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中学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是一所容纳了42个班共2100名学生的单一型初级中学校区,校园占地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5.8万平方米。

校园周边城市环境以密集的城中村和工业区为主,南侧有优质的私人高尔夫球场景观。周边社区公共空间极度匮乏,社区文化设施也严重不足。我们认为新校园的建设也许是能适度改善这一城市问题的契机。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

设计概念图 ©筑博设计

作为一个高容积率、能同时容纳“校园”与“社区生活”的场所,我们采用减法设计,在密集的教室阵列中“掏洞”并增加公共联桥,创造出一个空间立体循环的“∞”型非正式交往公共空间体系。

在这些尺度宜人的“空洞”里,又通过色彩活泼的楼梯、平台和小建筑营造出多变的个性空间体验,将校园创造成能不断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奇妙场所。而这些个“空洞”也让自然界的光和风有机会漫进建筑的中央,和学生们的活动融和交集。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

校园鸟瞰 ©吴清山

“文化,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往的结构与形态。”

——德国哲学家 于尔根 · 哈贝马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革

在古代,圣贤们喜欢聚众讲学,教学活动常在开放的林荫下或者集市等公共空间发生。而教育发展到现代又多以一种知识单向灌输的模式呈现,教育空间随之变得越来越封闭。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

新型教育空间模型 ©筑博设计

到了当代,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化现象,使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都成为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简单串联式的单一功能的空间与开放自由交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青年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全方位和全时段的多元互动式交流的新型教育空间模型。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

开放交流空间 ©吴玉华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5)

开放交流空间 ©吴清山

哑铃形主公共空间模型

避免课后集中活动时间的空间拥挤和人群密度的不均衡现象。我们首创设计了双运动区的“哑铃形主公共空间模型”,在长条形校园的东西两端分散立体布置运动场馆和游泳馆等体育设施,中间用25M宽复杂立体的公共阶梯广场作为交通联系,成为学校的街区型核心公共空间系统。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6)

哑铃形主空间模型分析 ©筑博设计

学校与社区的诸多开放型公共活动(艺术节游行,元宵灯会,科技节机器人巡游,社区游园会、节日庙会、创意集市等)都能在这里举行。

同时校内所有的大型公共使用空间(包括:餐厅,风雨操场,剧场,图书馆等)和可对社区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舞蹈教室,音乐教室,器乐排练室和美术教室等)都设置在这主空间动线上。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7)

东西两端运动空间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8)

架空层模型分析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9)

东侧运动空间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0)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1)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2)

中轴阶梯广场 ©吴清山

架空层的设计是这个“哑铃形公共空间模型”的延续,操场的跑道被延伸至架空层,各种类型的户外活动也自然被带进架空层。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3)

架空层活动空间 ©山间影像

巨大而空旷的架空层空间被设计植入的合班教室、微格教室、社团活动室等功能分隔成连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多功能空间场域,相互渗透,趣味开放,既是全天候条件的运动空间,又是多样的社团活动和丰富学习探索认知体验的第二课堂空间

同时,又成为分隔静态私密教学空间和动态公共教学空间的物理分界和管理边界。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4)

架空层活动山丘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5)

架空层多彩模块 ©吴清山

“∞”型公共交流环

在主楼的静态教学区,通过置入一个“∞”型的公共交流环立体链接教学区各层的休闲退台,空中平台,半室外阶梯课堂等各类非正式交往空间,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交往机会,同时串联起主要的辅助功能教学空间形成全方位泛教育体系。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6)

“∞”型课间交流空间模型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7)

北侧“∞”型休闲退台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8)

南侧“∞”型休闲退台 ©萧稳航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19)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0)

休闲交流退台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1)

半室外阶梯课堂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2)

半户外阅读书屋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3)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4)

半室外楼梯平台 ©吴清山

理论与实践的场景切换

传统学校普通教室和各类专业教室相距较远,极大不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日常教学和降低专业教室类功能空间资源利用率。

方案通过将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并排链接,一方面十分便捷地增强理论教学与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对的走廊交通面积并没有增加,反而可以形成扩大型的内走廊公共交流空间和安全无风雨的公共活动平台。

我们通过植入垂直的采光井形成宽敞明亮的水平交通,突破了传统交通走廊的单一功能框架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5)

教学区空间模型分析 ©筑博设计

同时结合在这里可以开展的适应青年学生的小范围交流、泛教学、课间互动、科学展廊或者艺术展览等各类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活力的活动, 成功打造了自然采光,通风为一体的教育综合体空间模型。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6)

扩大内廊采光天井 ©吴玉华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7)

扩大内廊空间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8)

扩大内廊采光天井 ©吴清山

校园与社区共享空间

周边社区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驱使我们希望将学校的物理边界打破,将学校作为时段性社区中心来使用。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29)

社区共享分层策略 ©筑博设计

将校园的不同开放性教学功能空间按其特点分时段(每天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减少此类共享功能的闲置,最大化高效利用复合空间服务于整个社区,改善周边社区的公共配套功能,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时刻都充满活力的场所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0)

半地下共享层分析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1)

北侧城市界面人视图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2)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3)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4)

半地下共享层采光院落 ©吴清山

高密度校园解决策略

利用基地南北10米高差,进行全地形开挖,设置半地下的大体量共享功能底盘,校园主入口从临街的负二层标高进入。

临街出挑的半地下室顶面有效隔绝道路噪音对上部教学楼的直接干扰,校园临街界面开放,视觉空间层次丰富,具有舒适的全天候家长等候缓冲区。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5)

剖面设计逻辑 ©筑博设计

学校功能空间的竖向立体分区给校园的社区开放带来管理的便利,同时又为师生提供了全天候教育综合体的空间模型。

高位正负零层的设置,增加了教学楼总体楼层数的同时使南北两侧教室又都具备优良的开敞视野,南向看高尔夫景观场地,北侧恰好越过城中村屋顶看向远方,由于架空的主教学楼高度上超越了周边高密度城中村的屋顶,也保证了主教学楼优良的自然通风效果。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6)

西北侧黄昏图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7)

北侧校园和城市界面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8)

南侧立面图 ©吴清山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39)

南侧景观活动平台 ©吴玉华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0)

北侧景观活动平台 ©吴玉华

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单以老师或成人的角度设计学校,而是回归以学生为本,以服务教育为理念来设计校园,最终创造开放性、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空间,营造立体复合共享的校园空间。

项目技术图纸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1)

总平面图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2)

剖面示意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3)

标准层平面图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4)

北立面图 ©筑博设计

深圳石厦小学建筑设计(深圳龙华行知中学)(45)

南立面图 ©筑博设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市龙华区行知中学

项目地点:广东 深圳

建筑面积:58,10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1年

建筑设计:筑博设计

项目负责人:钟乔

设计团队:吴玉华、张甜甜、彭璟阳、黄昕、郑晓婷、马衡驷、李东敏、蔡启文

施工图设计:深圳市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深圳界内界外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幕墙设计:深圳市朋格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龙华区政府投资工程前期工作管理中心/龙华区工务署代建单位:深圳市万科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撰文:钟乔,吴玉华

编辑:Darlin,张彩琦

责编:李晓地

资料来源、版权所有:筑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