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镜鉴今日。每晚联播结束,播音中国总会遥控频道至贵州卫视,在7点30分各家卫视密集播出剧集之下,该台播出的每日新闻档案《历史上的今天》让人顿觉温润满怀。

贵州大曲升级版(贵州大曲qū)(1)

只是白玉微瑕的是,节目开播前的“贵州大曲”形象广告和节目开场白处的广告口播让人有所不吐不快。

在节目开播前,有一则由该台《贵州新闻联播》男主播配音的“贵州大曲”商业广告。只是这位理应是有声语言表达“楷模”的卫视联播主播,把大曲“qū”演播为大曲(qǔ),不免听来别扭、不适——

大曲是用来酿酒的一种原料,又称块曲或砖曲,以大麦、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经过粉碎,加水混捏,压成曲醅,形似砖块,大小不等,让自然界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而制成。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麦曲、小曲、大曲、红曲、麸曲。

贵州大曲升级版(贵州大曲qū)(2)

“曲”字有两个读音,qǔ,如“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qū,如姓氏,如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因此,理应是大曲(qū)。

而该档节目开场时,节目主播作为黔贵大地的著名新闻主播,他主持的民生新闻节目《百姓关注》在省内享誉遐迩。可惜多次听其开场口播时,仍旧和前述卫视联播节目男主播一样,读作贵州大曲(qǔ)。

回想起多年前,那时就读高一的播播菌,思想政治科目正在学习经济生活。老师在授课时说到“微笑曲线”理论,其时,这一经济理论在媒体中名噪一时。在当时收看的《湖南新闻联播》节目中,该节目当家男主播总会读作“曲(qǔ)线”。而老师上课却是读作“曲(qū)线”。

老师应该没有主播标准吧。抱着孰对孰错的想法,播播菌查阅了当时使用的第5版“现汉”,发现政治老师对了,播报“政经事”的卫视主播错了——弯曲(跟“直”相对):曲(qū)线。

还记得,当年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时,又一次遇到初中学过的“瓦窑堡会议”,历史老师郑重告诉我们,这应该读作“瓦窑堡(bǔ)”,堡子,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而不是“瓦窑堡(bǎo)”。并自曝家丑,说是上课时隔壁班学生指出的,纠正了自己十多年的无知性误读,谢谢同学们做他的“一字之师”。

贵州大曲升级版(贵州大曲qū)(3)

时隔十来年,这堂历史课上的地名纠音,迄今仍在脑际不时回想。由是观之,对于普通话要求远高于普通高中教师的卫视主播们而言,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郑重其事呢?

贵州大曲升级版(贵州大曲qū)(4)

贵州大曲升级版(贵州大曲qū)(5)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