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1)

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刘建国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围棋视为一种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总结了前人的知识,推出了所谓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这“六艺”之中的“数”就包括了围棋。围棋在我国艺术的百花园中堪称是奇葩瑰宝。

● 围棋是一门艺术

我们说围棋是一门艺术,那么,围棋的艺术性是如何来体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艺术?所谓艺术,如果用辞典的话说,就是指用某种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与以发现为本的“科学”完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创造性。如果通俗地讲,各种艺术都是经过人为创造,通过人的感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所谓艺术创造,也是人们热衷于表达自己思维的一种过程。我们说,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并以此来多方面地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西方的哲学家贝尔就曾经说过,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般说来,艺术主要是来源于人们精神生活中享受美感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是艺术欣赏。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欣赏呢?通常所说的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可供人们欣赏的各种艺术形象来;而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通过感受、体验和领悟,在头脑中进一步丰富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对它的艺术价值进行某种程度的肯定。

有史以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谓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并且都具有各自的渊源和独特性。现代的美学家们把各种艺术划分为几十种门类,例如,建筑、绘画、 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电影等等。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无论对艺术门类进行怎样的划分,各种艺术总归是要使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感情上升到另一种审美的感情,最终通过人体的感官来享受的。艺术虽然有无国界之说,但是各国家、各民族对于各类艺术的偏爱是有所不同的。对于我国来讲,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提起我国的传统艺术,人们就自然会想到“琴棋书画”。而作为这“四大艺术”之一的围棋,可以说是一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并且与其他艺术种类有所不同的高级竞技艺术,也可以说是水平提高永无止境的一门艺术。

围棋这门艺术充满了自由与创新、和谐与对抗、力量与美感、理性与情感以及求道派与胜负师等艺术含量,其复杂的变化可谓高深莫测,艺术魅力更是无与伦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某某人的“棋艺”如何,这便是把下棋和艺术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围棋,自古以来的许多大家们,总是喜欢依据《老子》中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用“玄”和“妙”二字来形容对围棋艺术的独特感受。如果从字义上来讲,“玄”的意义为道理深奥,“妙”的意义是神奇和巧妙。

围棋艺术能够让人享受的乐趣就在于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其韵味正是在这“玄妙”二字之中。古代的围棋文献中就有《玄玄棋经》、《通玄集》、《幽玄集》、《弈妙》等著作,古代的围棋九品等级中也有“入神”、“通幽”等玄妙的名称,而蜚声清代棋坛的范西屏、施定庵两位围棋国手则被誉为“海昌二妙”。由此看来,“玄”、“妙”二字可谓是对围棋艺术特性的一个高度概括。围棋的玄妙之处也正是在于其艺术性与科学性能够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能使人进入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围棋殿堂的人来说,无论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爱好者,他们在变幻莫测的棋局中总会享受到精神上的快乐,并能够体会到围棋确实是高深玄妙、追求永无止境的一门艺术。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2)

○ 类比音乐书画的艺术

围棋这门艺术为什么要与琴和书画排列在一起呢?这也是有缘由的。我们知道,音乐是凭借各类乐器按照作曲者设计的一定旋律节拍进行演奏,从而形成有规则的声音流动,通过人们的听觉感官,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书画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主要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语言在一个平面上来塑造各种艺术形象,以静态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参照音乐和书画的这种艺术定义,我们也可以给围棋作出一个艺术形式方面的表述:围棋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能够用黑白两种棋子在棋盘上构建出种种图形来表达人的思维演绎和并使人产生情感,它具有虚幻、模糊、抽象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换句话说,两个人进行围棋对局的过程,就是用棋子来塑造形象、寄寓情感的过程。

围棋艺术赋予人的感情享受至少包括两种内容:首先是棋局本身具有的变幻莫测和各种棋型形态表现的美感;其次,也是最能体现围棋广泛艺术价值之所在的, 就是对局者在对弈过程中营造出来的那种始终追求完美的境态,能够引发人们超然于世的情感寄托。由此可见,古人之所以将“琴棋书画”四艺并称,常把会不会下围棋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化艺术修养、是否高尚典雅、多才多艺的一种标志,也正是由于围棋与音乐和书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能够充分体现综合性艺术特征的缘故。因此,人们常常把围棋等同于音乐和书画艺术。有人曾比喻说,围棋高手的一盘精妙对局,黑白相伴,情趣别致,就像音乐大师谱写的一曲优美乐章,也像画家创作的一幅精美作品,能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

大家知道,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是旋律和节奏,而围棋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旋律和很强节奏感的艺术。古人认为“棋可以乐等妙”,意思就是说,围棋有着与音乐同等的精妙之处。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和音符的各种变化而形成的。围棋对弈中的行棋步调常常是有张有弛,有速有缓,以合理的行棋次序和自然的连贯性来产生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说,围棋和音乐给人们带来的都是一种美好过程的享受。

对于围棋爱好者而言,欣赏一盘围棋名局的过程,就如同欣赏一曲贯穿于全局的优美旋律的过程。音乐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围棋被称为“手谈”,也同样是表达对局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围棋艺术之所以能够赋予人们感情的享受就在于棋局本身具有的各种奇妙变化和各种棋形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在对局过程中营造出来的最能体现出围棋艺术价值之所在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那种美的韵律和意境。围棋对局,每落一子,都体现了当局者的思维碰撞和感情交流,棋手虽然默默无语,而黑白两色的棋子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却是心照不宣,这也可以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吧!

对于围棋来讲,它与书画也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抛开对局者在棋盘上遵循的利益原则,单纯从美学的形式上看,围棋体现了静止与运动的高度统一,有着丰富的艺术欣赏内容。黑白两色的棋子落在棋盘上虽然不可移动,但通过每一颗棋子落下后所形成的结构性运动,却能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如果从棋型的几何结构上观赏,棋诀中所谓“两边同形适其中”、“多子围空方胜扁”以及“二子头必扳,逢方必觑”等技术,已经暗合了美学中的对称、虚实、均衡、节奏等原理;棋子之间的配置更可以用生动饱满、轻灵飘逸或凝重愚拙、呆板迟缓之类的美学鉴赏语言来形容。

有的画家形容围棋棋局中的黑白交融就像是一幅水墨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画与围棋同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两大艺术元素,均为中国文化之精髓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重视布局,讲究计白当黑、强调中庸调和之道,既是心灵与心智的高度结合,又体现着动与静掣肘平衡的和谐之美。书画讲究造型,围棋也同样十分讲究以其独特的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棋枰之上,黑白交错、阴阳互动,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样。

围棋的美,首先表现为形状美。方棋盘、圆棋子,黑白相伴,阴阳共存,任人遐想,使人大有清心悦目之感。在不懂围棋的人看来,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是杂乱无章的,但对于围棋爱好者看来,棋盘上那些黑白棋子组成的各种棋形却是美不胜收,十分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可以说,“形”是围棋艺术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是棋子所发挥出整体效率的直观外在表现。对于棋形的感觉是围棋艺术因子中最活跃,艺术表现力最直观,最能够体现棋手个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部分。而棋手在棋盘上落下棋子的过程,就是通过棋子来塑造形象,寄寓情感,追求美的韵律。正是由于对局中充满了多姿多彩、变化莫测、能够使人大饱眼福的棋形,有人就称围棋是无声世界的一种图像艺术。

众所周知,书法讲究架章法和间结构,行中间,所空素地,极有法度,强调疏密相间,疏不至远,密不至近。而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艺术思想也恰好与围棋讲究棋形结构、子力配合的基本理论十分相通。在围棋的对局中,无论进攻与防守,都是应该讲究“棋形”的。所谓棋形,就是双方棋子在互相接触和周旋中构成的具体形状。于是便派生出了好形、恶形、厚形、薄形、活形、死形、愚形裂形等等。在布局阶段,就有“平衡呼应宽行棋、高低疏密要适宜”的棋诀。在行棋之中的“大飞”与“小飞”,“拆一”与“拆二”,虽然它们疏密的程度只有一路之差,但其作用却是大不相同,在不同的场合,给人以美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在棋盘上,棋子的恰当配置,既能发挥子力的整体效率,又能呈现舒展的棋形,就会使对弈者和观赏者眼见到直观的形式美。棋形好,进可攻、退可守,由于子效较高,会使对方感到无懈可击;棋形不好,则攻击乏力,防守薄弱,子效不高,甚至会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因此,根据对弈者的“棋形”如何,往往就能看出棋盘上双方形势的优劣来。而一个人的棋艺水平如何,往往通过他下出棋的形状就能够看得出来。所以在对局中,绝大多数棋手都不会轻易地下出难看的“裂形”、“愚形”或“重复之形”来。如果在你的棋局中出现了几个“弯三”、“丁四”之类的形状,那就会使人看起来很不舒服,更不要说让人产生美感了。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3)

上面3个图中的黑棋就是不好的棋形。被围棋界求道派誉为“美学博士”的日本著名棋手大竹英雄,就是因为特别重视棋形结构,善于在对局中创造棋形的艺术美而著称于棋坛。他认为,棋形漂亮的一方也必然是优势的一方。也有人这样认为,日本人下的棋是楷书,中规中矩,讲究墨规;韩国人下的棋是草书,天马行空,任意挥洒;而中国人下的棋是行书,集楷之根基,草之变幻,是两者的特点兼而有之。围棋与书法都是黑白世界,棋手信奉知白守黑,书家则恪守计白当黑,但若穷极根本,却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结构美。超一流棋士讲究行棋结构的间架匀称、和谐,力求使之符合力学结构的美学原理,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在狠招与美构之间,会毫不犹豫地择取后者, 他们认为结构美本身就是力的体现。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4)

书法

人所共知,书画能够通过视觉感官使人们产生美的享受。自古以来,有许多画家都以围棋对弈的场景作为画面的主题,其中有许多构思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烂柯图》与《四老围棋图》,这两幅画充分表达了作者玄虚淡泊之中的精神寄托,正所谓“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局棋”。五代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唐代画家周舫的《围棋绣女图》、明代画家周臣的《松窗对弈图》、清代画家焦秉贞的《桐荫对弈图》、当代著名画家沈道鸿的《松风观棋图》、李清达的《仙棋会》、刘钢的《清雅图》、罗屏的《华山对弈》、吴学才和冯远的《对弈图》、徐燕孙的《观弈图》等等,都是描绘围棋艺术的佳作,人物风物融为一体,造型优雅别致,深受人们的喜爱。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5)

《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作)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画家范曾的《朱元璋徐达对弈图》,这幅画描绘了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徐达对弈的真实情景。传说,开国功臣徐达棋艺高超,与明太祖对弈时,居然在棋盘上下出了“万岁”二字,太祖见了十分高兴,当即将莫愁湖边的“胜棋楼”赏赐给了徐达,并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烟雨河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作者在画中题诗述说了此事:“为君不易为臣难,胜算谁操损肺肝,万岁图成谐圣意,徐公手段潜辛酸。”该画既表现了历史人物的深邃意境,又表现了美术家独运匠心的造型之美,可谓艺术之精品。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6)

朱元璋徐达对弈图

● 自由创造的艺术

如果说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自由创造性,那么,围棋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之一了。一般说来,人们对某种艺术的自由创作,往往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围棋恰恰十分讲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围棋的对弈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局者以形助思,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围棋素有“千古无同局”之说。从古至今,在人们所下过的棋局中,在数不胜数的棋谱中,从来就没有一局棋是相同的。

围棋给对局者提供了一个任意下子、自由行棋的广阔空间。黑白双方在有361个交叉点的棋盘上,可以潇洒自由地落子,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艺术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新成就。对于下棋的人来讲,可以说每下一局棋都会有新的思维、新的变化和新的韵味,每下一局棋都会有新感觉、新体会。对局者运用黑白棋子在棋盘上弈出的各种美妙棋形,可以说就是一次次地艺术再创新,每一次对局,绝不会因为棋局的形状产生反复和重复而感到枯燥乏味。

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例如文学、绘画、影视、戏剧等,都存在着所谓的“暧昧性”技巧,艺术创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去表达不清,以此来得到一种含蓄的效果,以给欣赏者留有足够的再创造的想象空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在围棋的对局中,虽然也会经常出现那种左右逢源、蓄而不发的招数,但是随着棋局的进行,那些“含蓄”招数的目标却是最终要明明白白地在棋盘上展示出来,而绝不会有那种故意给对手保留某种想象空间的艺术动机。

围棋中的艺术创造常常体现在一个奇妙的构思,一个精彩的招法和构建一个让人看起来美感十足的棋形上。而那些形态万千的局势和那些瞬息万变的结果,往往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局双方的思维演绎以及丰富的情感。在围棋爱好者的眼中,围棋不仅仅只是一种趣味十足、胜负难测的娱乐游戏,而且更是一种让人进行自我欣赏的艺术表演和一种自我创作才能的展示。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7)

○ 极具个性的艺术

各种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既表现完美,也表现个性。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极度追求完美,极具个性化表现色彩的人。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欧阳询的书法用笔刚劲、结构严整;颜真卿的书法笔画丰满、结构茂密;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完美,又体现了个性。如果非要比较哪位书法家写得好,就显得天真幼稚了。无论是徐悲鸿、齐白石的画,还是聂耳、冼星海的音乐,刀美兰、杨丽萍的舞蹈等等,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围棋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说围棋棋具就十分具有形式美和个性美的特征。棋子分为黑白两色,在形式上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棋盘与棋子一方一圆,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体现了前人朴素的美学观点。围棋的棋势,棋形以及行棋的节奏都具有形式美的特点。而一棋局的创作过程,就是棋手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个性的过程。如果棋艺达到了一定境界,其艺术表现力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围棋高手的艺术意境和特有的风格也同样是建立在其独特的个性之中的。

韩国的李昌镐棋风稳健、质朴均衡,被称为“石佛”;曹薰铉布局快速多变,被称为“曹燕子”;刘昌赫擅长攻杀,被称为“第一攻击手”;日本的坂田荣男喜欢凌厉地攻杀,被喻为“剃刀”;山城宏善于侵消对方的模样,被誉为“渗透流”;中国的马晓春行棋轻灵飘逸,让人难以琢磨,被称为“妖刀”;俞斌以擅长搜刮实地著称,被人送以“洗衣机”的绰号。这些著名棋手的棋艺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局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性自然会远远地超越棋局的胜负了。正如俗话所说,观棋如观人,棋品如人品,棋风如其人。围棋高手在对弈的过程中,常常不愿意依照前人的着法和套路走棋,总是希望另辟蹊径,下出一些新手、新布局来。

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棋手的棋风,就是其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棋手,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意境。这也往往是棋手的性格、特点、艺术风格和他们生活中某个阶段行为方式在棋盘上的具体体现。有人行棋从容缜密、精雕细刻、扎实稳健;有人行棋刚劲凶狠、大刀阔斧、潇洒豪放;有人刚柔相济、有人飘逸自然;有人酷爱实地,有人喜欢模样;有人注重棋形的美感,有人却是我行我素、不拘一格,重视最终的实战效果。无论是攻守兼备的中国流,还是气势磅礴的宇宙流,都表现出了一种追求围棋艺术的精神。如果说武宫正树是豪气冲天的侠客;那么聂卫平就是力挽狂澜的刀手,而一代宗师吴清源先生则是崇尚和谐完美的典范。

我们说,不论哪一种特点的棋风,既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一种个性的展现。也正是诸多围棋高手们这种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和异彩纷呈的个性,才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围棋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人深深地陶醉在这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

真正使围棋升华成为一种广泛艺术形式的,是围棋美感的再生效果。有人不太会下棋,但却非常喜欢观看别人临枰对弈。他认为身处其间,似乎可以得到某种田园情调和归隐山林的感觉。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虽自称不精棋 道,却因为观看围棋对弈而激发出创作灵感,为人们留下许多幽雅闲逸的诗 画作品。针对围棋的优雅诗文不胜枚举。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8)

● 讲求和谐的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和谐就是美。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说:“围棋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围棋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一局和谐美好的棋局是双方在争斗中创造出来的,这也是围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主要区别。凡是会下围棋的人,都会从围棋中感悟到美的享受。而欣赏一局精彩的对局,就犹如鉴赏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当然,对于性格不同、棋力水平不同的人来讲,对同一局棋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围棋对局中,除了局部的棋形美外,棋子整体的配合也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诸如局部和全局的配合,外势和实地的转化,腾挪、转换、弃子等进退自如的种种流畅着法,即是技术又是艺术。正是这些全局性的大手笔,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上佳的棋局艺术作品。

我们说,古今中外的围棋名人都可以称为“艺术大师”。千百年来,许多围棋名家给我们留下的一张张棋谱,都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艺术珍品。这些精美的传世佳作充分反映了历代围棋名家们追求“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的审美理想,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清代国手范西屏和施耐庵的“当湖十局”,内容精彩,着法严谨,堪称一流的艺术佳作。而吴清源先生的精湛对局,更是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境界。

对于一个棋手来说,绝对不能把对局的胜负看作是围棋的最高准则。认认真真地下好每一步棋,留下一张完美的棋谱,可以说是很多围棋高手不断追求的一个梦想。古代围棋名手最强调的就是留下一张美无瑕疵的棋谱,而对局结果的胜负却显得并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围棋古谱中没有终局官子记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名局棋谱的学习,就会使人感受美,认知美,从而激发人们在围棋对弈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有人说,围棋的外在表现就是“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这样的评价丝毫不过分。

美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个永恒追求。如果说艺术是创造美的,那么,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而围棋艺术的魅力正是源于无垠的创造空间。可以说,人们对围棋这门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那种只看重围棋的竞技性,而忽视其艺术性的认知是极不可取的。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和围棋事业的发展,古老的围棋正在用无声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不断创新的艺术内涵和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围棋这门高尚典雅、陶冶性情的艺术,必将在世界的艺术殿堂上举世瞩目、大放异彩!

围棋文化中蕴含的魅力(漫话围棋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9)

作者:刘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