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执群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1)

一组唐朝服饰图片

随着时光的远逝,王之涣的人生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他那些声情并茂、光芒四射的诗句,依然在摇滚的高光中迸射着他的,也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伤痛,我们的爱恋,和自盛唐一直弥漫到今天的情感,与腔调。

(一)荷尔蒙爆棚的摇滚诗人

2016年,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诺奖评委会认为除了歌手,他还是个诗人。这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本来,诗人和摇滚歌手就有着天然合体的基因。

这不,一千三百年前,咱们大唐就有一位大号诗人,也是一位唱响全国的摇滚歌手。

他就是王之涣。他最著名的演唱会,是在比他还要著名的鹳雀楼上举行的。

鹳鹊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它矗立黄河东岸,前观中条山脉,俯瞰滔滔大河,以雄伟壮丽的身姿名列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个名楼是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

一千三百八十六前的一个春夜,鹳雀楼上红灯高挂,鹳雀楼下的黄河谷地火把飞舞,一个三十五岁的青年诗人,就如今天那些疯狂的摇滚歌星那样,歇斯底里地怒吼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不过他不是怀抱吉他嘶喊,而是挥舞着长剑摇滚。

歌迷们手舞足蹈地仰望着楼顶的歌手,随着他的荷尔蒙在楼顶上喷射,歌迷的荷尔蒙也被激活在黄河谷地间沸腾。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2)

王之涣并不是第一个登上鹳雀楼的大唐歌手,这座名楼就像今天的北京鸟巢一样,是所有唐诗高手都想在上面一试歌喉的圣地。

此前,诗人李益就在上面开过演唱会,并留下了热歌《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诗人畅当也在上面开过演唱会,也留下了和王之涣同名的热歌《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但自王之涣在上面开过演唱会后,就再没有那个歌星还有勇气申请在鹳雀楼上开演唱会了,因为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不仅被公认为鹳雀楼的不朽绝唱,还被誉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当时的乐评人就曾如此评价王之涣的这首歌:此歌开声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余音又能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那时,一身摇滚歌手装扮的王之涣因遭人诬陷被扒去官服,在唐诗的大道上摇滚了五年,对自己作为一名摇滚歌手已经信心满满。他相信自己是一位能集创作与演唱为一身的天才型歌手,一定能凭能自带词曲闪亮登场的特殊才华,摇滚成超级巨星,也一定能够在大唐的土地上活成光彩照人的样子。

因为在唐朝,诗歌本来就不是被供奉在高雅的庙堂中。它存在的常态,就是在各种场合吟唱。那时的唐朝,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吟诗唱和来装点:故人相逢要唱诗,朋友聚会要唱诗,送别友人要唱诗,出门旅游要唱诗,更不用说谈情说爱、畅抒理想的时候了。

加之,唐朝文化本来就包含游牧民族的血液。游牧民族生来就是能歌善舞,喜欢在马背上摇滚的。所以唐人不仅血液里有游牧民族的基因,唐人的艺术也有游牧胡人那奔放不羁的风范,唐朝听众也就自然而然地迷恋像王之涣那种胡子拉碴、挥舞长剑的摇滚歌手。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3)

(二)因为一桩美好的爱情而丢了官职

那么,王之涣是怎么脱了体制,从政府官员变成摇滚歌手的呢?

王之涣出生于名门望族——太原王家。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做过后魏绛州刺史,曾祖王信入唐后当过安邑县令。

他在三十五岁任冀州衡水主簿(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时,因为“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就是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待友仁义,为人慷慨大度,且胸怀大略,行为风流倜傥,身怀特别的才华),被当时的县长李涤看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他。

两人结婚时,王之涣已婚,比李氏大十七岁,并且有孩子。但十八岁花季的李氏,毫不委屈,还非常敬佩王之涣的才情与为人,对他体贴关怀备至。

然而,这么一桩美好的爱情引起了同事们的妒嫉,加上王之涣恃才傲物的个性,就有一些人诬陷攻击他犯上,说他常对朝廷有不恭的言论。慷慨耿直的王之涣本来就没有看上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这么个芝麻绿豆官,干脆顺水推舟,面带不屑地辞了鸟官,去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此后去官摇滚的十五年间,李氏一直不遗不弃,毫无怨言地陪伴王之涣过着清贫的生活,恩爱如初。

其实,王之涣做官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他在做文安县公安局长时,就曾侦破过一个疑难的命案。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4)

有一日,一个三十多岁的村妇到局里报案,说她公婆已经过世,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她和小姑子相伴生活。昨天夜晚,她到邻居家碾麦,小姑子独自在家缝补衣裳。当她碾完麦回家时,刚一踏进院落,就听见小姑子喊救命。她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俩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把。但最终不敌对手,让凶手逃脱了。待她进屋掌灯一看,小姑子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气绝身亡。

王之涣问:“你家里养狗了吗?”

村妇答:“家里养了一条大黄狗。但昨晚没听到它叫。”

“好一只忘恩负义,不尽职守的畜生!”王之涣说道。然后吩咐手下的警察到村妇家将那只大黄狗捉拿归案,并张贴布告,说要在两天后的县城大集上公开审问那只狗。

不去查杀人犯,而要审问一条狗,当地的百姓都觉得这个叫王之涣的公安局长无能又搞笑。待到两天后,都一齐赶到县公安局大堂,围观这件前所未有的新奇事。

只见王之涣穿上警服,配上宝剑,下令警察将看热闹的老人小孩和妇女请到门外,只将百十来个青壮年男人关在屋内。

等屋内只剩下精壮男人时,王之涣命令他们脱光上衣,然后面壁而站。他挨个仔细检查他们的后背。将一个后背带有抓痕的青年男子当场逮捕。

破案后,王之涣打开大门,向围观的百姓解释道:一开始我就判断这不是一桩普通的杀人案,而是一桩奸杀案。而这种案子一般都是青壮年男人所为。我了解到,案发那晚,被害人家中的黄狗没叫。由此我断定是熟人作案。又了解到,凶手在与被害人嫂子扭打时后背被抓伤,所以我故意抓来黄狗审讯。目的是用这样荒唐的行为,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也让作案凶手放松警惕,引诱他和大家一起来我这大堂上看审狗的闹剧。嘿嘿,今天,那个后背留下抓痕的青年男人果然经不住诱惑,跳进了我布好的圈套。

围观的百姓恍然大悟后纷纷竖起了点赞的大拇指。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5)

(三)他把朝气蓬勃的盛唐歌唱得熠熠生辉

在中国,摇滚不去西部,似乎说不过去。王之涣有没有去过西部边陲,史料没有记载。但我相信,他在唐诗的大道上摇滚的时候,一定曾独自上路,奔向过属于他的边塞征程,一定让大漠的烟尘唤醒过沉睡的身心,一定在西出阳关的孤身之旅上吼叫过霸道的歌声。

不然,他是创作不出那首名垂千古的《凉州词》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起于边塞山川特有的雄阔苍凉:黄河远接天际,万仞高山围合着一座孤城。下半段歌声由咏景转为抒情,触景生情地唱出戍边将士久居孤城的复杂心情:羌笛何须吹奏那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啊,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边关之外的(唐朝人有折柳送别风俗,而玉门关外荒寒连天,没有春天,当然也就无柳枝可折)。

这首诗极为出色地展现了边塞雄景和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慷慨悲凉。情调悲壮而不哀伤,有声有色地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被认为是“唐音”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故事:一个关于雄心、豪迈、建功立业和慷慨付出的盛唐故事。

这首摇滚,歌声很响,回声很远,以至千年之后的慈禧太后也被它震撼到了。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她曾经让一个大臣把这首诗题在她心爱的一把扇面上,以便随时欣赏。那个大臣不敢怠慢,用自己拿手的楷书悉心书写。未成想,由于紧张,一不小心写漏了一个“间”字。

慈禧接过大臣呈上来的扇面只扫了一眼,就勃然大怒地责问:“你是讽刺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吗?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哪去了?”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6)

大臣赶紧双膝跪地,在浑身筛糠中急中生智,慌忙为自己的欺君杀头之罪开脱:“奴才哪敢呐。奴才知道老佛爷对这首《凉州词》已烂熟于心,于是就想把它改成一首词,来博老佛爷欢心。您看,把那个“间”去掉,就变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是别有韵味啊?”

慈禧对着扇子反复诵诵琢磨了几遍,点头称是,并转怒为喜地赏赐了这位大臣。

遗憾的是,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六首摇滚诗歌,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的伟大。由此,我想到一个段子:

说是有一次美国的几个大腕作家在一起聚会。大家都纷纷介绍自己和作品。海明威说,我叫欧内斯特·海明威,写有《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和《永别了,武器》;威廉·福克纳说,我叫威廉·福克纳,写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押沙龙,押沙龙》;菲茨杰拉德说,我叫菲茨杰拉德,写有《人间天堂》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马克·吐温说,我叫马克·吐温,写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只有一位女士躲在一个角落,微笑着倾听,却不说话。

性急的海明威忍不住走到她的面前,居高临下地问道:“请问这位女士,你叫什么?写过什么?”

那个女士莞尔一笑,轻轻答道:“我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就写过一个字,那就是《飘》。”

所有洋洋得意人的脸上瞬间都被那个“飘”字刮走了笑容,立马面面相觑地安静下来。

《飘》(在中国也被译作《乱世佳人》),是描绘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南方人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全景展现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史诗巨制。

王之涣也一样,仅凭他那看似平淡朴拙,不事雕琢的《登鹳雀楼》与《凉州词》中每个字词碰撞出的火花,就一举将朝气蓬勃的盛唐歌唱得熠熠生辉。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7)

(四)用摇滚乐把自己玩儿成了唐诗的里程碑

王之涣的摇滚在大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来看一个记载在许多史料中的著名故事——旗亭画壁。

那是开元年间冬天的一个傍晚,东都洛阳开始淅淅沥沥下起小雪。正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诗句)的美妙时刻。三个边塞诗歌大咖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相约来到城东一家高挑着美酒旗幌的酒楼喝酒。

三人围坐火炉,拨旺炭火,边喝酒边聊天。不一会儿,一阵环佩叮当,四名美艳的歌手,像摇曳的花团般,怀抱琵琶款款而出,来为他们伴唱。

王之涣灵机一动,向王昌龄、高适一抱拳,提议道:“咱们三人诗坛齐名,向来难分高下。今倒有个巧遇的良机,我有个想法,一会儿等这四位歌手唱起来,谁的诗被唱的最多,谁就拔得头筹,我们以后就都称他老大,如何?”

王昌龄、高适欣然击掌响应:“如此最好。谁怕谁呀,免得我们老是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

三人饮尽一杯酒后,一个歌手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喝彩声中,王昌龄在墙上划了一横记号,得意地说:“我已有一首。”

另一个歌手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立马在墙上划了一横记号:“嘿嘿,我也有一首了。”

又一个歌手接着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8)

王昌龄得意得嘴都合不拢了,赶忙又在墙上划了一横记号:“我两首了。”

一见这状况,王之涣有点捉急了。聪明的他情急之中巧妙地改换了游戏规则。他故意不屑一顾地说:“刚才这三个歌手审美趣味太土了,也就配唱你们俩那“下里巴人”的破玩意儿,她们哪里能欣赏我的阳春白雪啊?”说完,还没等王昌龄和高适反应过来,又指着第四个女歌手说:“这几个歌手中就她最漂亮,最超凡脱俗吧。要是她再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从此把你两奉为师长”。

三人边说饮酒边等待着。

等到酒楼窗外的大雪下得轰轰烈烈如泣如诉了,那个最漂亮最高雅的姑娘才在如泣如诉中轰轰烈烈地开了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他的诗歌一直是当时许多音乐工坊争相制作的名篇,早就在大唐的长空唱响。

他的诗歌不使用高深的意象,清楚又简淡,就像日常口语。但他的这种简淡而自然的意象组合,却创造了新奇的意境和独特的意象。

所以,只要我们一打开他的诗卷,就能够与他隔空相遇,霎时与他的感受共鸣共振,深度链接。

这也是王之涣和另外著名的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的不同之处。他的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异常的广阔深邃,并高度契合了边塞的自然和文化,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以摇滚的劲头喷薄出那个朝代雄健的生命力,用一个真正不羁灵魂的骄傲,把自己玩儿成了唐诗的里程碑。

如今,千年的岁月逝去了,他的人生已经被时光侵蚀,模糊不清。但是,他的那些诗句依然声情并茂、光芒四射,在摇滚的高光中迸射着他的,也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伤痛,我们的爱恋,和自盛唐一直弥漫到今天的情感,与腔调。

王之涣最著名的两首边塞诗(荷尔蒙爆棚的王之涣)(9)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推荐:

探秘《红楼梦》里史湘云的身世

再看《人生》,高加林已不再令人揪心,而刘巧珍却依然使人感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