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题天天练(高中语文每日一练)(1)

第26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1.语用综合+2.默写+3.文言文+4.古诗词)

[共4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如有不________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________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________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________,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采取辩证的态度和积极的方法。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采取辩证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B.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的态度和积极的方法。

C.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运用辩证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D.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灾异频仍,天象错乱;反之,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

B.凡国之将兴,大臣贤能,天子圣明,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C.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D.灾异频仍,天象错乱;反之,凡国之将兴,大臣贤能,天子圣明,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励精图治  肆意  援引  听天由命

B.励精图治  随意  列举  得过且过

C.垂拱而治  肆意  列举  听天由命

D.垂拱而治  随意  援引  得过且过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以高猿“____________”的悲凉叫声与前面“____________”的肃杀环境一同渲染了三峡秋季特有的气氛。

(2)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

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B.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C.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D.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太宗,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文中“太宗”和“雍熙”都是庙号。

C.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如“累迁”“以功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左迁”。

D.寅、巳,古代的纪时法有天干和地支纪时法。“寅”“巳”采用地支纪时法,“寅”指三时到五时,“巳”指九时到十一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年轻的时候,抑强扶弱,洒脱豪爽。还擅长打猎,也很有从军之志。奉事刘崇之后,果真多次立功,每战必胜,被人称赞“无敌”。

B.杨业的名声很大,宋太宗亲征北汉的时候,出重金悬赏捉拿过他。后来杨业归顺,因为有戍边经验,被任命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C.北伐契丹时,杨业认为契丹军队士气正盛,不可与之争锋,又担心监军王侁争功,只好主动出战,不过他善于筹谋,早就安排了退路。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先前安排埋伏的援军出现,心知必死无疑,但依然奋力与辽兵作战,后被擒,绝食而死,表现了可贵的忠君气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子 初 郊 墅[注]

李商隐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

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

【注】此诗是作者在朋友子初郊外的别墅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虚写子初念我之情殷殷,次句写我离城访友之意切切,起笔不同凡俗。

B.颔联写冬雪犹未消融,与墙边泉水相映,斋钟不歇,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C.第五句从近处着笔,细写竹柏影子的浓淡参差,让人想见光与影的和谐律动。

D.第六句从远方落墨,写郊墅外渔歌樵唱,时断时续,隐约可闻,一派宁静。

(2)诗人为什么“亦拟村南买烟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小题天天练(高中语文每日一练)(2)

26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

1.(1)D【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语序不当,二者应位置互换;“辩证的态度和积极的方法”中定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改为“辩证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故选D项。

(2)C【解析】A.“反之”后面一般接反面或否定的事件或情况,这里不符事理逻辑。且通常是“正”于前“反”于后,故排除。B.“大臣贤能,天子圣明”语序不当。故排除。D.“反之”后面一般接反面或否定的事件或情况,这里不符事理逻辑。且通常是“正”于前“反”于后;“大臣贤能,天子圣明”语序不当。故排除。

(3)A【解析】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就使国家太平。根据语境,这里是形容“君主要积极主动治理国家”,故第一空选“励精图治”。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根据语境,第二空选“肆意”。援引:引用。列举:一个一个地举出来。根据前文“‘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的语境,第三空选“援引”。听天由命: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指碰机会或听其自然。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根据此空后文“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第四空选“听天由命”。

2.(1)属引凄异 林寒涧肃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1)D【解析】“业力战”是完整的句子,前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同理,“望见无人”前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原文加上标点为: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

(2)B【解析】“雍熙”是年号,不是庙号。

(3)C【解析】“担心监军王侁争功,只好主动出战”有误,文章只提及监军王侁催促出战。

(4)①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现在遇到敌人却曲行避敌观望不与交战,难道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 ②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我转战到这里时,你们就用步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 【解析】①素:一向。得非……乎:难道……吗?②张:埋伏。俟:等待。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行侠仗义,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成人之后,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任职,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官至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多次荣立战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悬赏捉拿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成为孤城,形势危急,杨业劝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授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遇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西陉营出发,从小路到达雁门关的北口,从南面攻打契丹军队的背后,契丹军大败。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远远地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宋朝军队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等四州的百姓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百姓。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更加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现在遇到敌人却曲行避敌观望不与交战,难道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我转战到这里时,你们就用步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列。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于是王侁(带领军队)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

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继续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4.(1)B 【解析】“冬雪犹未消融”错误,应是冬雪消融,在墙下融为一小片水,另外诗中“不散”是说云雾,而非“斋钟”。

(2)①为子初郊墅美景所迷醉。墙下腊雪消融,春意渐生;栏杆前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庭院竹柏相映成趣,景致优美而宁静。②为郊墅生活所迷醉。山中斋钟悠扬,渔樵歌远,人们过着远离尘俗、闲逸自在的生活,诗人因此生起归隐之意。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分析诗人“亦拟村南买烟舍”的原因,通过诗句“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阴移竹柏浓还淡”看三句描写出景致优美、宁静自然的画面,这是诗人痴迷的一个原因;从“歌杂渔樵断更闻”看,写出山中人们过着远离尘俗、闲逸自在的生活,诗人因此生起归隐之意。

【诗意赏析】

此诗开门见山,首二句直写朋友相思相访。前一句采用“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是设想之词。后一句言自身行止,是写实之笔。“看山对酒”,点子初独酌之孤寂;“听鼓离城”,言自己访友之急切。彼此友情之深挚自在言外。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是写郊墅之景物:岁末年初的小雪随下随化,墙下已蓄满了水;斋时的钟声却不能驱散佛宇栏杆前的云。很显然,这前一句是描写眼前之景。因看得分明,也写得真切。而后一句则是勾画远望之图。因迷茫不清,故看去好似浮云与栏杆相接。以上二句虽然主要是写景的,但景中也有情。年终岁末,雪化寒生,平添了几分凉意;斋钟虽响,竟驱不散云。这“云”,是空中的浮云呢,还是诗人心头的愁云?诗中没有明说。“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接下来的此二句仍写郊墅之闻见,并且也是一从近处着笔,一从远方落墨:竹柏阴影,忽浓忽淡;远处的渔歌夹杂着樵唱,时断时续。竹柏之阴唯其近,故浓淡之变清晰可见;渔樵之歌唯其远,故亦断亦闻。这里虽未写风,而风自在。透过这两句诗,读者不仅看到了姗姗可爱的竹柏之影动,听到了山野间粗犷动人之歌声;而且似乎还感到了拂面而过的习习凉风。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烟舍”,炊烟笼罩之农舍。意谓:我也想和您一样在村南买一所农舍,同子孙们一起以种田为生。最后这二句是诗人抒写自己欲归隐田园之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