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中国人的耳朵里都会挂满长辈的告诫,言多必失,问题在于不多言就不失吗?

(一)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老子在道德经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孔子曰“敏于事,讷于言”;民间谚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到底该怎么说?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经典语录(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的教学有四个次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他把言语放在德行之后,可见言语的重要性。人的言语也是体现人的德行,所谓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心地,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大人物说一句话,虽然细如丝,但传下去很可能大如轮;又或虽然只是个小明星,所说的话也可能成为媒体追逐的猛料,有一群粉丝跟着你起哄,也很可能引起群体的关注成为舆论导向,那你还敢乱说话吗?尤其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人都有自己的亲人朋友社交圈,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特定的群体中产生影响。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经典语录(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2)

敏于事,讷于言

(二)话究竟该怎么说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整天唠叨,五伦是对丈夫还是对孩子,他们不但不听,而且不耐烦,你的话基本上只起反作用,你是不是应该注意了呢?

如果你是个小职员,在单位中也说不少话,或向领导进言,或是与同事交流工作心得,不管主管领导还是同事都不以为然,你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语能力?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经典语录(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3)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普通人的说话绝非是无足轻重的,说话能力很重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吐字清晰,表达清楚;第二,要分清场合,注重身份;第三,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话宁说勿多。对急事,慢慢的说;对大事,清楚的说;对小事,幽默的说;对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对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对做不到的事,别乱说;对伤害人的事,不能说;对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对开心的事,看场合说;对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对别人的事,小心的说;对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对现在的事,做了再说;对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掌握了以上的原则,大体就能恰当的表达了。

(三)处事不多言的道理

每个人的出生、环境、经历、性格,受教育程度不同,内心世界也不相同。所以对言语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道理,同一句话你听出这个意思,甲听成了那个意思,乙又听见了另外的意思。

话说的少,所说的话,必定经过深思熟虑。一般说话多的人,交际广的人,身边的琐事多,分散自身的精力。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俗话说“贵人语迟,沉默是金。”说话,恰到好处就够了,多说了往往会起反作用。所以朱夫子才告诫我们,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