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编 导 读

每到时节交替之时,总会有一些患者开始发愁,因为他们总是在这几日发病,次次必犯,每多痛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是人体阴阳升降失调所致。那么,诊治自然是从调和阴阳入手了,抓住了这一点,则遣方用药不难矣。

这六种病最容易发作(一到时节交替就发病)(1)


《内经》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皆是天地日月运行而产生的阴阳二气的产物,故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之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二气的平衡、稳定的交替运动是化育生命的本源。“生之本,本于阴阳”,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养生必“法于阴阳,调于四时”,治病之法则必遵“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一年四时阳升阴降交替有序,一日之阴阳亦如四时,子时一阳所生,午时一阴所生,阴阳消长无时不在。若为良医,诊病必参天地之变、阴阳二气之交替,不违“天人合一”之旨。

这六种病最容易发作(一到时节交替就发病)(2)

1、上半年脱发 下半年生发案

张某,女,49岁。

2015年4月20日首诊:病起婚姻不幸,情志抑郁。4年来上半年发与眉逐日脱尽,形如僧尼。下半年发长渐至满头,眉又重生,至春又脱,如此反复。刻诊见:发黑白相间,头部可见多处大片斑秃无发,两眉尽脱,纳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脱发。

中医诊断:脱发。

病机:肝气郁结,肾精亏损。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益精。

方药:逍遥散合妇人乌发丹加减。

柴胡10g,白芍20g,当归10g,薄荷10g,白术10g,合欢皮10g,侧柏叶10g,何首乌15g,黑芝麻10g,熟地黄15g,木瓜10g,炙甘草10g。14剂。

2015年7月15日二诊:上方连服3个月,方来就诊。诉脱发较历年大为好转,视其斑秃处均可见新发生长,两眉皆已生长,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白术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何首乌15g,黑芝麻15g,熟地黄15g,侧柏叶15g,合欢皮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炙甘草10g。20剂。

2016年春夏交季因他病求诊,知其脱眉掉发之症未像往年再现。

辨治思路详解:妇人以肝为先天之本,患者年过40,阴气自半,复因情志不畅,肝阴暗耗。肝气主升,须得肾水涵养,至春肝阳升发,肝阴不足,必下吸肾阴,以至肾精亏损,不能濡养发眉,故见发眉渐脱。夏至以后,阴气渐生,肾阴得充,眉发得养,故而又得复生,“天人合一”大道之理彰显无疑。治宜疏肝解郁,兼补肾精。方用逍遥散加合欢皮疏肝解郁,木瓜敛肝,以制肝升太过,何首乌、黑芝麻、熟地黄、侧柏叶益肾精生发眉。二诊药已获大效,与往年不同,不仅眉发脱落大减,反有新生,业已大效,故仍守前法,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山茱萸增强益肾生发之功。

这六种病最容易发作(一到时节交替就发病)(3)

2、交节必发眩晕案

周某,女,72岁,长沙人。

2013年10月24日首诊:2013年5月2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持续4小时左右自行缓解,其后每月上旬6~8日、下旬21~23日间,节气交节之日必病发眩晕,经多医院检查未做出明确诊断。每发均伴恶心、呕吐痰涎、汗出,持续时间不等,可自行缓解,兼见耳闭、便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有高血压病史,规范服用药物治疗,控制可。刻诊:血压140/80mmHg。

西医诊断:眩晕查因。

中医诊断:眩晕。

病机:阴阳失和,风痰上扰。

治法:调和阴阳,化痰息风。

方药:小柴胡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天麻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节气为气候变换、阴阳转化之节点。“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动莫不受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影响。患者每每发病在节气交点上,说明其体内阴阳失调,不能顺应自然气候之变化,治以调和阴阳为首要,故选小柴胡汤。眩晕,呕吐痰涎,为兼有风痰内阻,故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眩晕,每发均伴恶心,呕吐痰涎,与《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主之”所云之病机颇合。故在上方中又加入泽泻。

2013年11月14日二诊:立冬(11月7日)眩晕又发,但已明显减轻,仅持续1小时左右,伴恶心,但无呕吐,汗出明显减少,畏冷,后项疼痛,听力差,左大趾麻木,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60/80mmHg。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参5g,天麻10g,葛根30g,丹参15g,熟地黄15g,淫羊藿10g,仙茅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7剂。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说明药已中病机,不再呕吐痰涎,故去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且肝主风,故左大趾麻木为肝风所动之象,故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入天麻以息风。畏冷,后项疼痛,听力差,为肾督阳虚,督脉走行后项,肾开窍于耳,患者年高,本已元阳不足,故加熟地黄、淫羊藿、仙茅温补肾督;后项疼痛伍以葛根舒筋解肌,丹参活血。

2013年11月21日三诊:现头晕、耳鸣、身痛减轻,汗出减少,汗出以头颈为多。半夜痰多,吐完方能入睡,无恶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上方加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5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症状虽进一步减轻,但夜半吐痰,痰净方能入睡,说明仍存在风痰内阻,故方中加陈皮、白术、茯苓,与原方中天麻、法半夏共同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祛风化痰。

2013年11月28日四诊:小雪之日(11月22日)仅发轻度头晕,持续时间极短,无恶心,不汗出,夜喜吐痰,颈根胀痛。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参5g,白芍10g,天麻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30g,葛根30g,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灵枢·卫气行》说:“阳主昼,阴主夜。”夜间呕痰,说明阳虚不能温化痰饮,体内阴邪过盛,即阳不足者,阴必乘之。《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在上方中加入桂枝,与方中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苓桂术甘汤温阳以化饮。

颈根为太阳经脉循行之部位,颈根胀为太阳经气不利,故合入桂枝加葛根汤疏利太阳经气,舒筋缓急。

2013年12月14日五诊:大雪之日(12月7日),仅有极轻微头晕,持续约1分钟,已无恶心,后背有少量汗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参5g,天麻10g,白芍10g,陈皮10g,茯苓10g,葛根30g,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黄芪15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病已向痊,仍守上方。

2013年12月26日六诊:冬至之日(12月22日),无眩晕发作。现感左耳后疼痛,肩背胀,左手无名指沿手背至前臂中线麻木,左腿外侧麻木疼痛,右手中指沿手背至前臂中线麻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法半夏1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当归10g,丹参10g,乳香6g,没药6g,苏木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患者左耳后疼痛,肩背胀,左手无名指延及前臂中线麻木,左腿外侧麻木疼痛,右手中指延及前臂中线麻木均在手足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当为少阳经气不和,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合入活络效灵丹加苏木行气活血通络。

这两则医案是不是读来意犹未尽?

医案,是医生诊治病人的记录,其内容包括症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历代不少医家、医派都留下了精彩的医案,给我们后学者不少启迪。

多读医案,发散思维,有益临证。

这本医案书不错哦!

这六种病最容易发作(一到时节交替就发病)(4)

《 太和医室医案选 》

“太和医室”始创于清咸丰年间,由姚氏第一代先祖姚福年先生所创,被清廷赏封四品花翎,至今传承六代,“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医室医案选》作者姚树棠为第四代传人,是其行医40余年的点滴体会。这部涉及大小方脉和杂病的中医书籍,内容较为广泛,用药独具特色。本书分为内、妇、儿、外及杂病诸科。其中内科医案33例,妇科医案12例,儿科医案11例,外科及杂病医案17例,共73例。(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步入中医之门6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毛以林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