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有网友拍下了“大栅栏街”的路牌

并将其分享到网上

其中“DAZHALAN St”的说法

引起了不少网友讨论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1)

在北京溜达

若一本正经地把“大栅栏”

说成“Dà zhà lán”

保不齐就会引来不屑的目光

唯有称其为“大十烂儿”

才是地道的说法

因此看到路牌上标注的拼音

不少网友心里打出一个问号

到底怎么读?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2)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3)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4)

也有人说甭管路牌标识如何

“大栅栏”

都是儿时的“da shi la er”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5)

说起来,北京音连读音变的类型很多,语音的“脱落”则是构成其特色的一大法宝。小到一个发音区别特征,大到一个或多个音节,统统都能脱落。

现在的大栅栏原是元大都的南城近郊,乃京城入口,明清时期商铺林立。明代起商铺前场需围起一圈栅栏以划定区域、执行宵禁,之后沿袭下来,稍有规模的商铺都有栅栏在门口,商铺聚集之处就成了“大栅栏“。

在北京土音中,“栅”并不读zhà而读shān,连读导致shān的读音丢了n,变成了sha,又弱化成了shi;而“栏”在儿化后丢了韵尾n,读成lar。若是没人介绍解释,还真难把“大十烂儿”和“大栅栏”挂上号,说到底,这还是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在“捣鬼”。

“吞音”

近几年,有不少被分解的“吞音”北京话流传开来。“胸是炒鸡蛋”(即西红柿炒鸡蛋)、“王五井儿”(即王府井)、“装垫儿台”(即中央电视台)等,成为了“吞音教学”的经典案例。

那么,“吞音”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

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北京话的张世方教授介绍,吞音的形成,深层原因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任何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一般情况下都有经济性的要求,简单、简便是重要体现,其中吞音就体现了这种简单、简便的需求

北京话的语速较快,“在发音上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前一个音还没发利索,后一个音就着急忙慌地跟上了。吞音导致合音,如北京话‘不用’说‘甭’,其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北京话,其他方言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词语,生命力都很顽强。”张世方教授说。

生活中最常听到这些地名的场合便是公交车上。1984年6月21日,北京晚报曾经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售票员报站后说“请下车”,吞音后被外地乘客听成了“掐车”。这位乘客还以为“掐车”是“卡车”的意思,“卡车我不换,于是过了站。”

“儿化音”

此外,按地道的北京地名读音,同是一个字,就有儿化和不儿化之别,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不加以区别,就不足以显示出地道的京味来。

北京的儿化音自有其多年形成的特点,不能以一概全,随意滥用,下面例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6)

孙戉/北晚新视觉供图

大栅栏北京最难启齿地名(大栅栏得念大十栏儿)(7)

孟环/北晚新视觉供图

这些北京地名您都了解吗

欢迎分享您与北京话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硕、孙毅、吾云,部分综合网友评论

监制:王然 编辑:李怡

流程编辑:郭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