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的学霸们是怎么学(nu)习(li)的?问题背后是:海外名校学制是怎样的?海外名校学习节奏如何?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拿到优?......说实话,看完之后,你们应该不会质疑一年项目水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留学生学霸分享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留学生学霸分享学习方法(海外名校的学霸们是怎么学)

留学生学霸分享学习方法

海外名校的学霸们是怎么学(nu)习(li)的?问题背后是:海外名校学制是怎样的?海外名校学习节奏如何?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拿到优?......说实话,看完之后,你们应该不会质疑一年项目水了~~

英国华威大学

MSc in Business (Marketing)

—— 项目总共有3个term(为时1年)。term1是基础课,学数学、微经和一门marketing的基础课;term2有3门marketing相关的专业课和1门选修;term3的课程就看你最终选择的是business route还是dissertation route,我选的是dissertation,需要上一门research method,然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和导师商量论文的事情。

Term1和term2都是一周四门课,一门课三小时,难度不算大,认真听不逃课肯定能懂。对于没有商科基础英语又一般的同学可能会有难度,自己要去尽快的适应教授的上课方式。

项目基本上是lecture的形式,一周四堂课,每堂课3小时,中间会有休息。WBS的师资力量很强大,有很多学术大牛。如果有什么问题下课可以去问老师,或者发邮件问老师都没问题。

MSc in Management

——我先说说学校的学期,再说一下具体管理学课程。华威大学一共有3个学期,秋学期是9月底到圣诞节前夕,冬学期是元旦之后到复活节之前,春学期是复活节之后到暑假之前。每个学期都有9周上课时间。

管理学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前两个学期的课程是每周上一次,连续上9周。第3学期的课程是每周连续上5天,一周上完一个课程。课程任务一般都是由小组展示和个人任务组成。个人任务是小论文或考试。

管理学硕士课程的话,第1个学期有2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3选2)。第2个学期有2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7选2)。第3个学期有1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11选2)。具体课程,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华威商学院的官网看。

培养方向是企业的高层管理方向或者咨询方向,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会涉及有关商业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基本的经济学,公司财务,财务分析,公司治理,企业道德,国际商务,还有比较特色的企业设计,大数据分析,行为经济学,全球采购,创新领导,企业IT服务,等等。

选择范围很广,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发展方向选择喜欢的课程,非常个性化。对于同一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除了有4门一起上的必修课外,其他的课程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课程特别适合希望能拓宽知识面和多元化发展的同学。

另外,华威的管理学专业,在第3学期有一个为期一周的费用全免的短期游学项目study trip,可选择去南非的开普敦,或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游学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去当地的各种企业参观以及文化体验和交流。每个项目只限20人,竞争比较激烈,我去的是南非的开普敦。感觉这个游学项目很棒,很值得去。

学习节奏很紧凑,乍一看,感觉每个学期就只有3-4门课,好像很轻松,但实际上并不是。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课堂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大家,给大家介绍某领域内各种比较经典的理论,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各种理论的实际应用。如果要学深入就得课下多花很多很多时间去专研,每门课都有读不完的readings。

总体来说,课程难度中等,具体不同课程难度也不一样,对于不同背景的同学来说难度也不一样。比如,第2学期有个选修课叫做 Big data analytics,由于我本科有学过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所以感觉难度中等偏上,而对于很多没有学过统计学的同学来说感觉真的很难。又比如,必修课一般难度中等偏低,不太要求学科背景,大家认真上课基本都听得懂,跟得上。

WBS华威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授课型 taught,而 WMG 学院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研究型research。我们管理学专业,大多数课程是以lecture为主,类似讲座,即教授通过ppt方式给同学们传授知识,以教授讲为主,偶尔会有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互动。

此外,seminar,研讨会,也有运用,主要是以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 case study讨论为主,教授会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然后最后由教授进行总结和分析。比如mkt的课程就由lecture和seminar相结合的,先上lecture,后再上seminar。Seminar的学生数量一般比lecture小。

另外,还有lab exercises形式,就是所谓的上机课。一般上完lecture之后,老师为了巩固同学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会布置作业,在lab exercises课上,大家就会在电脑房里写作业,有什么不懂都可以马上问老师或者助教。

不过,这个lab exercises形式在management专业出现得比较少,据我了解,只在big data这门课中出现。而在金融专业以及MIS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lab exercises形式的课会更多一点。所以,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上介绍的3种,lecture, seminar, lab exercises

MSc in Finance

—— 像英国其他master项目一样,华威金融也是一年的项目。一年一共有三个terms,每个学期是十周 ,一年下来一共需要学习6个core modules和两个elective modules。第三学期就已经没有正式的课程的,除了一门外语课,只是写论文而已,所以真正上课的时间也只有五个月。

core modules 我们这一年主要是asset princing, corporate finance, investment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finance, empirical finance还有practice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华威金融相对来说侧重于金融相关理论的介绍与研究,比较适合有金融相关背景,今后又希望从事金融相关专业的同学去读。

课业压力是第一学期最大,后面递减。第一学期是四个core modules,第二学期是两个core和两个elective,第三学期就是写论文。开学前学院就会准备一些列的online courses, 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不一样的是,开学之前就有数学考试。入学以后也是非常忙的,除了各种课程,还有很多test, individual和group的assignment。每门课最后的exam都是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学,所以放假的时候也要抽时间复习。

金融专业是默认学生们都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数学基础,所以之前没有相关背景的同学上课可能会比较吃力。整个课程设置比较偏向金融理论与模型,所以对于数学和编程有一定要求(stata,matlab等等)。

每门课都分为lecture和seminar, lecture就是正常的上课(全班一起上),seminar就是习题解答课(一个专业会分为几个小班)。每周上完课都有习题,这个老师不会检查,做不做就看自觉,在seminar上面会讲解。师资还可以,许多老师都有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所以上课时候有时会涉及实际生活中去金融企业工作的状况。和老师交流的话,有问题可以上课直接问(老师非常鼓励),也可以下课去问,发邮件去问,也可以在老师的office hour去直接交流,方式是非常多的。

交流接触是否多就看自己了,中国学生相对比较羞涩一点,课堂上和老师进行交流的基本都是外国学生老师都是很乐意解答问题的,只要你能充分利用交流的机会。

英国牛津大学

MSc i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 课程的设置是这样,一共三个学期。

第一学期六门课:c ,统计学,数值分析(包括Monte Carlo方法和有限差分方法两门课),随机积分,还有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s)。

其中c 对于有编程基础的人来说,问题不大,难度不高,具体是学习老师自己做的一套金融衍生品定价的project,然后用这里面的一些函数去定价。

统计,因为我自己对统计不是很好,对我来说难度很大,没有都要用R写一个report,期末考试还有一个take-home-exam,就是像平时作业一样, 但是会要求高一点。

数值分析,对于数学或者统计专业出身的来说我认为难度不大,不过教有限差分方法的老师的口速非常快还有口音、板书还很那啥,所以上课比较痛苦。

金融衍生品的老师是个中国人,这个课也是难度不大,但是因为我一开始金融方向的基础知识没有,所以要自己补很多内容。

随机积分是难度稍大的一些,我自认为我作为数学专业出身,这种分析课还是能学走的,事实就是学的非常痛苦,纯分析课,先将鞅过程(martingale),然后逐步建立对布朗运动的积分,对鞅的积分,对一般随机过程的积分。建议先自己学了随机过程,不然真的很痛心,不过考试老师还算仁慈。

第一学期的考试是在圣诞假后,所以就是没有假期了。一共考三门,第一门,是随机分析跟金融衍生品一起考,考三个小时,每门课出三道题,挑两道做,共四道题。第二门是,monte carlo & statistics & finite difference 考两个小时,每门课出两道题,任选一道作答。第三门是 c 上机考试 ,带自己电脑(所以建议来之前搞个window的电脑,或者在mac里装个双系统或者Parallels)。

作业的话,基本就是每天都在赶ddl,每门课每周都有作业,但是作业不计入成绩,不过写作业还是很有用的。

上课的话基本都是每天最早10点,最晚4点下课。这个项目,是非常纯粹的职业导向的,每周都会邀请一些银行之类的人来做培训或者讲座。

最辛苦的是,大家一边要学习,一边要申请实习申请工作,然后申请工作真的非常难,我周围蛮多很厉害的,到现在实习的offer都没有拿到的。

不过主观评价,我虽然不喜欢金融,但是我喜欢每一门课,上的很愉快,虽然虐的也非常彻底。老师也非常不错,不过因为统计这门课是新开的,所以老师讲的非常糟糕,不过他别的课讲的非常好。

第二学期的话,就分成三个方向,tool stream/data stream/ modelling stream。tool是必修,然后在data和modelling中间选一个。

这学期是课多,课时短。其他的我还没评价,不过感觉上没有上学期那么辛苦。同样是复活节放假完了来考试。

第三学期是学c 进阶版,然后跟着导师做一个毕业设计类的东西。

要提前做好准备,我所在的项目的教学模式和中国没太大差别,作业非硬性要求,不记录到最后分数。整体课程节奏比较快,一般牛津的课是从第一周开始的,我在读项目是从复习周开始,节奏很快,比如随机过程,用了2个小时讲完了。但节奏主要还是看教授的习惯以及课程难度。

课程难度又取决于你是否有学过这类课程,不要相信零基础开始,最好提前做好准备。一般开学前学校会发你一个pre readling list,可以根据这个list准备你提前看的东西,还有网上搜一下项目的课程,并搜到这些课程的书来看。我这个项目的话,数学的课程、概率、编程都需要准备。

Msc Applied Statistics

—— 这个项目共12个月,分3个学期,每个学期8个星期。第一、二学期主要是授课,没有正式的考试,但每隔一、两个星期要交一篇report,一般给3天时间写,这3天基本上就是在电脑边度过的。第三学期除了有个 week long practical 占了一周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自己复习考试。然后暑假3个月写论文。考核主要有3部分,平时写 reports 占25%,final exam 占50%(一共只有2张paper,但涵盖了1年所学的十几门课,准备起来略辛苦), dissertation 占25%。

总的来说,这个项目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课时很紧,有的科目难度较大。以前本科要讲一个学期的东西,这里3-4节课就讲完了。我认为这个项目比较适合有数学、统计基础的人,不然!你!会比较累。

跟国内的有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主要是课程设置,这个项目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多东西可能需要自己去消化。本科一门课,例如时间序列分析,需要讲好久,但这里只讲了4个小时,哈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变态的final,老师出题也比较新,很少套路可言。不过考试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的,所以自己合理规划好要学的科目,你觉得搞不定的option索性就不要去碰,这样的话可能会轻松点。但是我身边的同学都会选择去上多几个option。

每个学生在department都有一个supervisor,一个学期会跟我们见几次,有时单独见,有时几个人一起。另外,我们在自己的college里有一个college advisor,一般也都是自己专业的老师,college advisor一般不帮助你解决学术问题的,但有什么困惑去找他,他也会帮你的。到了写毕业论文,起码会有一个论文的supervisor,你未来安排什么的都可以找他或者supervisor探讨。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MSc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 这是一个1年项目,主要学习 Risk Management 和 Financial Engineering,是帝国理工学院(IC)4个金融相关课程里最 quant(数学)的一个。

如果说以quant的程度来衡量课程难度的话,这个项目是IC金融里最难的。

上课模式,其实从7月份就需要提前在网上学习 Pre-study online modules,这个是需要在10月份正式开课前完成;我这一届是从9月初开始来IC上课,9月份学习 Foundation modules,这是为 core modules的学习做准备的。

正式学习分3个学期,每个学期有10个星期。第一个学期有4门core modules,第二个学期有2个core modules,还有1个是在网上完成的VBA。第二和第三需要选选修课,如果你是打算毕业后找工作的话,你需要修4门选修课,如果你毕业后继续读博的话,则是3门。

补充一下,每一门课课程是一周一次,每次3小时,另外每周还有一节tutorial,是助教上的,要么复习,要么作业,要么就是答疑。

教授的话,我们的教授都非常非常牛,有原来在哈佛做教的,教授的研究非常前沿,很多成果都是被编进教科书里的。教授的工作履历也非常牛。师资是非常的好的。

课程难度的话,我并不觉得金融背景会吃亏,最适合这个项目的是金工/金数,其他的专业背景都是各有优劣势。比如,我这个学期要学习4门课,INVESTMENT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FINANCIAL STATISTICS(计量),STOCHASTIC CALCULUS。IPM和RISK是金融的内容,后面两个则是数学相关的,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个学金融的学生,如果你有修过计量的话,那么你要跟上课程问题不是很大。

我观察了一下,我认为最吃力的反而是工科的学生,因为他们既没有很强的数学背景,也没有金融背景。是否跟得上课程,我觉得应该主要看你数学,如果你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有学过数学的课程,那就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

补充一点,课程程度比较难,所以除了少数大神,其他人都会有吃力的时候。

MSc in Strategic Marketing

—— 这个项目一共有三个term,时间是从去年10月到今年9月结束。前两个term以上课为主,课程的话也是有digital marketing 这种数字营销课程,和国内的互联网趋势很一致,也有一些marketing analytics 的课程,教你数据分析和一些国外很实用的分析工具

最后一个term完全用来做项目的,一共三个月,每个月一个项目。前两个月是给一个topic,自己选产品或是品牌,第三个月是consulting project,学校和一些公司合作,然后每个组写自己想要投的公司,公司最后选一个组帮他们做consulting, 会有一些蛮大的公司,比如我的小组做的就是Expedia家的项目,感觉和这种国际化的大公司工作真的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总的来说,这个项目实践性非常强,学的内容也很前沿很实用。想做咨询、做互联网、市场研究分析或是就一般进入企业的mkt部门都可以考虑这个专业。

学习节奏,总的来说其实还好。ddl 以前大家一般会聚在商学院楼里,从早上group meeting到晚上,但平时的话,大家都会到处去旅游度周末。

因为项目的Groupwork 比较多,所以具体还是看你的组员之间磨合,要去适应外国人的工作和思维模式,最后形成自己group的学习节奏。学霸的组员可能就会要求大家多一点时间在学习上。

对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来说,课程难度存在于一些数据分析或者涉及到数学类的课程,但我个人感觉这个难度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是ok的。

教学模式,一般就是 lecture,偶尔会有 workshop,期末考核是 groupwork,或是自己的 report 和 final exam各占一定的比例。

帝国的师资是不错的,而且一些比较牛的老师会请很多大公司的 marketing manager 之类的来给我们做 guest lecture ,比如我们就有听过 IBM,American Airline 的高管来讲课。

和老师交流的话要看个人,但学院会要求每个老师每周有几个小时的 office hour,老师必须待在学校,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想要和老师交流就可以去找老师。

英国杜伦大学

MSc in Marketing

—— 项目总共要修8门课左右,分为三个学期完成。完全的 marketing,即使之前没有mkt专业知识也没问题的,我们班里本科背景各种专业的都有,大部分非mkt。

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可以修mkt里的专业,也可以修management的部分专业;mkt选修专业里针对不同领域:services mkt、b2b、art&heritage、retail等。

这个项目很强调group work,第一个学期是最忙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小组合作,assessment不少课程是由group presentation和individual组成。

教学模式的话,第一学期和国内本科差不多,做笔记听老师讲课;第二学期有比较多workshop,workshop是相对自由的模式,讨论和老师指导居多。

Durham的师资不错,给我们上课的基本都是Proffessor,或至少是经验丰富的Doctor。有时候看着看着marketing的文献就会发现,这是你自己的老师名字。课下沟通,有office hour(面对面)模式,但一般是通过email。

值得一提是,项目提供academic mentor,会将学生分给不同的老师提供学术帮助,不过每个老师性格不同,有些见面次数非常少,会不会运用就看个人了。

MSc Finance and Investment

—— 我修读的是MSc Finance and Investment, 属于Durham Business School的授课型硕士项目。一年制。

难度的话,若本科是金融专业的话,小部分科目就是炒冷饭(纯粹提升英文能力,譬如说要跟外国同学debate),大多数科目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万不能松懈。若本科是非商科背景,这又分两种情况,如果是统计、数学、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背景,多钻研钻研经济学原理等书籍,培养起一定的business sense,顺利毕业问题不大。如果是新闻、传媒等文科背景,那么是要下点苦工了,特别需要恶补计量、数学、统计。

教授情况,杜伦商学院的四大名补,都在FI班级开设课程,想混学位的、害怕补考的,不妨选其他专业方向。

整体评价一下。

优:学风严谨教学计划合理高效,老师们非常负责(我每篇论文都去教务领了feedback,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模板式的点评,没想到老师给每个学生都写了不同的意见!毕业论文的feedback更是详细、具有启发性,让我有种“虽然我已经确定获得学位了但想去修改一下论文”的冲动……)教学设备完备(商学院的新楼挺漂亮的,还有专门的postgraduate自习室、机房和图书馆),教职员工都超nice,每次找他们办事、求助都非常非常顺利!

缺:学制短如果想在这一年有一个飞跃性的提升,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哦。此外,大班教学,与老师的交流机会及其有限。Seminar次数略少,感觉Lecture上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Seminar和Workshop环节也还是讨论得不透彻。此外,和国内的研究生同学相比,我们这群人可能在实习上落后不少,英国本就不好找实习不好找工作,加之课程紧凑,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国内的同学就会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这一点在找正式工作时会有一个区别。

美国纽约大学

MS in Integrated Marketing

—— 两年的项目(也有同学1年半毕业)。在修完必修的general mkt后,可选择营销分析,数字营销,品牌管理分支。上课模式都是小班教学,24人左右,评分基本都是基于“课堂参与讨论程度”、“课后作业”、“期中期末测验”以及“期末小组project”。平时作业和期末小组project一般任务量挺大,比较有挑战性。

纽约是个适合挑战自己的人的地方,这个项目适合有自律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如果你想要体验美国工作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纽约的活动真心非常非常多啊),来纽约吧!

课程的挑战性比较看老师。有些教授经验丰富且善于教学,要求也比较高,建议选择这样的教授而不是混日子。难度主要来自小组项目吧,团队合作、项目以mkt campaign,media plan为主。团队成员背景各异,有思维碰撞,自然也有合作问题。

教授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来自业内,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比较大的公司里多年。交流挺多的,有些老师也会帮学生介绍实习,带着全班去公司/朋友公司之类的地方参观体验。

—— 我觉得一周实习2-3天,上学4天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课程难度不高,统计、数学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低,偏analytics方面的课程难度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要求,但整体来看并不难完成。对于有比较好数学和统计基础的学生来说应该偏简单。一些课程如digital marketing,customer behavior,product management等,对于写作量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写作与阅读上的负担,如果想要认真参与project的话,期中期末还是很累。前三个学期有大量的课包含team project,对于人耐性、情商、智商、团队合作能力都是很好的考验。

另外,很多同学都会报名stern的课程(这个是可以办到的,课程内容上有一些限制)能够借此机会接触不少stern的同学与教授,也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这是我觉得在nyu这个项目就读一个比较大的plus!

我找实习比较晚,第二年上半学期开始找,快寒假的时候才开始做自己第一份实习。建议有心留下来的同学都尽早找实习吧。我自己的实习是通过linkedin上看到,然后去公司的官网申请这样找到的。careernet上面海投过,也接到一些offer,感觉成功率是最高的。学校的careernet,linkedin还有一些找工作的平台indeed,monster都是很好的渠道。

我感觉只要班级里想找实习的同学都能找到,不管英语水平以及其他能力如何,想找到一份实习是非常简单的,当然大部分也都是unpaid实习。我的建议就是一定要积极,多尝试,然后最好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当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比如我,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实习也是一个明确自己未来方向的好方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MS in Computer Science

—— 这个MS总共一年半,最快也可一年毕业,已修课为主,10门课,修完即可毕业。前两学期要求full time(至少4门课),所以绝大多数选择4 4 2 ,也可以5 5提前毕业。

项目分这些track,每个track有自己课程设置细节,比如包括哪些必修哪些选修一类的,我是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适合的话,感觉总体而言适合准备找工作的人读,因为研究型课程比较少,实验室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当然你喜欢研究,也可以选择论文毕业,也有很多和老师接触的机会。

前两学期压力还是蛮大的,4门课一学期在美国MS算多的(普遍是3门),所以尤其对于转专业底子不强的同学还是压力挺大的。因为还要准备找实习找工作,所以第一年会很辛苦。

课程的话,就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课了,有killer(比如刚提到的OS),也有很多水课,所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精力调节,适合自己就好。具体难度也取决于课程,有的理论难,比如machine learning;有的编程重,一门课写3个基于web的大作业;也有论文的,完全看课程要求。本科有底子会好些,但是总体还是比较累,因为作业大多数比较难,需要花不少时间。

授课模式很多,比如上面提到的传统授课型、论文型、research型(做一学期项目没课)、沙龙型,很多的,看老师如何设置。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课,比如3人组队一学期全写程序啊,一学期全读论文啊,都有。。。

常驻师资力量一般,大概40-50人左右,但每学期会有很多visiting professor,来自其它学校或业界各大公司,到哥大授课。比如我上过的8门课里就有来自Umich的访问学者、IBM的高级工程师、startup的CEO。和老师接触机会很多,每周都有2小时答疑时间,给老师发邮件他们也很乐意回。

Master of Urban Planning

—— 课程其实是很多样化的,非常非常的丰富,一般会有很多个专修的方向,有economic development,有设计类的,有分析类的,然后有社区的设计,有国际规划,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针对你个人喜好的。每个人可以选一到两个专修,那么你要完成这个专修的话,你就是要选一个核心课程,这个老师一般都是业界非常牛逼的老师带的,然后reading特别多, 可能每周要读三四百页,一个月下来打印出来起码有半米的这么多。可能每个月都要写response paper,就是你要写一个十几页的文章,还有presentation,这个就是最核心的课程。

核心的课程你学一门课,你就会觉得你对整个纽约的各种规划,他们的历史,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受哪些人的影响,哪些人提过什么观念,你都会一清二楚,很多很多的reading,我觉得是原来国内上课可能上一年的课都没有这样一门核心课的内容多。

质量非常高,可是就经常会逼得很惨,大家很多时候都根本读不完,因为每门课都非常多的reading,老师要你准备的非常多,很多课你读完之后,就马上要写response paper,所以其实教学质量非常高,同样的,毕不了业的人也不少,比如说论文过不了,有的课拿不了高分,如果拿四门低分,你就必须再修一年。

整个学习是两年,中途其实退出的人很多,光是中国人就退了三个,因为完不成这样的要求,所以就是要很努力,才可以达到它各方面的要求。很多老师是从各个领域各个方向挖来的。

这个项目比较贵,两年读下来,花得少的也要80万,花得多的可能120万,就是消费很高,虽然很丰富,所以一定要考虑好,这个规划项目和USC的,两个应该是美国最贵的规划项目了。

这边同学们很流行的就是他们读一个规划,还都读双学位,读一个房地产,或者读一个规划读一个建筑设计,出来都是在很大的建筑设计公司或者规划公司工作,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被BIG之类的拉去工作了。

我觉得美国的教学理念和国内完全不一样,首先你有一个动力,花了那么多钱(100万),每门课你都不敢逃课,因为一个小时的课就是4、5千人民币,你就觉得你花了这么多,一定要努力,首先你就要有这样的决心。

这边的老师都是这个领域的人尖,他跟你讲东西很清楚,他知道怎么把握方向,他自己可能就有这样的公司,有四、五家,他就可以最好的来告诉你、教你,比如说,学设计的,我们设计的老师就是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那么他对设计上那些报纸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就一清二楚,比如同样的GIS的分析,在国内的时候就是不断跟着老师做,完全不懂在干嘛,在这里就是不光把方法教你,他还知道你什么时候可以用实战演练,帮你做分析报告,在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他都会给你做一个很清晰很完整的体系。对GIS的应用,我觉得就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原来就只会跟着做,现在知道GIS的历史,知道怎么用,高端的分析、动态的分析,各种各样,你写论文或者其他,你都可以用得到。

国内我觉得还是以设计为重,这边你可以选设计这一块,可是你要做理论的研究,各方面的公平正义、种族平等、公共房屋、各种开发都可以,就很多元,你要做这个方向,就会给你安排这方面很厉害的老师,然后你跟着走,选相应的课,学相应的东西。

当然最大的印象就是永远都做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reading,很多同学可能一半都读不完,可是如果这样的话,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就会经常都跟不上节奏。

学习其实就是靠读,我最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就整个在家里读reading,可是一个学期半个学期之后,你完全就能找到重点,很快的扫描到核心内容, 但是你一定要一直要这样读下来,有的人可能就中途放弃了,那以后你在这两年中不可能读完任何reading,然后达到老师要求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你response paper就会写的很烂。一开始我们有做一个reading grope,比如说两三个人组一个小组,有的reading大家可以分开读,这样可以很精确的知道它在讲什么,然后总结下来,大家看那个总结就快些,可是这样的grope一般一个月基本就完了,因为总有人后面就读不完,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然后平时多和外国同学交流,他们的networking其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来的人你要认得,一开始很难,可是你慢慢的多接触这些人,你就可以认识很多有用的工作资源,以后你找工作的话,其实是很方便的。

模式上每个老师都不一样,有的老师就喜欢让你狂读reading,有的老师喜欢让你下去做一些小的、真实的project,有的老师会接一些客户,让我们做一些对应的真实的case,有的老师喜欢用一些很厉害的教案(比如说哈佛)的练习给我们做。

平时和老师交流非常多。找工作上,很多老师最后离开的时候都说很愿意给你们一些reference。老师有自己的公司,一般最厉害的学生老师都会挑选出来,有的老师也在纽约市比如规划设计局,也有些金融机构,都有一些职位,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找他们,但是你个人应该要和他们建立一些联系,起码要记得你,如果你拿了很高分,他觉得你这个人很严谨,工作很认真,他们就肯定会帮你。

美国罗彻斯托大学

MSc in Finance

—— 老罗这个项目在我们这届是一年或者一年半,上完两个学期后可以选择是否延期。我个人选了延期,所以12月毕业,没有延期的同学6月份毕业。听下届同学说,好像是开学前就要选择一年还是一年半毕业了。如果开学前要选,希望大家都能够考虑好,毕业时间和找工作还是有非常大关系的。如果本科读金融,想对金融有更深的了解,如果本科不是金融,想对金融有基本的了解,我觉得都挺适合这个课程的 。

因为罗村的学分比较多,从学费上就可以看出来,总的来说学习压力大。培养方向,我觉得没有具体的培养方向,第一和第二学期没法选课,都是通识课,比如统计学啊。第二学期有基础的金融课程。到第三学期才可以选择期权、期货、financial reporting和会计方面的课程。说下这些课程不适合哪些人吧,这些课程属于正常的金融类课程,如果你想学特别数理,想从事quant的话,这个可能不太适合你,因为编程和太数理的课程不太涉及。

罗村课程分四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mini quarter,7-9月,只有三门通识课。本科一般都有过接触,学习压力比较小,通过这个学期可以适应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10月份假期也可以去玩下。第二个学期,课程会稍微专业点,压力也稍微大点。最难的第三学期,12-3月,冬季学期,罗村的冬天特别冷,下大雪,课也非常多,也非常难,特别是有一两门课要投入比较多时间。

4-6月份是一些专业课,课程没有上学期多,但总的来说压力也比较大。当然如果你要写论文的话,之前必须要进行大量阅读,所以工作量最大的应该就是阅读和写论文。

跟一般项目差不多,有一些是分班级,有些是MSF所有同学一起进行。像我们上Cases in Finance,老师就是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前首席经济分析师。课程的难度主要集中在任务量吧,罗村的课程数学编程都不太涉及。美国的教学更多的是以论文来体现,不管是个人还是小组,通过分析一些caser写一些小论文。所以可能难度主要是论文吧!学校老师都挺好的,第一学期主要是经济课、统计课等同时课程,会请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但是后面的老师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挺有建树的。交流还是看个人主动性吧,跟国内差不多毕竟一个班这么多人,总的来说老师还是非常乐意跟学生交流的。

美国圣母大学

MS in Accountancy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MSA项目在2015年Public Accounting Report中排名第四,项目为期九个月(第一年八月至第二年五月),分为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FRAS)和Tax Services两个track,就业导向很强,学生在2学期的项目内要完成至少30学分的课业,为达到AICPA考试的要求做准备。除了会计财务等专业必修课,还有很多金融和管理学的课(和MBA一起上课)。

教授都非常靠谱,比如专业课有多个退休的四大Partner教课。但是因为项目时间短,加上学分多,所以每门课的节奏都很快,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对学习主动性的要求很高。除此以外,基本每门课都有很多小组作业和讨论,学院一般会把国际学生打散开,保证每一组的diversity。

每个学期中间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周的interterm。Interterm 有Case Study 和Study Broad两种形式供我们选择 ,Case Study 的主题分为corporate deep dive 和social impact 两种。这学期提供的case有GE, Adidas, Pepsi Co, Pacific Life 等。一共四天,每天八小时,比较intense。我们会和MBA学生随机组队,对不同的corporate进行valuation, 最后做presentation。Study Broad可以选择去中国或南美,为期两周。

节奏很快,但是同时学的东西也很实在。这边机会很多,但是要学会合理分布时间。除了学习外有很多具有ND文化的活动,比如橄榄球,我这个赛季基本每场比赛都去看了,可以体会到很多独特的文化。其次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非常多,所以要学会如何和不同人打交道(不只关于英语)。

法国欧洲管理学院

GE

—— 4个学期,每个学期10周,共40周的课才可以毕业。也就是你至少两年才能离开这里,然后最多四年就得离开。所以有两年你可以爱干嘛干嘛,实习、环游世界都可以,不过毕业需要validate 40周的实习。不过,你以前工作过的,你又急着毕业的,可以用你以前的工作经验来抵扣。这就是escp ge项目的学习长度。

另外,法国有一个叫学徒制的机制,就是你一边实习一边读书,不用交学费还能拿工资。

至于培养方向,肯定不是研究型。其实和美国比,这里没有那么紧张,当然还是要非常努力的。Escp基本每周或者每两周一定会有party,你平时上课的教室,餐厅和大堂都会变成舞池,反正都是一群work hard play hard 的人。每个人都要必修一些课程,你大学学过可以免修掉。我那一年有10门必修,其实是商科最基础的东西。最基础的会计加一些基础的ifrs, marketing基本内容,什么hr managment 心理学和金融最基础的算现值等。现在好像有12门必修了。还有一些欧盟法阿税法什么的都是必修。免修需要提供证明,具体能不能免修最后要授课老师决定。我当初免了4到5门,我记得这已经算最多的了。

escp现在有6个校区:巴黎、马德里、伦敦、都灵、柏林和华沙。校区你可以随便去,不过对于sai项目,前提是第一年要在巴黎。然后你就选gap year去做实习或者继续读书。假如你选择第二年继续读书,如我,你可以选方向选校区,学的就比较专业的东西。当时我选的是audit方向-巴黎校区。因为我还是想留在法国,所以一心一意待在这里学法语。最终我是没有去过其他校区,我四个学期都在巴黎。

总体来说,节奏不快、课程不难,不过你要做超多project。例如财报分析的课,一个学期十门课要做五个公司的分析,外国人都是往100分里做的,所以要费超大劲。而且经常要写论文,10周一个学期,你要交一篇论文同时还是期末考试,所以没有你想的那么清闲。

当然也有课程是做习题的作业,例如真的要你算数的,什么固定收益阿衍生品阿那些,不过大部分是case和project做,很多课都要写论文的。特别你读marketing,你一个学期就是各种和欧莱雅、dior合作的project。

说到师资力量,老师方面真的很厉害,因为其实很少专职的老师,都是客座教授,就是平时上班然后抽空来学校讲课的。例如我的课程里都是在麦肯锡 四大,各种咨询公司的manager vp来上课的。很多都是以前的校友,有种回报社会反馈母校的感觉。即使是专职的老师,他们以前也是做到高管,然后觉得还是教书更好玩更有意义才来的,很少是一直做教授的。所以这个项目一点都不研究型,非常实用性。老师都很好人,随便骚扰随便发邮件约出去,你想接触想了解都可以了解的。

澳洲悉尼大学

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

—— 入读这个专业其实是个巧合,一开始想学的专业是commerce,后来发现似乎这个专业太辛苦,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后来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了一下其他专业,project management这个专业目前好像在国内还不是很成熟而且认知度比较少,经常有人会问我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

project management ,在悉尼大学是1.5年(ps:听过以后也就是两届后会改成2年的,只是听说),其实project management前科,也就是最开始用到它的专业是IT,计算和通信行业,因为我们专业最多的就是学这些专业的,慢慢就是建筑里开始用到,因为土木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学,当然也有我这样商科出身的。所谓的项目管理,也就是最为一个项目的决策人,你要做个Plan,分析研究你这个项目所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项目可大可小,因为快毕业了,所以又看到一些相关就业信息,作为金融行业的理财规划师,你对于客户的投资理财计划就是一个project,所以目前项目管理这个专业运用还蛮多,但是很多行业不具体称项目管理,其实很多行业都有涉及到。

辛苦真的是相对的,但是可以说比起国内的大学生活,这边真的辛苦很多,每个专业有不同的课程,每个课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只能说外国的学习会辛苦很多。而且一门课的衡量标准真的不只是最后的考试,它切实的贯穿整个学习。就比如说我这个学期4门课,一个学期13周,一般1-2周是老师给你的introduction,第三周开始是慢慢正式进入课程,这时候就可能就要开始准备你的第一个assignment。

一般一门课 一个学期是3个 assignments,包括个人的和小组的,老师会告诉你每一项评分标准,每次作业都会得到一个分数和老师的feedback,到期末,有些major会有最后的考试,有些可能一整个学期只是写essay或是report,最后几个assignments的成绩加起来就是你的最终的成绩。

虽然这边的考试是50分Pass,但是你会发现50分也许你听到的时候想国内还60分呢,50很容易。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我们到这边流行一句话:一个留学生考50,你可能觉得怎么那么渣,也许不知道他可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

国外的老师真的不讲人情,比如上学期我修了一门Risk,第一个作业老师就让我们班挂了70%,还有另外一门课,第一个作业老师只让2个小组的Pass, 说这些也不是吓唬学弟学妹,只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所以上学期我整个失眠一个多月,简直崩溃。

我这个项目本身不像会计专业那么多中国学生,所以一般小组作业会有外国学生参加,这对于你了解熟悉小组活动的流程还是蛮有帮助的,老师基本都是从事projent management工作或是研究很多年还有一些成功的CEO,至于交流多不多,这在于个人的主动性,你如果喜欢面对面和老师交流,外国老师还是很热情的,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发email,他们都会回给你。

而且我的作业有两门是以后的工作有关,那两门课会教你如何在实际中去进行一个project management,老师会给你一个project,告诉你sponsor有哪些,你要自己试着发邮件去沟通去交流然后完成一个project。在国外,邮件还是用的比较平凡的,不管你是跟老师还是跟小组成员。

第一学期是基础课也叫做公共课,所以这些课人比较多,因为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会在一个很大的阶梯教室进行,也叫做大课。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每个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不同的上课模式,有网课,有平时每天都上的还有高强度的课,每个学期课程模式不同,有时候3种模式都有,有时候就是2种模式,因为我们专业本身人就不多,再加上每个人虽然必须在学年里修完所以学分的课,可是可以自由选择第几个学期上,所以一般课程20-30人的小教室。学校还是很人性化的,比如学会计的专业,人很多,但是一个课学校会分好多个stream,就是可能时间不同,老师不同但是是同一门。

我觉得身边的学生还是蛮好了,不过也不乏。。。的学生,哈哈,等到你们进行小组作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刻的体会。而且不要觉得每个外国人都是大神,小组作业做多了你会很讨厌组里有外国人~这个可以以后慢慢去体会,但是绝大部分是ok的。

【以上内容均整理自毕达学子的入读反馈】

文章来源:http://www.betteredu.net/2017/0915/582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