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汉朝解体之后,涌现的一段政权割据的时期。这一时期,共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

对这一时期历史背景,相信喜欢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对这一段历史都不会陌生。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最突出的表象就是其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无论是魏国、蜀国、还是吴国,都有着尤为突出的英雄人物。

尤其是当时历史背景下涌现出的名人,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正义、果敢、忠勇、智慧等品质都非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深受后世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喜爱。

这段具有传奇人物色彩的历史混战时期经过岁月的雕琢,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标志性意义的要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诞生。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2)

正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诞生,才有了三国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

不仅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尤其是其中的经典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在民间广为传唱,也成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对于三国文化的后世演绎,《三国演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作者在《三国演义》的内容叙事有着明显的个人倾向,那就是以蜀汉的刻画为主体。

相比魏、吴两国,蜀国不仅有师出有名的正统地位,就连以刘、关、张、诸葛为代表的蜀汉人物描写,在艺术及文学领域有比三国的其他人物更多的着墨点,都更容易被后人传唱。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3)

在后来历史长河中,蜀国的诸多好汉都是忠勇、智慧的正面人物,这种果敢、忠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源动力。

后世对蜀汉文化的赞扬和推崇,发展到唐宋时期,更加确立了蜀汉为三国文化的主旋律,且地位不可撼动。

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有“三国当以蜀汉为正统”的语言和观点。唐宋以后,认为蜀汉占据三国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各朝名人文士更是占据压倒性优势。

针对蜀汉在三国文化中传承与发扬依据朝代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创作

提到三国,一定避不开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清代魏裔介曾表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4)

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小说和三国政权并不是同时代的产物,《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由小说家罗贯中以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编著下来。

为什么元末明初的时候会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写下这部鸿篇巨作,一方面是三国时期的战争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有足够的话题性。

另一方面是到了合适的时间,有了合适的土壤,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这部根据史料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等艺术加工创作的小说,塑造出的人物非常的典型。

是以三国争霸历史进程为主线,虽有部分虚构,但大致还原了历史事实和人物特征。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5)

但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依然明显带着个人色彩,虽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来魏、蜀、吴三国之间权力争夺的战争故事。

却不是围绕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为主角来编写,而是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蜀汉政权为中心来刻画人物,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可见蜀汉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对后世的影响更加深远,可能和刘备作为汉王朝的后裔,有着匡扶汉室的正统地位有关,是师出有名,民心所向的时代英雄。

《三国演义》自创作以来一直都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围绕《三国演义》进行的艺术创作,不胜枚举。

其影响之深远,不仅为后世的文人艺术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其章回故事也在民间也广为传唱。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6)

“义”的传承

这里的“义”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气势恢宏的英雄主义,其二是“义薄云天”的大义。

三国文化最明显的就是其浓厚的英雄主义,尤其是罗贯中笔下塑造的英雄人物,个个武艺超群,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杰。

但是针对《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三个割据政权下的英雄人物却风格迥异,如曹魏政权下的英雄大都笼罩着一些“奸雄”的色彩,被后世看作是反派角色。

而蜀汉政权下的英雄多带有正义之感,都是值得歌颂的英雄豪杰。如为兄千里走单骑的英雄人物关羽。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7)

“一身是胆”单人护主的赵云,以及文韬武略兼具的名将马超等都是值得被无数后人传唱的英雄豪杰,再看那个年代,颇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感。

蜀汉这些英雄除了单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英雄主义还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义气”,这里尤其刘、关、张三人之间的情感最为突出。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真乃是一种超前的君臣文化,不再是上传下达的君臣关系,更多的是肝胆相照的兄弟关系,是从“令”“义”的过渡。

不仅是臣对君的义,更让人感动的还是君对臣的义,如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之后,刘备不顾众人劝谏,为了兄弟之间的大义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8)

这一段在《先主传》有明确的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可见这种兄弟之间的情谊,跨越了阶级和地位,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

再说在草庐之中就能掌握天下事的诸葛孔明,他的这种大智慧是有着指点江山的能力的。

可是他不但在刘邦在位时对其频频出谋划策,即使是刘备死后,对只知道吃喝玩乐毫无治国能力的刘禅也忠心不二。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9)

不但没有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加地鞠躬尽瘁,从其著名的文章《出师表》就能够看出这位老臣的忠勇。每一句皆是肺腑之言,其忠义也是可感苍天。

还有蜀汉名将赵云,从单骑救主一身孤胆,到追随刘备和蜀汉王朝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即使是在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也从未有过背弃之心,连诸葛亮都赞扬其忠义。

所以蜀汉的一批英雄人物之间的这种忠义,是跨越时代的,是大家想要的理想的君臣相处之道。

这大概也是世人推崇蜀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原因之一,君臣之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成就,这种超前的大“义”文化注定会被后世所传颂。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0)

符号象征

虽然蜀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旗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却引发了后世的一系列名人崇拜,被后人所景仰,其名字已经跳脱最初的内涵,外化成一类文化现象。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诸葛的智慧谋略鲜活地表达出来。

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出圈”的时刻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隆中对、借东风、赤壁之战、空城计等都是其大智慧的体现。诸葛的智慧引发了后世对其的“封神”崇拜,称其是智慧的化身。

且诸葛亮不仅有大智慧,其鞠躬尽瘁辅佐刘后主的忠贞品德也是深受后世帝王的推崇和喜爱。被后人誉为德行兼备的“圣人”,其高度是后人纷纷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1)

为诸葛亮为中心的衍生文化也是数不胜数,为其著书立传的文人墨客中,除了苏轼这种大文豪。

还有唐朝大诗人杜甫也用一首《蜀相》来歌颂这位老臣的雄才大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是供后人景仰的文化见证,也为“诸葛”这一符号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被后人当作名人崇拜的不仅有诸葛孔明,还有被后世奉为关公的关羽,其忠义和神勇不仅是后世武将的楷模,甚至下沉到黎民百姓家,把关公作为自己的守护神祭拜。

许多做生意的商人喜欢供奉关公像,因其侠肝义胆、重诺守信,是正义的象征,在家里供奉关公像寓意着守护财运、财源滚滚,也能驱邪保平安。

可见蜀汉名人文化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是一个人物的生平,而是上升到了符号的价值。

提到诸葛,我们想到的不是诸葛亮个人,而是智慧和文化的化身,提到关公,也不是关羽个人,而是财富的守护神、正义的化身。

这类诸葛、关公的符号文化在后世的演化中其内涵只会越来越丰富,但其诞生和起源皆来自三国文化。

由以上可知,蜀汉文化无疑是在三国时期的三个政权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那个。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那么弱(谈谈蜀汉在三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2)

无论是英雄人物在后世的传颂频率还是单个人物在后世的符号演化都在三国文化占据主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