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早就看过这部电影。
时间模糊了这部电影的所有镜头和镜头里的所有面孔。我只记得俊俏的刘德华、冲动的张学友、青春的表妹张曼玉和嚣张不可一世的万梓良。仅凭「旺角卡门」这四个字,如果不是因为王家卫,也许这部电影会被遗弃在我记忆最不起眼的角落,积满尘埃直至被彻底地掩埋。
《旺角卡门》是我看得最晚的一部王家卫作品,而它却是王家卫的处女作。正如「 As tears go by」这个极为雅致的译名,很多记忆,最终还是消散在时间的灰烬里。干净、肃穆,一种很利索的镜头语言,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似乎很常见。重叠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以及纯粹的抛离式的闪躲比比皆是。从编剧过渡到导演,王家卫的偶然成了香港电影最大的惊喜。有意义的是,今时今日无论导演或片中演员都早已功成名就斩获颇丰,回过头去看看他们多年前的样子,观影的体验和感受远比电影本身赋予的要多得多。
1、王家卫与香港电影
王家卫当年沉沦在香港电影编剧行业长达五六年之久,但所编影片大多都是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速食电影剧本为主。但是到了88年《旺角卡门》的诞生,为王家卫日后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也打下了基础。影片取材虽然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终并不通俗,反而更有一种特殊的真切感。而那种渐渐形成的独特影像风格,也基本上表现出了王家卫的美学价值观,也使得这部影片从极端世俗化和模式化的香港电影中脱颖而出。
在今天看来,《旺角卡门》已然成为经典,意义上也大于很多王家卫其他的作品。大胆启用刘德华和张曼玉搭档,在当时看来,没有明星效应,王家卫承担着很多风险,毕竟那个时候的演员都还年轻,能否完成导演的意图还是未知太多。而对于张曼玉来说,这部电影对她的意义显的更加重要,是她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会演戏的开始。自此之后,灵气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对于王家卫的指导,她一直是非常感激的,所以此后多次的合作,都让张曼玉受益匪浅,直至凭《阮玲玉》封后柏林。
这应该是我见过的张曼玉最清纯的模样。肤白如玉,眸黑似墨,圆润到带点婴儿肥的脸庞,淡淡的有些不健康的唇色。见惯了她的素净、雍容、妩媚、凄艳甚至是歇斯底里,却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纯天然的她,清水出芙蓉的美丽。她不需要多好的演技,只要安安静静的站在那里就足够了。
《旺角卡门》作为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在如今看来,应该是最不像王家卫的王家卫电影。它以黑帮社会为题材,却没有帮派间的大场面对峙和火并,也没有黑社会大佬们处世时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两个小大哥间的私人恩怨。江湖再大,终究沦为背景,王家卫要讲的只是这个江湖中几个小人物间的情和义。和王家卫以往的大部分作品不同,《旺角卡门》的剧情非常清晰,而且也兼顾了情感的表达。应该说我更喜欢这个少点艺术多点现实感的王家卫。毕竟他的《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都拍出了国际级的高度。
其实说到底,《旺角卡门》又是王家卫作品里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作品:曾多次留恋于那样一个江湖的爱恨情愁里,故事精彩,黑色却不失温馨浪漫。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残酷的血腥镜头的时候,心里出现的却是一个个浪漫的爱情场景。
其中最惹人眼羡和回味无穷的是,刘德华和张曼玉在电话亭里疯狂而肆无忌惮的拥吻,配上王杰同样荡气回肠而又有些撕心裂肺的《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的歌声,那是真的让人难忘和无法释怀的情景。一个人对于爱情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可以在这个电影里找到,这种讲故事的情调,也只有王家卫才能营造出来,一向以墨镜示人的王家卫,也许他的内心有着和电影一样的情结,那是一个电影人最初的梦想的表达,也许更贴近他真实的想法。《旺角卡门》毫无疑问就是他窥探电影市场的墨镜。
《旺角卡门》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一部,但却是王家卫作品里最容易看懂的一部,也是他与香港主流电影在电影语言和形式、经验方面最为贴切的一部。
从他“初出江湖”就敢于重塑江湖的勇气,也从他借江湖之名,含蓄而又固执地表达自已艺术主张的执拗中,感受到他的老道。毫无疑问,《旺角卡门》的成功上映和不错的票房收入,直接为王家卫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他的“重塑”江湖,则成功地掩护了一种突破,一种声东击西式迂回前进。事实证明,王家卫并不在意于描写江湖。虽然他在题材上选择了黑道人物这一身份特征,并由此铺陈了阿华与鸟蝇、Tony之间的恩恩怨怨,但所有这些只是一个背景,是为了刻画人物、展示人物行为和内心的一个环境。王家卫所注重的是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绪的把握,就像他以后的创作一样,只是现在还有所收敛,还没有到天马行空的程度,毕竟初出茅庐,欠缺就不要太过追究。可以看到,《旺角卡门》里出现的很多镜头都跟墨镜王之后的作品有很多关联。
2、王家卫式的爱情风云
《旺角卡门》也是80年代后期风起云涌的江湖类型片中颇为另类的一部。片中没有《英雄本色》中小马哥式的英雄神话,讲述的只是黑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卑微、无助、迷茫、辛酸和无奈。虽然这是一部在商业轨道上运作的影片,但其在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及主题的开拓上都比以往的江湖类型片更大胆、更锐意。
它以黑社会为题材,本身很常见,但却没有帮派间的大场面对峙和火并,也没有黑社会大佬们处世时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两个小大哥间的私人恩怨。江湖再大,终究沦为背景,王家卫要讲的只是这个江湖中几个小人物间的情和义。和王家卫之后的大部分作品不同,《旺角卡门》的剧情非常清晰,而且也兼顾了情感的表达。应该说我更喜欢这个少点艺术多点现实骨感的墨镜王。
王家卫的电影不管剧情如何,看后总是会给人一种难以表达或者长时间难忘的感觉。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认为一定是有深刻的东西在里面,并不是常人所说的虽然印象深刻,但是让人理解不了。我之前想到的原因可能是导演一种自我模式的表达呈现和深邃的社会阅历铸就了这种王氏风格。不用写剧本就拍电影可能只有在香港才能实现,或者只有第一个吃西红柿的王家卫才会成功。
具有明显港片真情怀的《旺角卡门》讲述的依旧是个江湖的故事。江湖是江湖,其中还掺杂着爱情和友情。爱情是凄美的,友情是真挚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暗淡的岁月与单调、重复的日子,和影片的色调一样,阴沉而缺乏生气。阿华的生活既没有大的波澜起伏,又缺乏前进的动力,加上经济拮据和失恋的打击,精神已沮丧到了极点。这时,阿蛾的适时出现,就构成了影片重要而必要的因素。
其实对于阿华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逃离,想守护着爱情,宁愿隐姓埋名,当他和阿娥在渔村难得清闲的过着甜蜜的二人世界的时候,他们是快乐的,插科打诨的嬉戏,仿佛要将一世的情意缠绵,刘德华的不羁,张曼玉的少女风情,都被王家卫无限的放大。也许是故意要给结尾的悲凉增加一些鲜明的对比,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是快乐的。但对于观众来说,却是十分残酷的。
王家卫这首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宿命悲歌,却带有一个绿草芳香的清新前奏。阿娥初露镜头之时,画面只剩下黑白两色,黑发黑眸在白口罩的衬托之下格外幽沉。随着剧情推进,感情渐浓,她的唇色慢慢染上一点鲜红,那一抹亮色,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华仔平静的心湖。随着阿娥离去,画面出现一望无际的苍翠树林,餐厅里的红色桌布,小镇的红色巴士...
“到有一天你需要这只杯的时候,打个电话给我,我会告诉你藏在什么地方。”
“我想告诉你,我找到那只杯了。”
不愧是墨镜王,情话总能说的那么诗意而浪漫。缠绵在心口,飘浮在空中。虽然准备退隐江湖的阿华最终还是死于江湖义气,但在这一固有的类型片主题模式下暗涌的却是对江湖恩怨的厌倦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渴望平淡自由的生活和无法摆脱悲剧命运这一矛盾主题构成了人生无常,无从把握的宿命感让观众唏嘘不已。
片中没有让主人公在道义、友情的理想化和浪漫中壮烈死去,他们只是像被打死的过街老鼠一样陈尸街头。这种“反英雄”情调超越了以往英雄主义的类型公式,所以才构筑出一种对生命无法把持的黯然。当所有的观众都希望他们可以收获爱情,但王家卫偏要“反其道行之”。在那样的江湖里,身不由己是必然的,爱情的不完美,其实是因为要成全友情。当得知,兄弟要去拼命,作为一个从始至终都义薄云天的大哥,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而结局也已经早已经注定了,出来混,早晚有一天要还。
这是王家卫作品里都会给到的答案。
阿华和阿娥之间的爱情,阿华和苍蝇之间的兄弟情义,在这个故事里成了相互的羁绊。阿华和阿娥为彼此付出了真心,阿华为苍蝇付出了生命,在王家卫的镜头下,江湖苦涩,与君共饮,不免让人叹息。
3、小人物的崛起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香港电影特有的气息,这是一部黑帮题材的电影,剧情可能会显得老套和不真实,但是这完全没有影响到观影效果,因为这完全被电影本身的氛围和主演的气质掩盖。
关于阿华和阿娥之间的爱情,或许就像王杰唱的那样:“当你说要走,我不想回首的时候,爱情终究是一场空”,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无奈。
当阿华背着装有那个杯子的包,戴着墨镜坐在驶向阿娥方向的小巴上的时候,或许他就有想过放下自己的身份,带着阿娥去大屿山生活。但是他终究还是放不下苍蝇的生死,当他再次离去,站在车门前问阿娥要不要给她带什么东西回来的时候,阿娥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强忍着泪水摇摇头,然后调皮地搁着车窗跟他打了个手势。可是就在小巴开走的那一刻,泪水止不住地从她脸庞滑落。所谓安静的悲伤,大抵也就如此吧。
张曼玉初见表演成熟的端倪,忧郁且朴素,她的表情刻画的很到位和自然。张曼玉青涩的脸让我猜想当年她的年龄,这么年轻就已经演的如此出色,尤其是她的发型,那个年代特有的卷发,让人记忆犹新。在这部电影中,张曼玉的演技是真正得到了提升,她曾说过是这部电影让她懂得了演戏。在此之前,张曼玉只会通过自己优越的外表进行表演,却少了一份真实感与能打动人的那份情怀。但经过这部电影的考验与锻炼,使得张曼玉在演技方面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观众看到了她真挚的情感,看到了她内心对于角色的揣摩与认识,而并非只是外表上的清纯可人。
《旺角卡门》里的男演员,刘德华其实算本色演出,他演过太多那样的太保角色,所以突破不大。最大放光彩还要说张学友饰演的苍蝇,一个极端的江湖混混,讲义气却钻牛角尖,总是梦想有一天出人头地,但总是闯祸,总要大哥出来救命。这中间,刘德华和张学友对兄弟情意的完美演绎,可以说是至今都很难以逾越的。
就在《旺角卡门》拍后没几年,观众评选最想看到的兄弟情人选中,他俩就因为这部电影里所塑造的兄弟情被期待再次合作,所以就有了《江湖》里的再次聚首,而张学友也因《旺角卡门》获得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 还有的万梓良饰演的黑帮大哥,狠的都会让你恨不得抽几个耳光,也相当的出彩,几场对峙的场面,紧张却不失冷幽默,绝对会让喜欢的人拍手称赞的。
非常喜欢片中对暴力斗殴场景的镜头处理。不管是地头蛇谈判,亦或是寻衅滋事,斗殴杀人,到最后乌蝇的赴死,画面都是沉静的浅蓝色,一来极大程度削弱了事件本身的暴力性,淡化了“黑社会”概念,聚焦于小人物的悲喜离合本身;二来加强视觉效果的冲击,在华哥寻仇那一段,棍棒、砍刀、拳脚相加给的冲击远不如酒瓶破碎之后,华哥平静而压抑的脸上缓慢流下的鲜血。 乌蝇的一系列选择,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将阿华推向了危险。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邂逅:一个是血雨腥风,一个则阳光灿烂。阿娥的灿烂来自于她的单纯。而油麻地的诗情画意也和旺角的黑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间环境的对立,并没有使影片的结构显得松散,反而由于对比的强烈而显出一种张力。而阿娥的清纯、细腻也和阿华的潦倒恰成比照,并使他的心境悄然发生了变化。江湖中不乏道义,甚至一直以道义的名目出现,于是爱情就成了稀缺,一种新的生命体验。
4、值得学习的艺术手法
要说《旺角卡门》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还是在对感情线的处理上。以往的英雄片只是单纯歌颂男性间的各种情义,女性角色的出现只是为了衬托男性的尊严、地位和道义,爱情也就成了种种点缀。而在《旺角卡门》中爱情是一条与友情并行的主线,阿华死前一瞬闪现出与阿娥街头热吻的一幕细节。
王家卫用悲情化的手法感性而细腻地展现出爱情的伤感与浪漫,从而把爱情从先前的次要位置提升到主要位置上来,成功地把爱情与道义并置在同一醒目位置,充分表现出王家卫对爱情这一主题的执著。
其实看完《旺角卡门》,一直不清楚「卡门」一词有何深意。经过查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这样的:《卡门》是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后来成为著名歌剧《卡门》的主题。这个歌剧一共有四幕:
1875年3月3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剧情描述了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军曹霍塞并使其陷入情网,霍塞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并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这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于是,霍塞与卡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霍塞的爱情,终于死在霍塞的剑下。
在这部电影里,「卡门」意味着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敢爱,而且敢于追求爱,敢于表白爱,同时还敢于表明不爱和摆脱不爱的心愿。当然,《旺角卡门》讲的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更令人难忘的兄弟之情。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油麻地与大屿山曾经是普通香港底层青年的聚集地。大屿山不仅是阿华的休养生息之地,也是他未来生活的栖身之所。比起江湖的血雨腥风,这里宁静安详得如同世外桃源。然而世事难料,乌蝇又因要赌命为自己证明而突起祸端。这个情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每个参与黑社会的人物,在他们刚刚迈出人生这一步的时刻,便已预示着他们走上的将是一条不归之路。因此,阿华与乌蝇的同赴生死也不单是一种性格和兄弟情谊,而是这类人物的宿命。
让人揪心与难受的是阿华的抉择,因为此时的他已属于大屿山,属于阿蛾。于是,江湖的恩怨与道义就撕破了爱情,故事最终回归于江湖。
通篇看来,《旺角卡门》的拍摄,基本沿袭了写实电影的传统,情节发展有因果关系可寻,人物刻画也饱满真实。从主题、结构、人物、情节、场面调度、细节提炼、布光、音乐等都是不错的表现。这其中,关于音乐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
虽然在片中,音乐元素远不如《重庆森林》那样恣意和占有很大比重,但已显露出一定的端倪。比如阿华和阿娥在大屿山定情的那一夜,音乐从阿华离开阿娥的那一刻便开始,一直到两人激情热吻才结束。音乐声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和剧情的进展,场景也经过多次转换。
整个定情过程用歌声贯穿,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这样来看,音乐已不仅仅是一种渲染和装饰,还可以用来结构故事,用来叙事,用来鲜活人物,进而用来让我们感受日后成熟的王家卫。
5、浪漫主义情节
“我们一向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对不对?”夜色中的华仔对满身伤痕的乌蝇说。苍凉的音乐划过每个人的心头,摇摆不定的话语寄托在一次次的厮杀和打斗中,一场场寂寞的酒精麻醉中,一回回逢场作戏的取悦中。
“我乌蝇宁愿做一时英雄,都不想做一世乌蝇。”
乌蝇的不甘让人有点振奋,可他的方式却又那样可哀。踏上满地的花生壳,扣动生命的扳机,便与死亡有了约定。而阿华呢?尾随其后的依然是同样的归宿,义气、道义、责任这些词似乎都可以成为他那样做的诠释,而似乎又都不是。扑向烈火中的飞蛾,似乎也迷失了方向,只是一个太迟的结束真的等于一个新的开始吗?只有静静躺在那里的两具尸体让我们在黑暗中想起那些呼啸而过的笑和泪,一点一滴还原着生命的本色。
“我不配做你的细佬,你就当没我这个细佬,我以后都不会再连累你。”对乌蝇来说,结局或许是没那么的残忍的,至少,不知道他敬爱的大哥,最终还是为自己丢掉了性命。
藏在屋里的杯子被阿华放在了包里,带到了阿蛾身边,可又从他的手中被扔到水中,盛水的容器回到了水中,那短暂的一瞬,无法控制的命运,在晚风中被抛得无踪无影。
“为何现在才来找我?”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事。”
他已经找到了那只杯子,找到了那个他想找到的人,拼尽着来爱恋,他们彼此都在守护着这个容易流失的时光,不让它轻易溜走,这两颗温柔的心彼此交换的是依赖和温存,这串不长的日子里最后留下的依旧是孤单的身影...在小巴开动,那刺眼的红色车身象要把故事说尽,而那个等待的人只有泪水中无法释然的焦急和悲苦。
总的来说,虽然在这部电影中王家卫自成一派的风格还不是那么的明显,但不论是其独到的镜头处理,还是那股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格调,都令一部本自简单的香港黑帮题材作品显得如此不同,充满了属于自己独出机杼的味道。
而于此中小人物的挣扎和宿命,在刘德华和张曼玉青涩却饱含情感的演技下,更成为了电影足以打动人心的情感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