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神探",包拯认第二,恐怕没有人敢认第一。历史上的包拯,进士出身,一路升转,生前赢得清正之名。包拯的业绩多在行政和政治上,个人品行以孝廉刚直著称,死后获谥"孝肃"。在民间说唱与文学里,他却被拔高到了文曲星转世的程度,生平主要成就被改写为公正断案,为民申冤。民间赋予他超能力,说他"日审阳间,夜断阴府",死后成为阎罗天子。

《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那摄人心魄的美深深的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起初,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个民间传说,从宋朝开始就在民间口口相传,直到明朝,被冯梦龙写成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京剧叫《苏三起解》),"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皆是出自冯梦龙的"三言"。

冯梦龙的"三言"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1)

世人皆说冯梦龙是被遗忘的文学大师,却不知凌濛初和冯梦龙并称的"三言二拍"。凌濛初深受冯梦龙影响,其初刻自序曰:"独龙子犹(冯梦龙)氏所辑喻世等书,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华语小说家张大春,"三言二拍"评价为"八卦中的八卦,传奇中的传奇"。

畅销书作家大冰看过"三言二拍"评价道"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人世中种种有情,皆为世情。若想看透人性,通晓世情,了解中国人的处事智慧,此生不可不读《三言二拍》。

"三言"固然精彩,我更喜欢"二拍"。"二拍"包括《初刻拍案惊奇》、《即刻拍案惊奇》系列,这系列明末拟话本小说集,题材覆盖奇案、绿林、野史、仙幻、婚恋、行商、骗术……以曲折情节、生动笔致写尽亘古人性,不但畅销当时,更成为流传四百年的恒远寓言。今日读来,仍不免"惊奇"以至"拍案"。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2)

凌濛初喜欢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的创作,同时寓有劝惩之意的故事。

凌濛初追本溯源,此人乃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可历数先祖,你我皆权贵,十世以内必有位高权重者。别号即空观主人,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六年程继孔农民军起,凌濛初入何腾蛟幕下参与镇压,不久殉职。

凌濛初的作品中亦多有关于妓女的小说,譬如有女红拂,擅识人。

凌濛初之二拍,取材于现实生活,其奇在于从常处见不凡。

凌濛初的《拍案惊奇》的"奇"一在于取材追求新奇

"说话"即讲故事,"说话"诉于"说"与"听",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表演伎艺。民间"说话"艺术,故事为第一原则。《二刻》自序,亦谓'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

凌濛初编撰的《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神偷"一枝梅"故事具有贯穿于"说话"和"话本小说"的娱乐性。在故事中被叙述出来的"一枝梅",到视觉艺术中,很容易转换为可视有趣的形象。

凌濛初关于新奇,特别提出日常生活中就有"奇"——"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常可理测者固多也"。

神偷"一枝梅"故事既是"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又是"闾巷新事",确实具有娱乐性。

系列故事叙事很像西方的"缀段性"情节。西方人将一个作品中若干故事相互之间没有密切因果关系的情形,称之为"缀段性"情节。

浦安迪写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曾说:'缀段性的情节是所有情节中最坏的一种。

"偷"是人类社会伦理底线之下的行为。《辞海》中"偷"字条目说:"窃取,引申指背着人做事。

凌濛初把将"偷"题材转换为善与美的逻辑,所以有了神偷"一枝梅"侠盗的故事。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3)

《拍案惊奇》之"奇"二于日常生活中发掘新奇

"大可"为"奇",以"奇"言术,皆属上佳。

《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似乎更强调"奇"变化莫测的神秘性。

凌濛初的《拍案惊奇》的"奇"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新奇。

一个与围棋和爱情有关的事情故事,出自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一着饶天下 女棋童两局注终身》。

宋时蔡州大吕村有个村童周国能,从幼喜欢下棋,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小棋圣"。

周国能到外面之后,自称"小道人",下棋方面没遇到对手,只等女主登场:妙观。

妙观受到远近公子哥的垂涎,气质高傲,不苟言笑,又没人能胜她,以致"没人敢启齿求配"。

周国能心里想:"好个美貌女子!棋虽非我比,女人中有此也不易得。只在这几个黑白子上定要赚他到手,倘不如意,誓不还乡!"

初次追求妙观使出了故意激怒引起妙观注意的手段;再次追求用赌约立誓,妙观不应;穷追不舍一纸诉状状告妙观毁约;终成眷属定居妙观居处。

围棋活动高雅,贴近我们生活。围棋也许能带来好姻缘,就像那句话:以我黑白情愫,许你一世芳华!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4)

《拍案惊奇》大量运用活泼的口语,注意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情节生动,以巧妙的叙述手法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性内涵作了比较深入的开掘,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拍"创作中,让一位千年前的大儒蒙冤多时。他是谁?

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创作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就让一位千年前的大儒蒙冤多时。那么,这个蒙冤的人究竟是谁?他又有怎样的冤情呢?

因为凌濛初正是受到《夷坚志庚》的启发,才创作出《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这则小说故事。

台州有个色艺双绝的官妓严蕊,她会弹乐器会唱曲,写得一首好词,美貌与智慧并存。官妓严蕊得到了官员们的一致好评,其中台州知州唐仲友尤其喜欢严蕊,常常让严蕊填词唱曲,往来颇多。

朱熹觉得唐仲友等官员这样花天酒地实在是有辱斯文,于是上奏弹劾唐仲友。

严蕊在狱中受尽皮肉之苦,却宁死也不肯攀诬唐仲友。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5)

清官岳霖审理严蕊的案子,严蕊凭借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得以逃脱。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读过故事的人都觉得朱熹搞事情,连累一代侠女严蕊饱尝牢狱之灾。

南宋淳熙八年,浙东大旱,民不聊生,朱熹奉命去台州处理赈灾事宜。

可就在朱熹去台州的路上,朱熹就从逃难的灾民那里听说了唐仲友贪酷淫恶的违法事实,于是朱熹写了一封弹劾唐仲友的奏章。

朱熹没有陷害过严蕊,就连严蕊本人也非侠义无双。据史料记载,严蕊受宠于唐仲友后,便恃宠而骄,不仅公然索贿,还意图干预公务。

严蕊入狱后宁死不肯招供就更是文人的美化,严蕊又被查出犯了"不应律",也就是索贿和干预公务。

在小说的强大影响下,严蕊两次受刑都算在了朱熹头上。

虽然朱熹陷害严蕊之事是伪造的,但是人们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足以吸引他们的眼球。

少儿不宜=揭露=揭发=真实=深受群众喜爱=永垂不朽

有人说《金瓶梅》写尽了底层社会之世情与繁华背后的深哀,而这本与之齐名的明代禁书—《三言二拍》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末问世以来,即被万恶的封建统治者以"为你好"的名义封杀,以故原刻本存世极少。

《初刻拍案惊奇•绪言》中,作者凌濛初所写"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文不足征,意殊有属。凡耳怪怪奇奇,当亦无所不有,总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则可谓云尔已矣。"

有人说这部书里的烟火气息与物欲爱情太让人陶醉。

也有人说这实在是一出在道德与心理上几乎完全协调的人间戏剧。

《金瓶梅》曾经被列为禁书,《红楼梦》曾经一度被禁,它们今天依然受欢迎。

唐寅曾画过一套《鸳鸯秘谱》,又名《风流绝畅图》。乾隆五十二年,《鸳鸯秘谱》被列入《禁书总目》,自此历朝均严饬查禁,再未开刻,仅以原刻本传世。

冯梦龙的历史地位(世人皆知冯梦龙的)(6)

但它属于清宫藏书中亦属珍稀善本之列,上有明清收藏大家、观览诸王、皇子及帝后钤印,版本价值极高。

禁书,既精彩恣肆,又良莠不齐,属于"叛逆经典"但也算"民间珍品"系列,正补了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之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