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五夜百人对战,李来群横扫千军

世界最强棋士决战(棋行天下特级大师李来群)(1)

象棋之魅力究竟在哪里?

棋之妙,妙在以小见大释哲理,妙在弈无止境趣无限,妙在运筹帷幄谈笑中。

棋之妙,妙在楚河汉界千年战,妙在胸藏甲兵计谋深,妙在无声之处听惊雷。

爱棋者,爱的是高岸危崖、渊停岳峙,爱的是细针密线、抽丝剥茧,爱的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爱的是以饵投鱼、窝弓射虎,爱的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爱的是以静待动、引而不发,爱的是弃子夺先、舍生取义。

象棋里,蕴含着“三十六计”的魅力。炮震当头,大开杀戒;屏风防护,固若金汤;飞相稳健,钝刀割肉;仙人指路,变化无穷;三仙炼丹,小兵立功;双马饮泉,炮碾丹砂;单骑救主,横车立马;车冲马啸,炮猛兵威。这里面,有旁敲侧击,围赵救魏;有以逸待劳,一鼓作气;有兵不厌诈,笑里藏刀;有糖衣炮弹,口蜜腹剑;有金蝉脱壳,鬼神莫测;有牵制引离,调虎离山;有趁火打劫,雪上加霜;有欲擒故纵,围追堵截;有假道伐虢,反客为主;有上屋抽梯,落井下石;有螳臂当车,担沙塞海;有抑扬顿挫,算度深远;有速战速决,擒贼擒王;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石破天惊,起死回生……这诸多的象棋妙趣,李来群越来越清晰地感悟到了。

感悟是通向理性的桥梁。

理性与热情,是人们灵魂航行的舵与帆,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因了理性,李来群做不到整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

如果只因了热情,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和挫折,李来群也许早已放弃了下棋。

他恰恰很好地融合了自己的理性与对象棋的热情,既把理性升了热情的最高点,又同时以理性来引导着热情,让那热情日复一日生存高涨。

对李来群而言,走不出多远,就是一盘棋。

那个特殊的年代,客观上为李来群练棋提供了便利条件。按要求,学生们不能安生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必须要走出课堂,深人田间地头,多加社会实现,锻练身体,与农民近距离接触,了解民生疾苦。到田里去挖渠、拾麦穗儿等等,各种名目的劳动应接不暇。

学生一去参加劳动,李来群就请假,跑去下棋。

当时,群众唯一的娱乐休闲活动,似乎就是下棋。下棋,成为全国各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项业余活动。在广州、东北,名家挂大棋盘比赛时,公园里往往会在主场、副场同时挂出几个大棋盘,观众能达到几万人。尽管那个年代消息传播并不迅速,可由于痴迷象棋的人大多,听到名家比赛的消息,自有志愿者,蹬着自行车窜到街头巷尾,到处传递消息。

象棋覆盖面之广、普及程度之深,尤其在基层工人中的影响,令其他所有娱乐活动都难望其项背。下班了,从这个街头走到那个街头,甚至从这个宿舍走到那个宿舍,走不出多远,就是一盘棋。

那段时间,李来群的足迹遍布了邯郸各大国营企业,水泥厂、矿厂、机械厂、农药厂、钢铁厂等等。这些企业里,每家都有着数十个象棋痴迷者,有的还是高手。李来群下棋,不挑地方,不挑人,是高手,是象棋爱好者都可,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练棋中。在和这些人的对弈中,他无形中对“野路子”有了更深的感悟,为日后出奇招作了深厚的积淀。

李来群无论到了哪个工厂,都是往工友宿舍里一钻,摆好棋等着。工人们通常是三班倒,李来群则随时候着,哪个工友有空闲,哪个上,轮流开战。

成百上千盘棋下下来,李来群几乎没输过,偶尔会有一两盘和棋。

每天躺下后,虽然极其疲倦,但他还是要把每天下棋中,哪位棋手走的哪步有新意的棋,重新过一遍脑子。

李来群性格开朗,人很随和,除了下棋,偶尔也和工友下下矿井,看工人们打钻挖煤。高兴了,还亲自操起电钻,突突地乱钻一气。从矿井爬出来,鼻子、嘴里都是煤灰。

就这样,李来群不断地找人对弈,挑战高手,不断地练棋,棋艺自然进步神速。

转眼到了1975年夏天。从这个夏天开始,李来群正式打入了邯郸象棋圈儿。

这年夏天,邯郸市举行了全市象棋大赛,参赛高手云集,桂冠竟落在了年仅16岁的李来群头上。

李来群从父亲的神态上,感觉是个好兆头。

父亲从工友嘴里听到了对他儿子的夸赞,下班回家后,不见李来群在家,就说:“孩他娘,二小越来越瘦,得叫他多吃点,咱家不是有鸭蛋吗!”

李来群夺冠,整个邯郸象棋圈儿炸了窝。一些老棋手纷纷找来,借口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比赛,要和李来群来场友谊赛。暗地里,他们是有些不服气的,觉得难道这么多老棋手还不如个孩子,也有些好奇,想试试李来群的斤两,看看他这个全市冠军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

向李来群发出“战书”的人太多了,于是有人出面组织,把来挑战的人集中到一处,轮流上阵。

此时正赶上放暑假,接到战书,李来群欣然应战,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象棋友谊赛,在峰峰矿务局的大礼堂拉开了序幕。

陆续来了上百人,其中不乏高手,比如王礼顺,就曾得过1973年的邯郸市象棋亚军。

一场车轮大战开始了,为了节省时间,一天三顿饭,都有人端到李来群跟前,叫他边吃边下。

从白天杀到晚上,李来群刚想躺下睡觉,等着上场的人就来催:“来群,你是不是怕挑灯夜战?”

李来群又坐直了身子,继续厮杀,又从晚上杀到第二天天亮。整整五天五夜,除了上厕所,李来群就没离开过床板,就连睡觉也是坐着,半睡半醒。有时,对方正在思考如何走棋,他却睡着了。对方走完了,一拽他,他一个激灵醒过来,接着下。一开始,他还能正带危坐,后来实在是累得不行,便只能拿被子垫在后面,半倚半靠着下。 一个个挑战者被杀败后,有人想了个馊主意,趁李来群迷迷糊糊的时候,他们凑到一起,共同商量,研究决定下一步棋怎么走。一旦他们找出了认为得意的着法,便拍拍他的肩头,叫着:“来群醒醒,别睡了,该你走了。”

他被叫醒后,神志并未完全清醒,可当他一看到棋盘上双方对垒的阵势,便又来了精神头儿,迅速找出应对之着,走一步棋后,使对方又陷入了深思。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个16岁的孩子,经不起连番的熬夜,尽管竭力克制自己不打瞌睡,可过不了多会儿,便又眯着了。于是那些人故伎重施,又共同商量起对策来,然后再把来群叫醒。

这场车轮大战一直持续了五天五夜,谁也记不清一共杀了多少盘,只记得李来群大胜。

怎么回的家,李来群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听母亲说,他是被别人抬回去的,他一进门儿,就躺到床上呼呼大睡,一睡,就睡了三天三夜。期间,母亲因为不放心,过一会儿就去看看,看他是不是还呼吸。几次想把他摇醒吃饭,摇几下他转过身就继续睡,母亲只好白天黑夜坐在他床边,一直等着他醒来。

李来群醒来已是第三天的傍晚,他坐在床上瞪着母亲傻笑,再定睛一看,父亲在母亲后面站着。他赶紧下床,简单洗漱了一下,便坐在饭桌前,大口吃着热腾腾的馒头,大口喝着热腾腾的面汤。母亲一个劲儿念叨:“别急,慢点吃!”

至今想来,李来群还记得,“那一觉睡得太香了,饭太好吃了。”

价值本身是无止境的,需要根据现实不断地扩充而调整发展,还要通过坚持不懈地作为,创造价值存在的依据和实现的可能性,难的就是坚持不懈。

任何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一个永远奋斗的过程,这种坚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珍贵的价值。

李来群的成长,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1975年后,李来群成为邯郸象棋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作为后备力量,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他似乎一下子进入了邯郸象棋界的中心。沐浴着春风,开始茁壮成长。

下棋的氛围,彻底把他感染了,他沉湎于对弈的兴奋中。此时,对象棋的痴迷,已经占据了李来群的整个心魂,他完全被一种痴迷笼罩了。

李来群的练棋之路走得异常执着和坚定,那份痴迷是常人难以想象,甚至难以理解的。可我们正是从这份执着中,才真切地触摸到了他问鼎象棋冠军宝座的些许奥秘。

他下棋的方向和目标非常坚定,不是父母赶鸭子上架,而是发自于内心。这些年来,只要是对练棋便利的事情,他就参加;对练棋不利的,他就改正。一切围绕下棋、练棋。

李来群下棋的“野路子”,其野性的属性之一,就是抽烟。街头、巷尾、路边,一起下棋的人,走出一步好棋或臭棋,都会点起一支烟来。李来群年少,不抽烟,但经不起别人递烟,尤其在轮番大战中,人下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这时别人递过烟来,他也就接了。总抽蹭烟不合适,显得人小气。久而久之,他开始买烟,也给别人递。他至今还记得,红花烟,石家庄卖八分,邯郸卖九分一盒,有时一晚上能抽两盒。外边人都不敢进屋,喘不过来气儿,可是屋里的人却浑然不觉。

邯郸陶瓷医院院长韩震修,是北京体育学院的老牌大学生,和李来群是棋友,曾得过邯郸市比赛第二名。他很真诚地劝李来群:“下棋不能抽烟,下棋最费脑子,这时抽烟,对脑子来说,就不是费了,而是毁了。趁年纪小,抽烟又没上瘾,戒了吧!”

韩院长说完,李来群就把剩下的烟全部发给棋友,自己则再也不抽了。

他要把棋下得更好,可不能因为抽烟把脑子毁了。

未完待续~点点关注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