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的历史功绩(在古代原来周公之礼)(1)

​​古代年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就得嫁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但送入洞房之后呢?新郎官与宾客欢饮之后,自然是得进入洞房,与新娘行“周公之礼”了。

“周公之礼”通俗地讲就是夫妻之间的房事,儒家强调“乐而不淫,悲而不伤”,周公之礼是一种戏谑的名称。但对于房事,为什么又叫做“周公之礼”呢?

周公制礼的历史功绩(在古代原来周公之礼)(2)

​西周初年,那时候的人们,受到的“教化”还是比较少的,较今天的人们纯真,对于性的最求,也表现出较为原始的人类本性需求。但这样,也就会导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受先王所托,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定礼法教化民众。

婚礼,一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

周公制礼的历史功绩(在古代原来周公之礼)(3)

​但周公的这套对嫁娶的礼法,在推行和演示的过程中也是不容易的。周公夫妇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

第二天,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孔子又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

周公制礼的历史功绩(在古代原来周公之礼)(4)

​但对于“周公之礼”,究竟是不是周公所制定的呢?这个没人敢说,毕竟没有到西周去走过一遭。历史上周公旦制礼作乐,他所推行的《礼法制》主要倾向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方面,从维护天子的统治出发,但由于他的这次大规模整理文化习俗的行动,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后世很多比附的东西,把一切礼仪、规章、制度都尽可能地往他的身上套。就像说黄帝制造宫殿,以及后来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我们总不能说是黄帝写的吧?

把许多的发明创造往名人和达官贵人身上套,以便流传下去,这就是一中在古代比较常见的“托名”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