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冬梅

时光不言,岁月不语。转眼我已走过了54个春秋,光景是如此匆忙,而跌宕起伏的故事却千回百转。

1968年7月,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我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欣喜,同时也带来了伤痛和压力。在我一周岁的时候,同龄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而我却站不起来。父母心疼不已,决定到外地求医。于是妈妈和大姐带我走上了求医之路,我们先后来到张家口251医院、市附属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最终检查结果是:先天性脑瘫,并被告知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当一家人陷入绝望之时,小镇上来了一批响应党的号召支边医生,其中有一位骨科大夫。爸妈把我带到他面前,把病历交给他。这位医生看过后,坚定地说:“大妈把孩子交给我吧!”就这样,妈妈和大姐轮流背我去扎针。有时天气不好,那位医生就会带上药箱去家里治疗,从不间断。经过一年的针灸、按摩,再加上爸妈与大姐的精心照顾,我终于站起来了,会走了。虽说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但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84年,我初中毕业了。那时候,只要初中毕业考上中师,中专学历就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我的梦想也是上师范学院,做一名教师,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于是,我放弃了读旗里的重点高中,而选择复读。复读期间,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执教下,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由于身体的原因,却被中等职业院校拒之门外。正当我饱尝精神之苦,萎靡不振之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专家医疗队受国家和政府的指派进驻内蒙古做三康救助。在旗医院老院长的帮助下我做了一次肢体矫正手术,从此右脚能放平了,走路也平稳多了。旗民政部门的领导还去医院看望了我,给予了500元的救助。虽说我最终没有实现教师梦,但内心深处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1993年,经同学介绍我和丈夫相识,并组建了家庭。1995年,我们的女儿出生了,给这个幸福的小家增添了快乐。我们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日日辛勤的劳作。丈夫每天把田地的活儿干完之后,还要做点别的活儿,挣点零用钱补贴家用。我在家带女儿的同时还喂养家畜,种点小菜园。小日子虽说不宽绰,但过得有滋有味。

时光荏苒,转眼女儿考上锡郭勒盟二中,为了照顾女儿,也为了生活,我们一起去了锡林浩特市。在那里丈夫和他的弟弟干家政装修,虽然辛苦,但收入还不错。一家人在一起也开心。我每天别的不用管,就负责丈夫和女儿的衣食住行,日子过得很开心。

2012年7月的一个夜晚,我们被雷声惊醒。那年雨水大,我们住的地方地势低。丈夫赶紧穿衣起床出去查看,不一会儿回屋叫我和女儿起床,院里已经进水了,准备撤离。其实院外的水已经很深,院门打不开了。我们被困在了屋里。在这危难之时,是我们的人民警察赶来救援,他们搀扶着我和女儿顺着木梯上了小房,再把梯子放到院外,邻居们也这样一个一个地从院里面出来,巷道里的水已有一米深了,人们手拉着手在救援民警的带领下往安全地带转移。

由于我身体不好沾水会加重病情,丈夫准备背我。这时,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走过来对丈夫说:大哥,你领好孩子,我来背嫂子。就这样我从木梯直接到了警察同志的背上,在另一名警察的协助下我们一家人到达了安全地带。至今,我也不知道他们姓氏名谁,但在百姓危难之时,他们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年龄的增长和没有良好的身体基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丈夫又没有固定收入,我们的生活陷入艰难。哈毕日嘎镇人民政府没有忘记我们,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社区为我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女儿上学也享受到了政府补贴,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脱离了捉襟见肘的状态。

2012年,哈毕日嘎镇社区又给我申请了公租房,2014年我从锡林浩特市搬回了正蓝旗,住进了温暖、方便、整洁的公租房,结束了颠簸之苦。由于长年在外,村里的房屋没人管理已经破败不堪,成了危房。村委会联合镇政府再次出手,同学们也纷纷捐款相助,帮我翻修了房屋并砌起了红砖院墙。

岁月蹉跎,一路走到中年。我想圆自己的一个梦,那就是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心声。2017年,经同学任德银、李海宏介绍,我结识了李慧兰、韩晓红、孙永斌、若兰等盟内外作家老师和一些真诚善良的朋友,并和上都诗词学会会长郭海鹏取得联系,参加了旗文联、诗词学会组织的文学创作培训班。那时我明白了文字原来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她可以穿越时空,甚至生命。这让我信心满满,有了读诗写诗的感悟和激情。几经历练,我完成了处女作《童年》,且创作灵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像一粒居住在灵魂深处的种子根深叶茂起来。《春来了》《因为有你》《我的正蓝旗》等100余篇诗歌、散文作品在《草原》《内蒙古风采》《内蒙古晨报》《锡林浩特》《锡林郭勒日报》《西部散文选刊》等区内外报刊和上都在线、今日头条、中国阴山作家网、中国网草原频道上发表。《六月的元上都》《冬夜》《畅写岁月的眷恋》《红月亮》等诗歌,还入选《南国文学选粹》《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现代千家诗》和第三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诗歌作品集。所创作的20多首微诗,先后在西藏拉萨市文联、作协、西部散文学会、南国文学社和茶山花诗社等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并被内蒙古诗词学会、锡林郭勒盟诗词家协会、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和正蓝旗上都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

2019年,参加了全旗“金莲川拾遗”征文比赛,通过诗歌的形式,让读者感受了曾经在金莲川上留下风云变幻车辙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勒勒车,是具有生命和力量的,是草原人一种依依不舍的人文情怀。因作品主题鲜明,反映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特色,体现了非遗保护成就,被评为获奖作品。2020年,我参加了正蓝旗政协举办的采风笔会、全盟“锡林河”湿地公园采风活动,我创作的诗歌《心中的那朵花》,因作品手法新颖,意境优美,被评为获奖作品。

这些作品的完成让我领悟到文字是灵魂深处的真情独白,是内心思想的真实呈现,是情感念想的真挚流露。虽然它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当我们失意、彷徨、忧伤的时候,文字却能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能让我们失落的心受到启迪和安慰,看到希望和光明,让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慈爱,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国家在迅速发展,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深深地知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如果说个人如水滴,那国家就是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事实就是如此。在个人努力的前提下,在各级部门和真诚善良的朋友的帮助和关怀下,由我编著,郭海鹏老师作序的个人诗集《岁月留痕》通过层层审批已在2022年4月出版发行。当然这些成绩算不上什么,但作为残疾人的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它们是我勤奋进取,没有虚度年华的见证。

回首往事,我从一个残疾少年,成长为诗词和作家协会的会员,作品能够获奖并能结集出版成书。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关爱和大家的鼓励。

写作之于我,是基于无功利的自我表达,是人生乐趣,是精神寄托。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素纸和便签记录流年,一字一词书写时代变迁,用真诚和快乐感动自已,感动他人;用良好的心态诵读最美的世界,继续赞颂那诗与远方……

2000字的我的奋斗故事(奋斗故事征文大赛)(1)

编辑:实习生 李杰

,