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历史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对于武王伐纣及西周建立,书本中往往说是“前11世纪末”或者“约公元前1046年”,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通过C14测西周初年的土,专家认为,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时间范围。

但一件文物的出土,改变了这一情况,这个文物就是利簋。

武王时期青铜器(证明了武王伐纣及时间)(1)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农民在搞水利建设时,于地下掘出了一个铜器窖藏和一批铜器。闻讯赶到现场的专家们发现,这是个西周早期的窖藏。这个窖藏里,共出土了礼器、工具、车马器等100多件,利簋就在其中。

簋是一种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于盛放稻、黍、稷饭,相当于现在的碗。西周时期,对不同等级的人,饮食祭祀所用的鼎和簋数量有限制,天子最多为九鼎八簋,诸侯次之为七鼎六簋,卿大夫再次之为五鼎四簋,高级士又次之为三鼎二簋,低级士只有一鼎一簋或者只有一鼎,这便是列鼎制度。

利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千克,双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利簋腹部和方座以饕餮纹为主;两侧饰倒夔纹;方座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武王时期青铜器(证明了武王伐纣及时间)(2)

利簋上有铭文4行共32字,为: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意是:武王讨伐商朝,时间是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一夜之间,攻克商。后来,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赐右史利许多金(当时把铜称为金),利为纪念祖先檀公,用这些金铸造了这件簋。

由于簋主人叫“利”,所以称之为“利簋”。

武王时期青铜器(证明了武王伐纣及时间)(3)

以前说武王伐纣和西周建立的时间,都是用约数,以后就再也不用这样了。利簋的铭文明确记载了时间,尽管属于干支纪年,但经天文学家推算岁星(木星),可以确定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也即是说,这件簋不但证明了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更确定了时间。可以说,利簋是西周开国第一器,因此,利簋成了出土文物中关于西周的最早青铜器,更重要的是,利簋也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

武王时期青铜器(证明了武王伐纣及时间)(4)

​由于价值极高,所以早在17年前,利簋就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到2002年,经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反复权衡,又确认利簋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铭文解读还是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铭文中“珷”指武王,而“王”则是说成王,就是说这件文物是在周成王时所造,诸如此类等,上面选择的是最被认可的一种。

参考文献

吴孙权《利簋铭文新释》

张秋芳《利簋制作年代补考》

司马迁《史记》

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