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国决策层提出重点高校的985计划,才有了39所大学入选,20年后延续如今的双一流建设。

1999年,大学开始了猛烈扩招,持续到今天,才有了如今每年的800多万毕业生。

20年前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洗牌,一直发展到今天,结果让人唏嘘。很多学校趁机崛起,如浙大;很多学校就此沉寂,如南开。

2000年,在鲁省一把手力推之下,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强势合并成一个所谓的巨无霸大学,认命了35岁的年轻校长,想要强势突围。结果20年后看,新山大此后发展不如人意,在国内高校中比较失落,排名持续下降。尤其是把学风扎实的山工大给吃掉了,把山东的一个珍贵的211名额搞没了,至今让很多山工大老校友愤愤不平。

其实不光山大,山东其他大学总体上在这20年里,与省内先进高校和省份比较,进步不快。海大在985里一直倒数后几名,石油大学的排名飘忽不定。至于其他非重点学校的进步,虽然也有亮点,但也只能和省里比较,放在全国就没法看了。孔孟之乡,教育之省,需要奋起直追呀。

那么具体到山东的其他学校和地市是如何做的?谁得谁失呢?

山东最不能去的高校十大排行榜(齐鲁高校大洗牌)(1)

先从一个山东高校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说起:此人叫范跃进,出身聊城师范学院。

1996年09月——2002年04月,任淄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02年04月——2007年03月,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

2007年03月——2015年07月,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2015年07月——2018年02月,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018年2月27日,范跃进不再担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算是退出山东高教一线舞台,此人在这二十年时间里,充分抓住这次高校整合的机会,长袖善舞,成就了自己比较辉煌的业绩。

范跃进极其善于整合,在其任内先是整合几个学校成了淄博学院,而后再接再厉又整合成了山理工,终于让淄博扬眉吐气,有了自己的大学,而且有院士有博士授予权。

而后到了济南大学,8年时间里再次调整和理顺管理,让济南大学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山东高教界的地位明显上升。

最后去了青岛大学,尽管身兼两职,但年龄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了。也可能是因为水平的限制。老范提出青大国内对标苏州大学尚可一说,竟然说国外的对标目标是加州伯克利,就有点好高骛远的犯了跃进的错误了,该校是全世界公立大学中的第一。你找个世界第一对标,明显不靠谱。当年香港科大也就找了马里兰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对标。

但是老范对于山理工和济大,确实是里程碑式的人物。青岛大学就是遗憾了,而这两位接他班的人,在搞什么青大110周年庆祝,更是有种生硬的拼凑历史的尴尬。香港科技大学1990年才成立,比青大还晚几年,却早已是世界级的水平,对比之下,让人唏嘘。

山东最不能去的高校十大排行榜(齐鲁高校大洗牌)(2)

和经济一样,山东的高校,更多集中于济南、青岛和烟台三个城市。

青岛早几年,抓住机会,收入颇丰,把石油大学从东营吸引过来,把山科大从泰安吸引过来,把青农大从莱阳吸引过来,把山大从济南分过来一部分,这些学校对这个城市的发展会起到重大作用。因此青岛如今又要吸引哈工程、对外经贸和北航,但是错过了世纪之初的机会,难度就大多了。至于那所谓的二十几所的研究院,鸡肋而已,不提也罢。

威海小城也是下手早,除了山大分校,又搞了哈工大分校,荣成再搞一个哈理工分校,都是万人规模,真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竟然也名校云集了。所以成绩不错。

烟台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总体上没啥亮点。烟台大学提升不大,而烟台师范学院改名鲁东大学有点不伦不类,效果未显现。而山东工商学院想改名山东财富管理大学这样一个民办院校的名字,引起舆论大哗,更加富有争议。莱阳的农学院基本走光了,但中国农大的烟台校区尚可。蓬莱搞了个济南大学的分校还可以,滨州医学院也拉来不少,龙口南山搞出来自己的本科,水平就一般了。

山东最不能去的高校十大排行榜(齐鲁高校大洗牌)(3)

聊城下手早,让自己的师范学院最早升级为聊城大学,算是给古城立住了门面,可惜后续速度就比较慢了。

临沂作为山东第一人口大市,高教基础弱,显然有点卧薪尝胆,举全市之力升级了师范学院成为临沂大学,规模迅速扩大,可惜行政化太严重,县级领导们去了不少,最后也进去不少。不过总算也有了自己的大学。

日照搞了教授花园,又最早搞了大学城,可惜毕竟城市太小,引进的学校质量不高,效果远不如威海。

山东最不能去的高校十大排行榜(齐鲁高校大洗牌)(4)

孔孟之乡的济宁就比较尴尬,作为经济和人口大市,也就靠一个曲阜师大勉强撑住老夫子的门面了,据说要改名孔子大学?县城如何留住人才才是大难题。不知道济宁医学院何时能成为山东第二还是第三或者第四医科大学?

菏泽前领导清华的学历高,很重视此事,除了菏泽学院进步较快外,还拉来了齐鲁工业大学分校,算是不小的成绩。

上边的属于有增长的。其他的如德州的德州学院、枣庄的枣庄学院,属于守住局面的,也没啥大进步。不知道有没有改成鲁南大学和鲁北大学的想法?

最为尴尬的是潍坊,该市是山东仅次于济青烟的经济第四大市,是仅次于临沂和青岛的人口第三大市,近千万人口。而且有古九州之一的文化大市青州,有出过两位状元的状元巷,有郭味蕖、于希宁这样的文化底蕴,结果呢,竟然守着一个潍坊学院无所作为,再就是有个医学院进步也不快,基本省内垫底了。自建也好,升级也好,引进也好,这些年都没做,结果到现在连所大学都没有,潍坊历届领导在这方面的不作为可见一斑,让潍坊学子们无奈。

山东最不能去的高校十大排行榜(齐鲁高校大洗牌)(5)

下面的就是损失的:

损失最大的是泰安,原来的山东科技大学学校主体基本去了青岛的黄岛区。如今的泰山医学院基本在升级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之后,学校主体基本上去了济南。只剩下一个山东农业大学在支撑。

滨州的滨州学院有改成山东航空学院的强烈愿望,只是条件支撑力度不是很足,而自己家的医学院能否留住是个悬念吧?当年的贵州的遵义医学院就被广东珠海给挖走不少,滨医很大一部分也去了烟台。

东营自不必说,家门口的211石油大硬是出走黄岛,真是让人无语。

这20年,尤其是世纪之初,尤其是引进东北的高校,确实是机会,抓住了就是抓住了,一个城市,有自己的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人才之地,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而大学就是那个文化的承载体,你说有它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