颗环绕分布,但效果图让他觉得没有气势。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6)

几经尝试,最终他将五角星放在了国旗的左上角,这一放顿时让他决定心情舒畅,不仅有一种星星照耀大地的意境,而四颗星星呈环状围绕大五角星,更显示出团结,寓意深刻且美好。

这样一来旗帜留出大量空白,更显得国旗十分整洁和干练,这样一来就更加符合中央的国旗要求。曾联松越看自己的设计越满意,8月中旬他满心欢喜地将设计好的“红地五星旗”图稿,邮寄到了北京的全国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

筛选投票,五星红旗险些落选

截止到1949年8月20日,第六小组下设的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一共收到了2992幅(一说为3012幅)国旗图案。这些图案被集中存放在了一个会议室,评选委员会汇集于此,开始了紧张又认真的评选。

委员们各抒己见,在他们当中,既有各民主党派代表,也有着画家、艺术家、作家,因而评选起来速度很快,选出的作品也比较有代表性。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7)

当时,评选委员们大多觉得其中的“3号”作品十分不错。这幅作品是以红色为底,象征着中国革命事业;左上角悬挂金色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的领导。

旗帜下方起约六分之一处,有一条贯穿旗帜的黄线,既象征着祖国大地,又可以认为是黄河、长江等中国代表性河流。相比之下,曾联松的作品最初并不被大家认可。

因为委员们觉得,“红地五星旗”缺少中国的地理特征,而且四颗五角星中有着代表资产阶级的两颗,这让大家觉得不妥。但田汉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个作品设计得很有创意,而且美感十足。

星星的寓意应该是来自伟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关论述,其代表的是广大人民,不应只局限在阶级上。经过田汉这么一说,大家觉得也很有道理,于是把“红地五星旗”收入复选名单,编号“32号”。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8)

经过委员们的讨论和筛选,最终有38幅国旗图案进入复选名单,并被提交给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进行讨论。9月23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们参与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大家的意见还是没能达成一致。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的审美不同、观点不同,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要为新中国选出最为合适的国旗图案。在这个宗旨下,代表们进行了复选投票。

最终“3号”作品获得了185票,远远超过“32号”红地五星旗的15票。这样一来,新中国的国旗似乎已经可以确定了,毕竟票数过于悬殊。

五星红旗成为国旗,寓意深刻

但是评审组的成员陈嘉庚和张治中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3号”作品整体而言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作品,但是旗帜下方的黄线寓意并不明确,而且还有可能遭到误解。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9)

首先,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众多,虽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对于全国人民而言,这样代表是否有些偏颇。其次,国民党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后期曾提议划江而治,这条线难免会让人往这方面想,有分裂的意味。

相比之下,“32号”作品红地五星旗没有采用地理特征,但是却用四颗星星代表了人民,也就是代表了政权,而且星星环绕状代表着人民大团结,并跟从共产党的领导,这样的寓意更为妥当。

与会代表听到这里有许多人都点头表示赞同,当天彭光涵、陈嘉庚也向中央领导人提出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因此无需坚持使用横杠代表地理事物。

为了统一意见,伟人在中南海召开了座谈会。会议中,他提出了自己赞同红地五星旗的理由,认为其寓意人民大团结,并在与会代表间达成了共识。

1955年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仅得15票)(10)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消息经由报社和广播传遍了祖国大地,作为红地五星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十分激动和自豪。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特意给他邮寄了一封信,通知了他这一好消息,并且邀请他在10月1日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3时许,伟人亲自旋转电钮,伴随着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刻起中国人民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党和人民终究在五星红旗的映照下,团结一致、振兴中华。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