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桃花源新歌

半月谈记者 袁汝婷 黄康懿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千百年前,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武陵”,就在常德境内。

地处湖南西北部的常德市,头枕长江,腰缠沅澧,东靠洞庭,西连湘西,是少有的集山水、湖泊、丘陵、平原于一体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文明摇篮。

如今,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正在唱响一曲宜居、宜业、宜人的时代新歌。

1

智慧让城市更宜居

户口远在长沙的常德津市居民程颖没有想到,她和丈夫的户口都不在本地,可在社区窗口办理生育服务证,前后只用了5分钟。“一开始我还担心不能办理,没想到居然这么快!”

无须出示居住地证明,材料不用交上级部门,在社区窗口登记、打印证据、盖章取证——这样的“飞速”体验,得益于常德智慧城市建设。

“数据‘跑’起来了,办事就方便了。”常德津市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张云说,2019年,为推进“一件事只需跑一次”改革落地实施,当地打破信息壁垒,整合了23个部门的44项数据,开发办事服务平台。

常德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这里,数据信息化成为居民便捷办事的幸福“密钥”。

城市要宜居,除了办事便捷,更要住得舒心——

晨起,到城市公园活动筋骨,傍晚,在千年古运河穿紫河泛舟,或在河畔老街走一走,这是很多常德人的幸福小日子。

小日子背后,也有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大智慧:大力推进旧城改造,让老旧棚户区悄然变身为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社区;引入德国先进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让常德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有缓解”……2019年,常德位居中国百座宜居城市指数榜前十名。

2

发展让城市更宜业

4300平方公里的肥沃耕地,“春撒一把种、秋收一仓粮”的得天独厚条件,让常德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正将这个农业大市,开垦成一方产业热土。

今年3月,在常德高新区,湖南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建起)正全力生产急需交货的15亿元订单,日产值3500万元。中联建起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于2月5日复工复产。为应对产业链不能及时恢复、供应链无法迅速补齐等难题,常德高新区努力打通资金、人员等堵点,防疫物资、货物运输等难点,帮助产业链中22家园区配套企业全面复工。

这只是一个缩影。疫情发生以来,常德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营商环境,尽全力降低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湖南桃花源歌曲 半月谈常德桃花源新歌(1)

夏日傍晚,常德市民在穿紫河畔休憩

如果将时间维度进一步拉长,很容易发现,自2018年起,常德全面推进了“产业立市”三年行动,一系列配套改革由此展开——

“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让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2019年常德市民之家正式启用,“一条龙、一站式、全方位”的政务服务成为送给企业的大礼包;出台《关于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指导意见》,赋予14个产业园区清晰定位,又下放约200项管理权限,以释放园区活力……

沅澧大地上,曾经烟草产业“一烟独秀”的产业格局,正向着“多点开花”加速转型——

2019年,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产业率先成为常德首个千亿产业,经开区、高新区两大千亿产业园区正在形成;全市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为230个、190个。

“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让一座千年古城,拥有了蓬勃生长的力量。

3

文明让城市更宜人

“中国有个常德,从小教我品德。德,是父亲的山,善,是母亲的河……”这是常德许多孩童都会念的顺口溜,它蕴藏着传承千年的文明脉络。

《庄子》《吕氏春秋》等古籍记载,常德曾居住过一位与尧、舜、禹齐名的善卷先生。相传,尧帝曾礼拜善卷为师,大禹曾遇善卷而求教,《庄子·让王》更是记录了舜帝要将天下禅让给善卷,他却“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的故事。“道济天下而于世无取”,人们由此将善卷先生所居的常德,扩展解释为“常怀善德”。

时光穿越千年,“善德之地”常德延续着文明之美。“一座没有栏杆的城市”,是许多第一次到访常德的人留下的印象,因为在城区道路上看不到中心隔离护栏。即便如此,哪怕在早晚高峰,车让人、人让车的画面也随处可见。

常德市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过去常德城区有约23公里的护栏,这些栏杆于2013年7月拆除。这既得益于城市的科技管理,基本做到“视频无盲区”,也得益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礼让文化”宣传和市民素质提升。

“常德的城市里已经没有栏杆,因为栏杆不在路上,而在大家心里。”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说,一个城市的文明自觉,能构筑起市民美好生活的天际线。

城市有了宽敞、开阔的颜值,发展还要有干净、清澈的气质。常德发展的气质,就藏在西洞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故事里。

56岁的常德人刘克欢,曾是圈湖围网的渔民之一,如今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成为湖南常德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的会长。

西洞庭湖湿地“涨水成湖、落水为洲”,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栖息地,过去,渔民们在湖里扎桩布网,候鸟迷了路,鱼也越来越少。2010年,常德开始着手整顿西洞庭生态环境,一批党员干部走进湖区,顶着渔民们的不理解、甚至是推搡谩骂,带头做工作,拆除围网决心毫不动摇。这感动了刘克欢,他主动加入了保护洞庭湖的队伍。

今年1月1日,《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根据2019年监测,保护区内已观测记录到鸟类227种,还首次发现极危野生水鸟斑背潜鸭……候鸟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展更文明,城市才会更宜人。常德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把“桃花源”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绘就了候鸟回归、河湖安澜、绿色发展的美丽新画卷。常德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

有人说,世外桃源曾是陶渊明笔下的千年悬念;如今,宜居、宜业、宜人的常德,将它真实地还原在世人面前。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