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误杀2》,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影片《误杀瞒天记》,《误杀2》则另辟蹊径,于美国电影《迫在眉梢》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误杀》系列里的角色并无关联,唯一的联系在于主旨:父亲为救孩子铤而走险。

这是一个发生在海外华人社区的故事。二流编剧林日朗(肖央 饰),小日子虽说过得清贫,但还算幸福。一次足球比赛,儿子小虫(王昊泽 饰)突发意外,只有尽快安排心脏移植手术才能保命。高昂的手术费使他与妻子阿玲(文咏珊 饰)一筹莫展。几经周折,走投无路的林日朗决定放手一搏。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

相比于第一部,《误杀2》玩得更大,不仅限于家庭情感层面,还扩大了它的社会批判面。这一点,可从该系列两部作品的英文名中略窥一二。

《误杀》英文名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又可引申为“乌合之众”。李维杰(肖央 饰)大女儿平平(许文珊 饰)被督察长拉韫(陈冲 饰)的儿子素察(边天扬 饰)迷奸,因反抗误杀对方。为护女儿周全,李维杰这个领头羊必须挺身而出。

虽说《误杀2》也是讲述父亲保护孩子的故事,但侧重于社会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力感。其英文名为“Fireflies in the Sun”,意为“日光下的萤火虫”。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2)

片中,儿子小虫问父亲林日朗:“萤火虫为什么在灯光下不亮?”林日朗解释道:“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它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会亮。”这才是《误杀2》所要表达的观点。

影片不是借父亲之口威胁着说出“你不知道一个父亲会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而是通过展现社会对林日朗的不公,发出对强权社会的质疑:“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一颗心脏引发的官场现形记

世上有一种病,叫“穷命”。

小虫的名字已在心脏移植手术名单上,如果费用不到位,即使有匹配的心脏,也会顺延至下一名患者。

林日朗的剧本不卖钱,妻子的工资又是杯水车薪,即使卖了房子也于事无补。主治医生达马(宋洋 饰)建议林日朗向政府申请大病补贴,可排队的人太多,小虫根本等不起。

远水解不了近渴,无可奈何的林日朗借了高利贷。本以为迎接他的是曙光,没成想心脏被截了胡,只因市长的儿子也需要这颗心脏救命。这便是“穷命”。它不单单指没钱寸步难行,还暗指一种绝境:即使你有钱,倘若没有配套的权力,这捏在手里的钱也不过是一团废纸。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3)

被逼上绝路的林日朗决定孤注一掷,劫持新唐医院急诊室大厅里的人。他想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民众关注到这件事,从而拿回本该属于自己儿子的移植心脏。可媒体、大众却向林日朗投来恶意的目光。

林日朗去电视台找记者李安琪(陈雨锶 饰)帮忙,谁知媒体刻意炒作他无意扑倒李安琪的监控视频,将其塑造成人格变态。前期李安琪毛遂自荐身赴现场,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想通过爆款新闻提高关注度。

至于那些不明真相的大众,也在恶意揣度林日朗一家。眼见林日朗劫持人质,病友们纷纷发难阿玲,觉得她晦气;人质得知林日朗编剧的身份后,怀疑他是否真的没钱,毕竟混娱乐圈的都挺阔气;当堪警官(尹子维 饰)凭林日朗虚构的剧本,断定他心理扭曲。

有关林日朗的误解,在媒体、大众那儿,不过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戏。前期大众的同情并没有投射到林日朗一家身上。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4)

这些都只是民众的恶意,显现在阳光下。而那些看不见,哪怕看见也不能轻易透露的东西,才是本片展示的黑暗面。

达马本想挽留心脏,此时医院院长宋民(张世 饰)对他说:“人越往高处走,能坚持的东西就越少。”社会中,需要左右权衡利弊的事情太多,只得将身不由己当作习以为常。市长龙丹(姜皓文 饰)为救儿子不按流程办事;卫生局长攀差、心脏捐献中心处长、市政府秘书长萨丁(李治廷 饰)官官相护。

萨丁假装答应给小虫做心脏移植手术。以为儿子有救了,阿玲给林日朗打电话,跟他说:“(从医院里面)出来吧。”这时紧接手术室大门关上的镜头,象征萨丁不可告人的秘密,以及林日朗悲惨的结局。

医院的老清洁工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言外之意,市长的儿子是强权的孩子,而普通人的孩子或许连活下去的机会也没有。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5)

影片通过三种计划,为观众呈现了三个可能的结局。

Plan A,林日朗只是想劫持人质,给警方施压,从而拿回心脏。但他也明白,如果拿走心脏的是权贵阶层,那么就得启动Plan B。他的目的不是对抗权贵、伸张正义,而是救自己的孩子,哪怕用自己的心脏给小虫做移植手术:“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好在本片导演戴墨在字幕部分,为观众加入了一个Plan C:观众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但这一设定背后又透露着某种悲情:如果林日朗的铤而走险、为小虫的新生牺牲自己的行为都是一场戏,那么影片结尾“正义得以伸张”也成了一场戏。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6)

《误杀》讲的是平民“误杀”了强权,《误杀2》讲的是强权误杀了平民:最后一枪,打中“罪犯”林日朗的头部,尽管他没有杀死特警队员,其用于绑架市长的枪也是假枪。“正义”就这样误杀了一个好人。

《误杀2》通过观众对林日朗的悲悯,唤起他们心中对正义的渴求,这种强情绪渲染,使不少观众泪洒影院。

反转的、人性的、风格的、情绪的

监制陈思诚是个调控观众情绪的好手,这不仅体现在他能够通过“唐探”宇宙娱乐观众,还反映在他能够利用《误杀》系列表达底层悲悯。而这也正是当下国产悬疑片的创作倾向——偏社会派的真相揭露,夹杂一些本格派的逻辑推理。

此类悬疑片有两个特征:角色塑造上,削弱主要人物的悬念感,真凶得“开门见山”;环境构建上,角色行为局限在某一密闭“小社会”中。

《误杀2》的叙事逻辑类似于东野圭吾小说《嫌疑人X的现身》《彷徨之刃》,凶手、犯罪分子开场便显现在观众面前。为什么要劫持人质?林日朗对着摄影机全都交代了。重点不是“谁干的”“为什么干”,而是其背后牵扯出的社会、人性黑暗面。

联系今年上映的《不速来客》《扬名立万》,其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跟《误杀2》极为相似。筒子楼里的破败屋舍,富丽堂皇的豪宅凶案现场,以蓝、黑色调为主的新唐医院急诊室大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性的贪婪与无奈渐渐浮出水面。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7)

现如今的观众会为《扬名立万》《误杀2》贡献票房,实则看中了影片与社会现实的对应:演艺圈乱象、大病医疗申请困难、人身依附关系干扰司法公正。然而,国产电影市场对悬疑片的期待,并不仅限于社会关照。

首先,主打逻辑推理、侧重情节反转的悬疑片,曾受观众青睐。

这类电影中,当关键信息被透露,观众在一众嫌疑人里猜测谁是凶手。可刚要摸准套路,一个反转,打破原有的猜测。观众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随剧情震颤。这种反转可以是角色反转(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竟是凶手),也可以是由情节反转带来的情感震撼。

一些豆瓣高分悬疑片,多属于反转悬疑。《控方证人》《看不见的客人》《致命ID》《非常嫌疑犯》《大卫·戈尔的一生》等佳作深受观众喜爱。国产电影方面,《心迷宫》《全民目击》也属于此类。特别是《全民目击》中父亲建造了一个假的案发现场,只为让女儿脱罪。这一情节使无数观众落泪。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8)

其次,一些悬疑片旨在刻画人物,衬托人性的复杂,至于情节的反转、跌宕不是重点。由于角色众多,导演也会采用非线性叙事来编排情节。

曹保平执导的《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属于此种类型。拿《追凶者也》来说,一桩凶案,将憨包汽修工宋老二(刘烨 饰)、落魄古惑仔王友全(段博文 饰)、号称“五星杀手”的夜总会领班董小凤(张译 饰)交织在一起。分段式结构,不为增强悬疑感,而是交代每个角色的命运。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9)

除了情节、人物外,悬疑片还能在影像风格上下功夫。刁亦男执导的两部黑色电影《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便属此间翘楚。

无论是非黑即白的怪诞写实,还是绚烂多彩的光怪陆离,影像一直是刁亦男的拿手好戏。《南方车站的聚会》对阴影镜头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片尾楼道逃亡,观众不见众人的具体形象,只闻不时的枪声,以及墙上仓惶的人影。这一影像调度,堪比黑色悬疑片《第三人》的下水道追捕戏。

可此类电影观影门槛较高,导演多注重形式呈现,有时会忽略叙事上的连贯性。《热带往事》,同样运用光影编织幻梦,但由于剧情疲软,无人问津。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0)

将跨媒介元素注入悬疑片,也能让观众驻足影院。

漫威宇宙大火后,陈思诚瞄准这一商机,打造了“唐探”宇宙。抛开争议不谈,《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商业价值有目共睹。《唐人街探案3》上映前,观众一直在猜测到底谁是Q,加之前几部电影、网剧里的主要角色悉数回归,这种高话题、高讨论,被陈思诚玩得风生水起。

可这些影片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悬疑片,好像越来越不注重逻辑推理了。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1)

现如今,悬疑片的特征多为“悬疑为辅,情绪为主”。主创更注重情感、观点的表达,推理过程则成了配菜。当然,形式的杂糅、类型的复合不是原罪,在悬疑片里加入喜剧、动作等元素也无可非议,可只注重情绪宣泄,会把电影创作带跑偏。

如果有《误杀3》,请别走韩影的老路

韩国悬疑片喜欢掺杂一些社会性话题,从而引起观众的共情。《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均改编自真实案件,主旨也多讽刺权贵阶层的尸位素餐,观众情绪会被激化。

可有些作品为了煽情、批判,牺牲了故事的可看性,以及人物动机的合理性,如《火车》《苌山虎》《侵入者》。

这种本末倒置的“民粹”表达,以及类型化带来的祛魅感,也体现在《误杀2》中。煽情过后,剧作上的短板便会暴露。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2)

《误杀2》3天票房3.54亿元,豆瓣上7.5万人评分得了6分。情绪渲染到位,但《误杀2》的影像、人物塑造远不如《误杀》。以第一部中督察长拉韫审问李维杰一家的戏举例,拉韫的母性、兽性是通过影像呈现出来的,且具有层次感。

首先,拉韫以督察长的身份质问李维杰一家,夫妇俩背对观众,拉韫的脸冲着镜头,造成逼迫感;接着,李维杰的妻子为保护自己的女儿与拉韫对峙,镜头侧拍两个母亲的兽性面;眼看事态毫无进展,拉韫把小女儿拉进办公室,开始二轮审问。

拉韫先以低姿态蹲在孩子面前,希望能获取儿子的下落。渐渐地,拉韫失去了耐心,慢慢起身,身躯产生的阴影仿佛要将小女孩吞噬。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3)

《误杀2》同样有两个父亲对峙的情节,可却拍得极为平淡。你一言我一语,台词喊口号,影像上又没什么新意。

此外,一些主要角色可有可无。警察张正义(任达华)在片中不是为了维护正义,而是见证一种迟到的正义,并为之发出自己的悲悯。

林日朗隔着玻璃,问他能不能不畏艰辛、揭露权贵,这场戏点明了林日朗赴死的决心。但龙丹的罪行不需要张正义来揭露,围观群众已经看在眼里,所以张正义的存在可有可无。

记者李安琪前后的心理变化也较为突兀。刚开始还是个为了流量能够颠倒是非的无良媒体,最后忽然成了个为真相不顾性命勇闯龙潭的“奇女子”。此处缺少一个关键事件,让李安琪改变自己的态度。

误杀2最后的凶手(情绪拉满的误杀2)(14)

“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这也成了当下悬疑片的创作悖论,于是只能在共情上下功夫。倘若过几年,共情也显得刻意,悬疑片又该何去何从?

陈思诚在《开拍吧》里说:拍一部电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拍什么,二是怎么拍。为底层民众鼓与呼,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但叙事仍有脱漏、煽情略显过度,则说明“怎么拍”的问题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文/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